王和顺

王和顺

中文名 王和顺
信仰 三民主义
逝世日期 1934年
出生地 广西邕宁县东门乡二塘那造村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早期经历

王和顺王和顺(5)王和顺,字德馨,号寿山,壮族,1868年出生在广西邕宁县东门乡二塘那造村(现属南宁市)一个贫苦家庭。那造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民风强悍,百姓常与地主及官府为租税斗争。王和顺的父母希望其能够平安做人,所以给他取了“和顺”为名。但王和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里,从小就胆大、好打抱不平,被乡人评价为“少负奇气,以行侠尚义闻”。

16岁即在宣化县(今邕宁县)衙署充役,后调到捕盗营。在此期间,王和顺利用工作之便,组织许多贫苦失业的民众建立会党。之后王和顺还参加黑旗军,入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到1899年,31岁的王和顺已经成为广西著名会党领袖,公开反清。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五年(1899),聚众发动武装起义,迅速控制南宁属广大地区。数败清军,后与附近会党武装配合,转战于武鸣、隆安、扶绥、上思、马山、都安、上林、宾阳、邕宁等地,使官军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调集了7省几十万兵力,疯狂反扑,实行剿抚兼施,各个击破。由于寡不敌众,王和顺在坚持了六年多的斗争之后,被迫出走越南。

1907年在西贡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指挥防城起义,转战钦、廉半月。

1908年和黄明堂、关仁甫发动河口起义。失败后转入越南,被法国殖民当局拘捕,解往新加坡服劳役。

宣统三年(1911),广州起义爆发,潜入广东东江组织民军万人,称惠军统领,克复惠州,进驻广州。为广东民军之首。

1912年初正准备北伐,被广东代都督陈炯明缴械,逃往香港。

1913年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后对袁专权腐败不满,弃职南归。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后,积极参加讨袁活动。

1916年同徐勤组织广东护国军讨袁,任副总司令,从东江起共攻打广州,驱逐龙济光。

旧桂系督粤期间,避居香港。

1922年陈炯明叛变,衔命入广西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发动滇桂军将领入粤讨伐陈炯明,拥护孙中山从上海回广州重开大元帅府。

1923年辞去军职,隐居广州,不问政事。

1934年于广州病逝。[2]

反清斗争

王和顺青年时就投身于反清起义,他早期是广西一位著名会党的首领。1905年后,王和顺又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资产阶级人民革命,并深得孙中山先生的新人和赏识。在这里,记者经查史料和采访了解到,当年王和顺在武鸣推动会党起义反清活动情况。

1900(庾子)年,武鸣大旱,农田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当时,清朝武鸣官府对人民非但不给予怜恤救济,反而倍加盘剥。

这一年,王和顺领导的三点会武装力量,由邕宁四、五塘到武鸣陇圩(今邕宁区陇圩)。处在饥饿和死亡战线上的武鸣壮、汉族人民,在王和顺会党的组织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序幕便在武鸣揭开了。王和顺到武鸣后,吸取三塘(今武鸣灵马三民村)苏贞松及武举周治国(今武鸣寺圩周村人)“用妖术煽惑乡村百姓拜会”,招致失败的教训,提出“官逼民反,杀官留民,劫富济贫”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当年,武鸣南乡王特燕(原名王月秀,现武鸣双桥镇南村坛磨屯人),东乡韦桂枝,北乡杨特三、李三让、韦冠廷等各聚众几十人成立农民起义军,纷纷响应王和顺的反清号召。1901年6月,武鸣农民起义军李三让部在雷扬团(今马山县扬圩、武鸣雷圩)杀死团长韦继明,土霸李秀高父子。同年8月初,雷圩一带由韦特睐、韦特国、韦桂枝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把李英村恶棍特琴和他的父亲枪杀,并把特琴的头颅插上香烛来祭蚩尤,和军官对抗。1902年2月,南乡农民起义军攻入上江团(今武鸣上江乡)的那慕村,烧死团长覃芝香。8月初,农民起义军首领王特燕和宣化县(今邕宁区)李祥等攻入林圩(今武鸣太平林圩),虏去团绅方楼高、苏增信等人。武鸣各处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大长了农民的志气后,王和顺就在这个时候联合各部义军,先后在武鸣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义军根据地。当时,武鸣现伊岭、长安、甘圩、上江、林圩、等都属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

王和顺到武鸣近两年中,领导农民起义军奋起抗清,以及建立了根据地。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王和顺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号召广大农民起来反抗清政府。

王和顺一方面组织武鸣农民参加“拜会”(参加三点会),免除其丁赋,教育农民忠于会党,并给农民军输送了一批年青力壮的兵源;一方面给有钱有势的土绅、富翁“拜台”,根据其私有财产的多寡,各缴300—500串钱作“拜台“费。对此,均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据武鸣伊岭村老年村民讲述:当年,王各顺在武鸣农民起义军根据地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另外还很注重发展那些思想觉悟高的绅士作为骨干。当时,这些绅士骨干被称为“赖马”(意为唯会长马首是瞻),以管理会务。伊岭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中,已卯科举人苏承志、庠生苏克宽、苏建学等都有是当地比较出名的“赖马”,他们都有紧跟王和顺。苏承志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在“拜会“的誓词里,他写到:“三塘五井七丘田,三尺汉帛在面前,宝剑千般皆具备,红灯五组显千年。”誓词揭示了义军武装力量的强大,并进一步描绘了现实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团结的光辉灿烂的前景。苏承志还告诫伊岭乡亲父老:“大风吹拜重林树,况尔孤松一二枝。”劝告乡亲们要识时务,不要犹豫不决而不参加“拜台“。苏克宽学识渊博,王和顺还请他到外乡去教农民识字,讲革命道理,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会党威信日隆。

王和顺在武鸣时,为了宣传革命道理和发动群众反清,逢圩日时常冒险在大庭广众发表反清演讲,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由于王和顺所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军纪律较严明,在其建立的根据地内,还出现了农民各安其生业的安定局面。王和顺在武鸣时,其《访册》提出了较明确切中时弊的纲领,发动义军团结在自已的周围,建立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加上打仗勇敢、灵活指挥、主动出击,故先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903年,王和顺在武鸣的势力不断壮大后,清官总兵杨发贵、偕同右江镇潘瀛洲率兵到武鸣围剿王和顺、王五肥等义军首领。

同年3月,王和顺、周三驻扎在武鸣邓柳五冬、六冬一带。清兵来围剿时,王和顺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方法,打死清兵100多人,伤几十人,清兵军官李行金也被打死。1904年3月初,王和顺义军王特燕部,驻扎在武鸣双桥平洪村、杨李村带地方。广西提督丁槐闻讯,便率领官军前来围剿,他们原以为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便可一举消灭这一带的义军。岂料,清兵被义军打得狼狈不堪。1904年3月8日、9日,王和顺驻扎在武鸣甘圩带。广西提督丁槐闻讯,又带几营兵来势汹汹,前来围剿王和顺和义军。王和顺在甘圩一带布下了伏兵,官兵刚进入甘圩地界,即受到义军的痛击,当场打死管带黄朝英及其带领的部份清军。这一仗,王和顺带领义军和清兵打了两天两面三刀夜,双方均有伤亡,而清兵死伤犹重。后来,王和顺采取攻郢救赵的办法,派兵攻打武鸣县城,此仗方得以解围。随后,王和顺又率义军,转战到扶绥、上思一带,坚持反清斗争。

1905年,王和顺又由邕宁到武鸣,与武鸣义军首领黄五嫂及周特先余部汇合,攻打高井寨。高井寨位于武鸣小明山脉中段,地当定罗土司与武鸣之间要冲,四面峻岭环绕,中间低平,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寨司上,常驻有官军以阻击义军。为了拔掉这颗钉子,王和顺和黄五嫂等人,化装成过路客商,出其不意,突入营寨,杀死寨司程宪章,清廷武鸣思恩府大为震惊。

王和顺自率领会党起义反清以来,先后转战武鸣南北各地,杀贪官,建立根据地,把几支分散的起义军团结在自已的周围,在反“围剿”中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1904年以后,广西会党起义暂趋于低潮,王和顺也在那年离开了武鸣。同年9月23日,清武鸣思恩府郡傅纪荪用计派劣绅夏运开和团总李展提、黄品士等给他们做人质,诳骗义军首领周三等进城封官晋爵。周三等信以为真,大模大样地入府城,部众在外。刹那间,内外官兵伏兵四起,起义军束手就待歼。周三、王特燕、陆彩帮、韦冠廷等被斩首示众三天。傅纪荪还宣布:凡斩获“匪徒”一名,交上首级的奖艮26元。于是,官军大开杀戒,许多群众无无辜被杀。这就是当时武鸣所谓的“周三之乱”、“特燕、彩帮之乱”。

当年,清政府对武鸣农民义军进行镇压后,王和顺仍不屈不挠,在外仍很关心武鸣义军的情况。清政府对王和顺恨之入骨,骂其为“匪首”,悬奖艮一万元以购其人头,但终不可得。1905年,广西会党起义暂趋于低潮,清政府调集滇、黔、湘、粤、桂五省几十万大军,对义军进行疯狂剿、抚兼施。当时,由于广西会党武装才几千人,加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各县义军陆续被镇压了下去。

1905年那年,王和顺由于寡不敌众,不得不退到了越南,避居西贡。

民主革命

广西会党起义失败后,王和顺、黄明堂、关仁甫等部分壮族会党首领退入越南河内。1907年春,王和顺在西贡拜见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以后,把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放在首位。1907年3月,孙中山率黄兴等人前往越南河内设立总机关,就近领导粤、桂、滇3省武装起义。广西是壮、瑶等族聚居区,要在这里发动起义,必须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和参与,身为壮族会党首领的王和顺、黄明堂等人得到孙中山等人的器重。

1907年春,钦州东部那彭、那丽、那思(俗称“三那”)3乡两万多壮族和汉族群众不堪清政府的奇重粮捐,举行了抗捐起义,廉州城亦发生抢米毁教堂风潮。清两广总督派兵镇压,起义失败。当地群众派代表赴河内,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援,孙中山当即任命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与黄兴一同赴钦廉二州发动武装起义。

1907年夏天,王和顺改名张德馨,进入钦州腹地陆屋、三那等地,着手收集壮、汉抗捐武装并联络民团、会党,准备起义;黄兴等人入钦廉二州,策动清新军起义。王和顺在三那集合了千百人枪,受到当地壮、汉各族群众热烈欢迎,大家“沿途供给粮食,惟恐不力”。王和顺率200人往钦州王岗山举行起义时,恰逢廉州防城清军哨官刘辉廷、李耀堂经革命党做工作,同意率部反正。王和顺征得孙中山同意后,率革命军一举攻占防城,并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文》(防城当时属广东省)、《招降满洲将士布告》和《告海外同胞文》,宣传革命军的宗旨和政策。

此后,王和顺即率500名义军冒雨移师进攻钦州。其时黄兴已潜入钦州,策动清军倒戈内应。清新军统领郭人漳佯装“赞成革命”,暗中伙同钦廉道王瑚扼险拒守,并乘机攻陷防城,使义军腹背受敌,被迫解散。王和顺率20余人进入越南,余部退入两广交界的十万大山。历时半月的钦廉、防城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国人也发出惊叹:“此处革命军,不知用何战术,能一战而去敌兵四分之三,可称奇捷。”

1908年4月30日凌晨,黄明堂、王和顺率领革命军200余人在越南边界渡河发动了河口起义。在铁路警察和反正军官的策应下,起义军全歼守敌,占领河口。河口起义得到当地壮、汉、苗等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参加义军的士兵和百姓源源不断,几天之内义军的人数即增加到数千人;河口商人和越南华侨则援助义军钱财和粮食。对于河口起义指挥者的功劳,同盟会领导向孙中山报告:“德卿(即王和顺)、仁甫踊跃用兵,发愤进取;而发动之始,功在黄明堂。今皆为我所用,各尽其能。”此后,义军兵分两路向蒙自进攻。由于法国殖民者的阻挠,同盟会筹办的粮食和军械在越南被扣,义军的供给遇到极大困难。5月10日以后,清军全线反攻,缺乏粮械的起义军无力抵挡,只好退入越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正在惠州的王和顺为响应武昌起义,自筹枪弹,组织武装,于11月初发动了惠州起义。他们与守惠清军在下鹅岭激战7天7夜,终于光复惠州。广东宣布独立后,各地起义军进入广州,王和顺率万余惠军进驻广州长堤,是当时各路民军中“势力最为雄厚,又颇有纪律”的队伍。此后,王和顺又参与组织支持孙中山讨伐陈炯明的军事行动,为革命再立新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