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环双锯鱼

颈环双锯鱼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拉丁学名 Amphiprionperideraion
脊索动物门PhylumChordata
颈环双锯鱼
中文学名 颈环双锯鱼
雀鲷科Pomacentridae
目录导航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由圣诞岛至萨摩亚和东加,北至琉球群岛,南至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亚。台湾主要分布于南部、西南部、东南部、小琉球和绿岛等海域及南海。

信息

中文学名: 颈环双锯鱼

拉丁学名:Amphiprionperideraion

别称:粉红小丑、咖啡小丑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科:雀鲷科Pomacentridae

属:双锯鱼属Amphiprion

种:颈环双锯鱼

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

基本简介

资源名称

颈环双锯鱼

颈环双锯鱼颈环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perideraion  

别名:粉红小丑、咖啡小丑  

原产地中国海南  

水域环境:海水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泥底  

资源类型:野生  

主要用途:观赏鱼

特点

颈环双锯鱼颈环双锯鱼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1.9-2.2倍。吻短而钝。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圆锥状。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锯齿;各鳃盖骨后缘皆具锯齿。体被细鳞;侧线之有孔鳞片32-43个。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圆形,硬棘IX-X,软条16-17;臀鳍硬棘II,软条12-13;胸鳍鳍条16-18;雄、雌鱼尾鳍皆呈圆形。体一至呈橘红色,各鳍淡色。头部及躯干部间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体背由吻部沿背鳍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带。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潟湖及珊瑚礁区,栖息深度可达约38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为,喜欢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magnigica、Heteractiscrispa及Macrodactyladoreensis等,体表之黏液可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行一夫一妻制。偶有与克氏海葵鱼同时出现,但无克氏海葵鱼的攻击性,而仅是紧依着海葵丛不离开。杂食性,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相关知识

双锯鱼并非生来就不怕海葵触手的毒刺,而是要经历一个对毒素脱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可长可短,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因鱼和海葵的种类不同而异。鱼先用尾巴或腹面的一部分去碰海葵的触手,被刺一下就快速离开,然后再回来,将其身体越来越多的部分和触手接触,直到能全身没入触手丛中而无任何影响。在最初的接触中,鱼身上逐渐沾满海葵的粘液,使海葵分辨不出哪是小鱼,哪是它自己,所以以后就不放毒。有人实验,把双锯鱼身上的粘液全部擦洗干净,再放回去,海葵还会用触手蜇刺它,双锯鱼也没有对海葵很强的免疫力。

英文名

Pinkskunkclown;Pinkanemonefish;Salmonclownfish;Whitebandedanemonefish;Falseskunk-stripedanemonefish;Falseskunkstripedclown;Falseskunkstripedanemonefish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徵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1.9-2.2倍。吻短而钝。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圆锥状。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锯齿;各鳃盖骨后缘皆具锯齿。体被细鳞;侧线之有孔鳞片32-43个。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圆形,硬棘IX-X,软条16-17;臀鳍硬棘II,软条12-13;胸鳍鳍条16-18;雄、雌鱼尾鳍皆呈圆形。体一至呈橘红色,各鳍澹色。头部及躯干部间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体背由吻部沿背鳍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带。

栖所生态

颈环双锯鱼颈环双锯鱼

主要栖息于潟湖及珊瑚礁区,栖息深度可达约38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为,喜欢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magnigica、Heteractiscrispa及Macrodactyladoreensis等,体表之黏液可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行一夫一妻制。偶有与克氏海葵鱼同时出现,但无克氏海葵鱼的攻击性,而仅是紧依着海葵丛不离开。杂食性,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渔业利用

本身体色艳丽以及与海葵共生之习性,使其成为受欢迎之水族观赏鱼。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