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器

中文名 镶器
形状 方型、棱型、扁型
目录导航

镶器

《景德镇陶瓷史稿》载:“瓶罄尊彝,都属琢器。其圆者如造圆器之法。其镶方棱角之坯,用布包泥,以平板压之成片,以刀裁之成段,用原泥调和粘合。”景德镇自产瓷以来就有镶器。[1]

镶器的历史发展

宋代镶器产品很多,其中盖盒是较小的一种镶器,据《江西陶瓷史》记载,宋代盖盒用途很广,产量很大。有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有盛装铜镜用的镜盒,亦有装药的药盒。

元代镶器有瓷枕、八棱玉壶套瓶、座梅瓶等。1972年出土的“至元四年”凌氏墓中的青白釉红楼阁式仓,仓楼为活动式,中有子母口而盖于仓上,四面正视均为四柱三音,底层前后各为二柱夹仓,分上、下三格,门为活动插板式。这座阁仓大都是镶合而成。

明代镶器产品增多,如正统九年魏源基仿龙泉豆青釉烛台,正德六年徐琼妻墓仿龙泉豆青釉皈依瓶等。

清代随着瓷器品种增加,镶器亦不断增加,仅瓶类产品就有六棱瓶、八棱瓶,四方瓶、扁六方瓶、天圆地方瓶、博古纹瓶等。

民国仿古镶器较多。除瓶类外,有四方水浅、方形香熏炉、扁六角形凉墩等。1974年后镶器产品散见各瓷厂,小件大都被注浆工艺所取代。艺术瓷厂和建国瓷厂镶器艺人较为集中,生产出不少器型优美的镶器陈设瓷,如各种规格的四方瓶、水浅、花钵等。[2]到上世纪80年代,镶器产品又有新的发展。

镶器的特点

镶器属于琢器类的一种。琢器是指不能仅靠陶轮车位拉坯成型和利坯,而需要多种工序或进一步以手工加工成型的器物。镶器的基本特征是以板块形式镶围而成,其中也不全是方形,扁形、棱角形的器物也为多。镶器的立体效果明显,景德镇俗语“十圆不如一方”说明镶器成型困难,制作难度大。由于镶器多为四方形、三角形不等边异形、平面直角等形状,成型方式为坯料经过釉料、泥浆的镶接而成。同时镶器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形的,在鉴赏镶器时,需要仔细看器型的上下、左右、前后、口底的粘接是否妥贴紧密、对称,器壁是否光滑,厚薄是否均匀,胎体是厚重还是轻盈,有没有犯惊、冲口、暗痕、变形、脚咀等缺陷,放在桌面上是否平稳,有没有变形歪斜等问题。

镶器作品赏析

曹开细大师国粹宝瓷林创作窑变镶器作品,以窑变釉瓷为底,将其擅长古雅彩技法相结合,创作人物、山水窑变镶器,既有窑变釉的色彩缤纷、灵活变幻之特色,又有古雅彩的古风古韵、高雅清新。

徐国明,师从于著名陶瓷艺术家 “梅花大王”王鹤亭先生,在恩师的指点下,近年来在陶瓷美术方面深得造诣。徐国明擅长工笔粉彩花鸟和草虫,其作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深受陶瓷专家、收藏家喜爱。其粉彩镶器作品也相当出色。

青花分水镶器

青花瓷器是根据不同时期乃至原料来辨别品质好坏的,但是仍有不少的精品不被世人所看好,如同此件藏品,青花分水镶器。青花分水,这是画绘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黄老师此件作品运用青花分水的技法把这一梅兰竹菊传统的创作题材表现出来,恰到好处。清新淡雅,在笔墨浓淡处转换,整体画面感丰富,制作十分精细。分水变化细腻,对比强烈,呈色十分均匀纯正。四君子结合镶器,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一面都自带特色,与整体相结合,与画面相呼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