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中文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成立时间  1952年
特色 航空航天及工程学科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 ,前身为 北京航空学院图书馆,简称北航图书馆。 图书馆馆藏丰富,建构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根据学校发展的趋势,针对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大力加强了电子文献的建设,图书馆已经由传统图书馆转型为一个突破时空、地域、介质限制的新型开放式图书馆,正向着建设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高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型、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图片

规模设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 ,前身为北京航空学院图书馆,简称北航图书馆。有职工编制85人 ,其中中级职称以上59人、本科学历以上52人。设有图书馆馆长1人,副馆长2人, 党支部书记1人。图书馆馆舍面积近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3000个,有13个大型阅览室,设有办公室、 文献资源采集访问部、文献资源编目整合部、图书流通借阅服务部、读者培训参考咨询部以及网络 自动化技术支持部6个部门。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累计已达213万余册,收藏有音像资料4500多盒, 多媒体光盘2.7万余盘,缩微资料近5.7万片。 2002年至2003年间,学校投入2000多万对图书馆大楼进行整体工程扩建和改造。2006年,图书馆又完成了空调 安装工程。图书馆馆舍面积近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3000个,设有13个大型 阅览室,是一座外形美观、内部设置舒适的学习、研究中心。 图片

馆藏建设

藏书建设  图书馆充分考虑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两方面的需要,建构了纸质文献与 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同时还注重保持自己的 航空航天特色,注意对航空航天类图书的收集,汇集了大量关于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航空航天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图书馆最初的藏书由建国初期的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学院(现 北京理工大学)、 厦门大学、 四川大学、 云南大学等院校的航空书刊组成,如:1909年的 英国航空报告、1915年的 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报告等。此后图书馆始终坚持“重点学科重点保证,新增专业优先采购”的方针和 “既要保证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满足教师科研人员的研究需要”的原则,来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丰富的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截至2006年,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累计已达213万余册,收藏有 音像资料4500多盒,多媒体光盘2.7万余盘,缩微资料近5.7万片。每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 期刊近2000种,年均进书9万余册。 电子文献  图书馆根据 学校发展的趋势,针对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大力加强了电子文献的建设,先后引进了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资料类型覆盖期刊、报告、图书、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等。如:美国四大 检索工具数据库:SCI 、EI 、ISTP 、INSPEC. 美国航空航天文献及美国政府报告检索工具数据库:Aerospace 、NTIS.美国重要学会的会议论文及会刊:AIAA 、ACM 、ASME 、IEEE 、APS   、AIP .美国国防系统 科技报告:AD报告.图书馆根据学校航空航天特色,自行开发建设了航空航天类专题 全文数据库,其中有NASA报告、NACA报告、AD报告、AIAA 论文等,总收藏量在全国院校中名列前茅。 图片  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积极致力于馆际间的合作,加入了北京市、 国防科工委和中国范围内的文献保障体系,包括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科工委七馆联席会、 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等,与国家图书馆、 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科院文献中心、中国60余所211以上高校图书馆,及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北京地区近40所高校图书馆实现了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管理系统   在1990年就已采用自行研制的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较早实现自动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之一。1999年更新为具有 网络管理功能的汇文LIBSYS系统,实现网上 联机编目,馆藏纸本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有机链接,向读者提供网上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图书定制等新的服务功能。在“九五”、“ 211工程”项目的资助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传统服务上,主要 阅览室每 周7天、每天8:00-22:00连续开放,馆藏资料全面开架阅览、总借总还,使馆藏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数字服务上,网络电子文献保障系统全年7×24小时连续服务,不仅在面对面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邮件和实时在线的 参考咨询服务,而且还通过网络提供代查代检服务, 查新服务, 引文检索、定题服务及 情报分析、学科热点文献追踪推送等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图书馆在 信息素质教育上也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本着“低年级重 信息意识、高年级重 信息能力”的指导思想,开设 信息检索与利用类选修课以及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和数据库利用培训,有层次、有阶段的系统推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阅览室

  新书展阅室 新书借阅室 教师研究生阅览室 中文社科及外文图书借阅室/主书库 咨询检索室 报刊阅览室 过刊资料阅览室/ 主书库 中文科技图书借阅室 普通阅览室外 参考工具书阅览室 视听多媒体阅览室 多媒体培训教室

服务项目

  图书借还 期刊资料阅览与咨询 一卡通存款 书目 查询系统使用指导 图书代购 原文传递 馆际互借证管理 参考咨询 上网查询阅览 视听多媒体阅览复制 读者培训 其他服务[1]

馆藏分布

  馆藏内容 收藏地名称 地点 一年之内到馆最新图书,文艺(I、J)类图书除外 新书借阅室 一层东侧 北京 新华书店当月出版的新书 新书展阅室 一层西侧 中文社科类(包括文艺类)图书、外文图书、早期旧书 中文社科及外文图书借阅室 / 主书库 二层北侧 近5年到馆的中文科技 单本图书 中文科技图书 阅览室 二层东侧 电子文献 咨询 检索室 二层西侧 6年前中外文 期刊合订本、印刷型中外文 科技报告和 会议论文、部分过期报纸、本校非 密博 硕士学位论文 过刊资料阅览室 / 主书库 三层北侧 当年中外文期刊及报纸、近5年内的期刊合订本、缩微型中外文科技报告、内部交流的情报资料 、近5年到馆的外文单本图书 报刊及外文图书阅览室 三层南侧 中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图书 中文科技图书借阅室 四层 百科全书、 字典、手册、 年鉴、图册等各类中外文参考工具书 参考工具书阅览室 五层东侧 磁带、录象带、VCD、各种多媒体光盘、随书光盘 视听、多媒体资料阅览室 五层西侧 近5年到馆的中文社科单本图书,文学(I)类除外 中文人文社科图书阅览室 六层东侧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 服务部门名称 地点 周一~周日 7:00-22:30 大门 一层 普通阅览室 六层西侧 周一~周日 8:00-22:00 读者服务部 一层门厅西侧 总借还台 一层大厅 新书借阅室 一层东侧 新书展阅室 一层西侧 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 二层东侧 咨询检索室 二层西侧 中文社科及外文图书借阅室/主书库 二层北侧 报刊及外文图书阅览室 三层南侧 中文科技图书借阅室 四层 视听多媒体阅览室 五层西侧 周一~周五 8:00-11:40   14:00-17:30 总咨询台 一层大厅 过刊资料阅览室 三层北侧 多媒体培训教室 五层南侧 参考工具书阅览室 五层东侧 中文人文社科图书阅览室 五层东侧

入馆须知

  1、校内读者请用“校园 一卡通”或“图书借阅证”刷卡入馆。校外读者凭有效证件( 工作证、 学生证和身份证)与总咨询台联系,开具临时阅览凭证,方可入馆。严禁借用他人证件入馆。
  2、维护馆内秩序,进出图书馆时不得拥挤。
  3、入馆者请注意仪表和举止。讲究文明礼貌,衣着整洁。身着背心、运动短裤及家用拖鞋者一律谢绝入馆。请勿用书包等物品抢占座位。
  4、请保持馆内安静,禁止大声喧哗,入馆后请将手机调至震动档。
  5、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禁止在阅览室内吃东西和在 存包柜中存放食物。
  6、爱护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及各种公共设施,严禁涂抹刻画、撕书,损坏公物必须照章赔偿。未经许可,禁止在馆内张贴或散发广告及其它宣传品。
  7、图书馆是重点防火单位,为保证图书馆的安全,严禁携带 易燃易爆品入馆。严禁在馆内任何地方吸烟或点燃明火。违者除令其立即将火熄灭外,还将视其情况按北京市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8、馆内所有家具、设备等,未经馆办公室批准,不得随意搬动和搬出楼外。
  9、如违反上述规定,将根据北京市、学校及图书馆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10、本须知解释权属于图书馆馆务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图书馆馆务会会对本须知做出调整修订。

借阅规则

  借阅量:
  1)在校教职工:30册。
  2)研究生、优秀本科生:20册。
  3)本科生、退休教职工:10册。
  4) 进修生:6册。
  5)专科生、继教生、应大生:3册。
  各类图书借阅限制: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新书借阅室藏书:限借1册。
  外文原版图书:退休教职工、本(专)科生、 代培生、进修生,谢绝借阅;其他读者不限。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中文图书 阅览室(1-3)藏书:全部读者,仅供阅览。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中文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藏书:全部读者,仅供阅览。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外文书刊阅览室藏书:全部读者,仅供阅览。
  共建资料室藏书借阅限制参见共建院系单位的规定。
  借期: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新书借阅室图书:借期14天。
  其它图书:借期30天。
  如果图书的还书日期是在寒暑假内,必须在开学第一周内到图书馆还书,否则从图书到期之日计算过期 滞纳金。
  续借:
  读者可登录“我的图书馆”自行办理续借手续,续借的图书必须在规定的还书日期的前5天内办理续借手续,方能成功。
  一般图书可续借一次,续期30天。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新书借阅室的图书不可续借。
  已被读者预约的图书不能办理续借手续。
  过期图书不能办理续借手续。
  预约:
  如果读者所需图书的可借复本的“书刊状态”全部显示为“借出”或“预约到馆”,请在网上办理预约借书的手续。该申请会保留15天。如果到期时,图书还未回馆,读者还需重新办理预约手续。
  预约书到馆后会保留5天。每天的预约到书情况会在图书馆主页“馆藏目录”的“信息发布”栏目中公布。如果读者在本馆“书目查询”系统中预留过EMAIL地址,图书馆会发送预约到书通知到读者 电子信箱中。
  图书馆暂不提供异地图书预约服务,沙河校区读者如预约了学院路校区图书馆藏书,请自行到学院路校区办理预约图书借阅手续,反之亦然。
  委托借阅:
  沙河校区读者需借阅学院路校区图书馆藏书时,可到沙河校区临时图书馆总借还台房间的异地委托借阅处办理“委托借阅”手续。
  更详细的个人借阅权限,请登录“我的图书馆”,在“证件信息”栏目查看借阅规则,该规则由上至下优先权依次增高。
  本须知解释权属于图书馆馆务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图书馆馆务会会对本须知做出调整修订。

馆长

杨晓光,男,教授兼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推进系教授,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理事,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信息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航空推进系统结构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涉及高温结构强度、先进本构理论、耐久性分析、MCAD/CAE、并行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了二十多项包括国防预研、973、基金、国际合作、可靠性等项目在内的国家和地方研究课题。


他于1995年获北京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两次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获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编写出版了两本专著。在国内外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2005年9月,开始担任北航图书馆馆长,主持图书馆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