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葆昌

郭葆昌

中文名 郭葆昌
职业 古瓷学家
逝世日期 1942年
出生地 河北定兴县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简介

郭葆昌,字世五,河北定兴县人。早年曾在北京西华门德聚成古玩店学徒,后开始独当一面,尤精于鉴定清官窑瓷器.自己也欣赏并收藏了一批宋元以来的官窑名瓷和其他文物,在京师古玩圈子里颇有名气,并因此结识了许多收藏家和巨卿显贵。郭葆昌自己并没有开设古玩店,而是在海王村前门开了一家铸新照像馆,专门拍摄一些古玩静物照片。据说他的照像技术相当不错。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的小照大多出自他手。他曾同美籍中国文物收藏家福开森合作编著了《项子京》一书,内容主要是历代名瓷的照片图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入军机大臣袁世凯府第当差。一度充任袁府总管。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便提拔郭葆昌任总统府庶务司承。郭葆昌提出想在景德镇烧制新瓷供内府专用,袁听后便委任他为九江道,作为督陶宫到景德镇监督烧制瓷器,郭葆昌就此成为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的最后一任督陶宫。

1913年初.郭葆昌来到了景德镇。当时.原清代御窑人员大量流失,空留下一个架子。郭走马上任后.用重金延揽原班人马租民窑中的高手重聚于景德镇,烧制新瓷。起初他准备选用传世极少而珍贵异常的宋代宫廷御用汝官窑作为仿制对象.曾派工匠到汝窑产地河南临汝县实地勘查.并带回了一些瓷土。仿制清三代精细艳丽的官窑彩瓷,选用精良瓷土、彩料.仿照郭葆昌从故宫文华殿中取出的大量精美瓷器的样式,其中主要是雍正、乾隆期的官窑粉彩、珐琅彩精品进行仿制。每出一器,郭葆昌都要亲自鉴赏过目,不尽如意者便当场销毁,被选用的瓷器都有款识,大部分为红色篆书“居仁堂制”方款或楷书“居仁堂”竖立字款。

时至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已是紧锣密鼓,他下令将原清代御窑改设为陶务监督公署,仍派郭葆昌为陶务公署监督,郭并拟定了公署办事简章。分设陶政、陶业二科,开办经费4000多元。关于郭葆昌本人是否监烧过带有“洪宪年制”款识的瓷器,郭本人始终讳莫如深,拒不承认,他自称早在1915年秋就已结束监制任务,而离开景德镇。据知情人士推测,郭葆昌为人“机警险恶”,对于为袁复辟帝制烧制“开国瓷”这件并不光彩的事,想必是不会承认的,不过带有“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方款的瓷器为郭监制当属无疑

郭葆昌字世五,号觯斋,河北定兴人。曾任袁世凯的“陶务总监督”,于瓷器之道尤为擅长。特别是在1915年至1916年间,他为袁世凯“登基”烧制了4万余件“洪宪御瓷”,以备袁世凯登基之用,并作为馈赠参加大典的各国公使的礼品。这些御瓷极为精美,并不亚于历代皇家“官窑”。郭葆昌为了烧制“洪宪御瓷”,仅烧制费就用去了140万大洋。但可惜随着袁世凯的“驾崩”,“御瓷”也风云流散,终成稀世珍宝,成为瓷器收藏家们追逐的宝物。

郭葆昌不仅是烧制瓷器的名家,也是鉴赏家和收藏家。他的斋名之所以号“觯斋”,是因其收藏了一件价值巨昂的青铜觯(古时酒器)。郭葆昌在烧制“洪宪御瓷”时,也连带烧制了一批自用瓷器,署“觯斋”款,另仿制了一批康、雍、乾三朝“官窑”,均为难得精品,今天亦是凤毛麟角。他出过《觯斋瓷器图谱》,收有毕生珍藏名贵瓷器三百余件。他不仅收藏、制作瓷器,也收藏字画碑帖。当年故宫大内的“三希贴”中王献之的《中秋贴》、王殉的《伯远贴》,竟归郭葆昌所收。

郭保昌曾任故博瓷器鉴定委员,中外宾客请其额定、购买古玩者车水马龙于其寓所之前。世人多以其为袁氏宠臣,殊不知此人颇有爱国之心,从不将真品卖与外国人。1946年郭氏后人遵从遗愿,将瓷器全部捐给故宫博物院。当时“郭瓷”与“杨铜”(天津杨宁史所藏的青铜器)为故宫所购重要文物。“郭瓷”中不仅有罕见的宋瓷,也有连故宫都没有的清官窑“移栖耳尊”,后均运抵台湾。

郭葆昌逝于1942年,著述甚多,应是中国瓷器史上的殿军人物。尤以“洪宪”、“觯斋”瓷,于今更为举世珍品。据郭氏外孙马常先生见告,国内真正的“洪宪”、“觯斋”瓷极为罕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