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乌蛇《药性论》,黑梢蛇《开宝本草》,剑脊乌梢《本草衍义》,黑花蛇《纲目》,乌峰蛇(陈义《动物学》),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生物学通报》1958,(2):5)],剑脊蛇《中药志》,黑乌梢、三棱子《四川中药志》。
全体。
味甘,性平。
入肺、脾、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止痉。
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风疹疥癣。
1、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乌蛇三两(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一两(炮裂),干蝎一两(微炒),白附子一两(炮裂),羌活一(二)两,白僵蚕一两(微炒),麻黄二两(去根、节),防风三分(去芦头),桂心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2、治病后或产后虚弱,贫血,神经痛,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难等,乌梢蛇1-2条,浸泡于高粱烧酒内10-15d。每服5-10ml,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乌蛇、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先浸酒,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为细散。每服二钱至三钱匕,煎酒小沸调服。(《圣济总录》定命散)
4、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圣惠方》)
5、治燥麻风,遍身如癣,其痒不可忍,后变成大风。元米一斗,乌蛇二条(去头尾,酒煮,去骨,焙干为末)。蛇、酒、米一同拌匀,搭饭成浆,四五日后将小瓶盛贮,十日后开。空心服,服时用砂罐连糟蒸热,随意食之。(《秘传大麻风方》一扫光酒)
6、主治白癜风,及身体顽麻。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消痰,温通血脉。 乌蛇9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黄),白僵蚕60克(微炒),肉桂15克,独活60克,天麻60克,川乌15克(炮裂,去皮脐),细辛15克,防风15克(去芦头),胡麻子60克,枳实15克(炒微黄),蝉壳15克,白附子15克(炮裂),天南星0.3克(炮裂)。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7.6克。(《医方类聚》乌蛇散)
7、主治一切干湿癣。功效:祛风除湿,清热散瘀,理气 通络。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30克,干荷叶15克,枳壳(去瓤,麸炒)1克上3味,捣为散。每服7~10克,空心蜜酒调下,日、晚再服。(《圣济总录》三味乌蛇散)
8、治牛皮癣。 乌蛇、白藓皮、丹参、银花、地肤子各30克,荆芥、防风、蝉衣、苦参、赤芍、连翘各20克,浮萍、紫草各15克,甘草10克。共为末,日服2次,每次9克,开水送服。(《浙江中医杂志》1986;(2)乌梢蛇散)
9、治干疥瘙痒久不差。 黄芪60克(锉),乌蛇12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90克(炮裂去皮脐),附子60克(去苗),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克,食后以荆芥汤下,以差为度。(《圣济总录》黄芪丸)[1]
内服:煎汤,6-12g;研末,1.5-3g;或入丸剂、浸酒服。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1、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
3、抗惊厥作用。
4、抗蛇毒作用。
血虚生风者慎服;忌犯铁器。
治荨麻疹。
采集加工
4~11月间捕捉。捕得后,将蛇摔死,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柴火熏干,熏时频频翻动,至表面略呈黑色为度,再晒干或炕干。
炮制方法
1、乌梢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2、乌梢蛇肉,现行,取乌梢蛇,用黄酒浸润,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切段,晒干。
3、酒乌梢蛇,现行,一法:取乌梢蛇段,喷淋黄酒,拌匀,闷透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每乌梢蛇100kg,用黄酒20kg。二法:取净乌梢蛇置容器内,用黄酒浸泡均匀,置笼屉内,用武火加热,蒸透后,取出切段,干燥。每乌梢蛇100kg,用黄酒30kg。
本品卷成圆盘状,盘径约至16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绿褐色,被菱形鳞片,无光泽。头扁圆形,略似龟头,盘于中央,口内有多数刺状牙齿,眼大不陷而有光泽,头与颈部分界不明显;体鳞14-16行,中央2-4行起棱,高耸呈尾脊状,俗称“剑脊”,脊背两侧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有的黑纵线不明显。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尾部渐细而长。质坚韧,气腥,味淡。剥皮者仅留头部、尾部的皮,中间肉较光滑。以身干、皮黑褐色、肉黄白色、脊背有棱、质坚实者为佳。
乌梢蛇呈半筒状小段,长约30mm,表皮乌黑色,脊部具高突成屋脊状。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质坚硬,气腥,味淡。乌梢蛇肉呈小段片状,长20-30mm,无皮、骨,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形如乌梢蛇段,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1]
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区或田野、林下等地。
1、《开宝本草》:“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2、《本草衍义》:“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