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碾村

曹碾村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西南距北七家镇2.9公里,西北距昌平区19.6公里
中文名称 曹碾村
目录导航

概况

曹碾村图册曹碾村图册(3)碾村落呈长方形,村内有南北向道路三条,主街东西走向,贯穿整个村落。860公交车于村南经过,分别在东街、中街、西街设置站点,以方便群众出行。

自然条件

曹碾一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因地形复杂,地域性差异分布不匀。年平均气温11.8℃,全年无霜期在2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684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550.3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暴雨、冰雹、低温冷害和风害等。

成村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曹碾村一带有先民聚居,其文化特征与中原仰韶文化类似。明代,曹碾成村,距今已有400余年。村北临温榆河,该河在明清时期是运粮河,从天津、通州运来的稻米通过温榆河之漕运停靠在村边,于村里用石碾去壳后,再运往京城,上缴国库。故村名称为漕碾。清末,出于村里习惯曾称村名为cao(石+曹)碾。80年代末,因电脑录入等原因cao(石+曹)碾改为曹碾。解放初,人口不足50户,有200余人。1990年,有181户,1215人。2010年曹碾村有290户,577人。村里主要姓氏有王、曹、闫等。

经济发展

解放前,曹碾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项优越条件无法显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农业发展极其缓慢。

解放后,曹碾村在上级的领导下,进行了“土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后,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旅程。60年代,曹碾村除了发展农业之外,不断发展集体企业,在曹碾甚至北七家镇一带建立了膏药厂等首批企业单位,为村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70年代,村集体的药材种植所得收入也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个时期,集体企业及药材种植等集体经济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曹碾村人民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不但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80年代,根据北七家镇人民政府的相关政策,曹碾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到组的制度,将土地承包给村内,同时村民除农业生产收入外,开始兴办果脯厂、养鸡场、养猪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0年代后期,村民将土地承租给外地人或外地企业,部分村民开始外出打工,个体经营户出现,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曹碾村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转变,村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和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曹碾开始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以村民土地作为资产投资作价入股分红,确立了让村民受益的原则,提高了村民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同时村委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发展社会事业,村内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农村户口村民;面向老人的养老生活补贴逐年提高;退休人员的职务津贴、农龄补贴逐步加大;面向村民子弟的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全程教育补贴逐步提升。

如今,曹碾村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中健身场所布局精致,充满诗情画意,村民既可在此享受强身健体之乐趣,又可品味良辰美景的画意;村中道路平坦宽敞,并有860公交车经过村中,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出行。同时,村里依法实行村民自治,开展公益服务,提供便利服务,不断满足村民的物质和文化要求,努力建设和谐乡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