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证

目录导航

湿的性质和特点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常见的湿证

  (1)外湿:

  ①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恶寒发热,头重身重,困倦乏力,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缓,治宜解表胜湿。

  ②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治宜祛湿通络。

  (2)内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湿阻气机。在上焦胸闷,恶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渴而不欲饮,治宜芳香化湿;在中焦脘腹痞闷,饮食不化,肢体困重,尿少,苔厚腻,治宜苦温燥温;在下焦则足肿、淋浊、带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渗利湿。

临床表现

伤湿则头胀而痛,胸闷,口不渴,身体困重而疼痛,发热,身体倦怠,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头重如裹,四肢懈怠,遍体不舒,脉濡弱。如果侵犯关节,则关节屈伸不利,酸痛重着,活动受限。

病机分析

伤湿,是湿邪侵犯肌表之证。湿邪重着、粘滞,伤人后,阻遏气机,当清阳被遏时,就会出现头胀头痛,胸闷不适,身重疼痛,倦怠乏力等症状;湿困肌表,卫阳被郁,故见发热,湿为阴邪,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乃湿邪为患之象。冒湿,多指行居于云瘴山岚,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故头重如裹;湿性重着故四肢懈怠,遍体不舒;湿邪侵入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