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史沿革
该校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刘壬三先生倡导创立,公举前清举人张石葛(世阁)先生为校长,秋季招入学生两班60人,名为
宁河县中学校。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为以下几部分: 芦台斗用(粮食交易所)经常费、寨上盐贡捐款、直隶 巡按使拨归契税附加学款、芦纲公所(公管盐民组织)捐款、校董捐助款,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为公立后,学校经费由政府划拨。解放后仍为 公立学校,经费仍由政府拨划。
民国时期 学校初立,赁屋授课于
芦台镇北街民房,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校董筹定芦台斗用(粮食交易所)捐款2千元, 齐抚万捐洋2万元刘壬三捐洋2千元,齐翰卿捐洋3千元,
白俊卿捐洋2千元,几经选择租芦台镇东大营聂公祠祭地40余亩为校址(即现址),同年三月开工建设,建抚万堂(礼堂)、翰卿科学室、壬三图书室各一处,教室6个,宿舍和辅助用房34间,共用费32000元(大洋)。八月竣工并迁入,学生家长为校董、校长诸公立纪念碑赞其功德。11月直奉战起,学校先后三次被占,造成万余元损失,不得已迁往
宁河镇。此后十年,先后迁入宁河镇校董齐翰卿斋、城内义塾、小学校内和校长杜心耕宅等地授课,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才得以搬回芦台镇重修东大营校舍,斯谓“三遭兵燹,七次搬迁”。1948年校舍 房屋面积为3636.27m2。
解放后 1953---1956年学校增建了礼堂饭厅面积约为740m2,教室8个(计24间)、宿舍32间,时校舍总面积为5606.46m2,此后校舍也有些小规模建筑,到1976年地震前校舍总面积为7403.87m2。1976年7月28日 唐山地震爆发,学校全部房屋被夷为平地。1978年重建,改平房为楼房,共建成教学楼、 阶梯教室、合班教室、试验楼、图书楼、礼堂、教职工及学生宿舍楼总面积9750m2 。1995年到1997年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第一期工程,本期建设项目包括主教学楼一幢,学生宿舍楼2幢,大礼堂一座,校内排水及道路全部改造。此外,学校和政府共同出资将一中路改造成6米宽的水泥路。2000年开始的第二期改扩建工程恰逢 天津市建设示范高中校, 芦台一中确定为首批 建设单位。工程到2003年结束,新建图书馆一幢,扩建实验楼1000平米,购地(原宁河商校)5700平方米,建体育馆一座并附露天游泳池,将原有土田场地改造为具有四百米 塑胶跑道,
人造草坪足球场的运动场。
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9万m2,投资2500万元,其中全县 人民群众捐款600多万元;第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2万m2,投资1500万。
二、校名变更情况
民国二年(1913)建校时校名为宁河县中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公立名为宁河县立中学,三十一年(1942)改为河北省立宁河县中学。1948年至1973年学校隶属河北省,1948年12月校名为河北省立
宁河中学,1949年称为“河北省立芦台中学校”,1959年1月称为“河北省宁河第一中学”,1961年称为“
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1973年隶属天津市,同年更名为“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至今。
三、历任校领导
学校初创期由张石葛(世阁)先生任校长主持校务。民国八年(1919)杜心耕先生任校长,首聘 刘子明先生为校董,此后学校先后聘请刘壬三、齐抚万、 白宝山、齐翰卿、 苏锡麟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分为名誉董事(从捐巨款或特别赞助者中推举),基金董事(监督本校基金及用途、 核销) 和值年董事(担任应兴应革事宜)三部分。董事会公推主席一人,于每年寒暑假开会一次,如遇特别事故,随时由学校召集临时会议。董事会议决校长进退,听取校长报告校务,监督校长按董事会议决各案进行应兴应革事宜等,校长对教师、职工任聘董事会不加干涉。学校改为公立后,董事会自行解散,杜心耕先生仍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宁河全境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共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校务
委员会制,1948至1966年, 赵迈、邴卓云 、 张如良先后担任校长。1952年成立教育工会。1968年6月成立 革命委员会,孟克弱、 张俊如先后担任“革委会”主任,“贫宣队”、“工宣队”进驻。1979年教育工会再次成立,1981年 董希知任校长兼书记, 李天才任工会主席,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4年“教代会”成立。1986年
王平来任校长,
张德生任书记。
1979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领导改革创新,加强自身修养和 自我管理,制定《干部十一条规定》,要求干部以身示范,深入教学一线,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1992年苗天华任工会主席。1992年试行
校长负责制。1995年 贾凤兰任校长,王平来任书记。1997年庞福德任校长,张圣贤任书记。此间,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2制定《芦台一中校长负责制 实施方案》,实行校长负责制并不断完善。2001年 张锡民任校长至今。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年级组为 管理实体,引入 竞争机制,逐步实现基层整体优化组合,把业绩考评、教职工聘任、合理流动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科学的 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理顺了年级组和处室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协调统一、团结高效的工作实体。学校多次被评天津市先进、文明单位。
四、教育教学情况
民国二年(1913)创立时学制4年,民国十二年(1923)改为
三三制,并行选科制;十六年(1927)八月改为四二学制;十七年(1928)改三三制。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为县立中学;三十年(1942)改为河北省立宁河县中学,是年增设高级商职班(共4届)并扩立为
完全中学,即增加高中。学校从1913年创立至1948年宁河县全境解放,35年间共招生42个班,毕业学生1009人,其中高中班学生68人,高级商职班学生29人。1948年教职工50人。从1948年至1966年学制基本为
四轨三三制,生源主要为河北省天津地区。此间平时教学实行5分制,升学实行100分制。1966、1967两年因 文化大革命初、高中均未招生;1968年初中恢复招生,1969年高中恢复招生,学制均二年;1976年初中恢复为四轨三年制,1980年高中恢复四轨三年制,实行100分制,1995年,成立依托于芦台一中的
公办民助学校——
永兴中学,当年招生70名,1997年初中不再招生,永兴中学高中扩招至300人,,至2000年学校为12轨三年制,在校生2100人。2002年为十三轨三年制,学生增至2300余人。
办学思想 学校创立宗旨为“教育救国”。初创前十几年基本上采取“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做法,课程、教材学西欧、日本,摸索“教育救国”途径。20世纪20年代末,校长杜心耕(
书田)接受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和
张伯苓“平民教育”思想,将学校办学目标确立为为平民而教育,为教育的平民,实行“教、学、做合一”,提出“勤、慎、朴、洁”的校训。当时校歌“广厦平开芦水岸,大庇 寒士 尽欢颜。好从实际求生活,不把虚名误少年。勤劳作、苦钻研,准备 身心发展,前途努力莫迁延,三载 一瞬间。”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办学思想。“勤、慎、朴、洁”校训成为一代代师生自觉奉行的行为准则。
解放后,芦台一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 教育方针,办学目标突出了为
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宗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办学目标是:初、高中并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学校以“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
严明的纪律”,保证大面积丰收。
办学成绩 1960年初中学生在天津市统考中获总平均分第一名,同年 高中学生在高考中升学率94%,居河北省首位,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出席了 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国务院表彰。1964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中首批办好的“宝塔校”。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
造反派”组织旋即成立,学校干部教师遭到批斗,造反派学生游行,串连,辩论,打砸抢,校园内
大字报扑天盖地,正常 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被打乱,高考被取消。此后学校与全国一样陷入长达十年的“文革”动乱,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但多数干部教师仍为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抗争。
1969年恢复招生,招生范围在本县。
1976年 粉碎“
四人帮”后,学校迅速恢复教学秩序,虽极左路线余威尚在,但师生思治之心不可 阻遏,
1977年11月高考制度恢复,学校抓住时机,为干部教师平反昭雪,大力整顿教学秩序,狠抓教学质量,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1980年被首批确定为天津市重点中学。学校 拨乱反正,恢复传统,建章立制,重整队伍,确立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 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3年,初中升入重点高中率达95 %,高考升学率为85%。
1997年以后,学校明确地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 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侧重升学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2000年高考上线率100%。
师资 几十年来,芦台一中涌现了大批学有专长影响较大的教育专家和著名教师。天津地区近代教育倡导者、宁河县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 杜书田先生,坚辞 高官厚禄,矢志教育救国。董希知先生60年代被提名为河北省普教系统教育专家,曾任
天津市教育学会理事和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一生从严治校,讲究实效,著有《普通中学管理琐谈》等专著。李天才先生作为中学 特级教师和天津
哲学社会科学学会会员,其“ 宏观调控,画龙点睛”的教法以及对哲学教学与研究的独到见解深受学生爱戴。特级教师 童继红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 人民教师“奖章。特级教师 冯克俭曾承担市“九五”规范课题研究,曾被授予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称号。市级先进教师费淑芹老师曾任全国妇联执委,天津市人大代表,市“三八”红旗手,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从教几十年来,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年逾花甲,仍身兼数职,坚守岗位。市级先进教师冯克毓老师教学严谨,造诣颇深,成绩显著,1991、1995、2000、2003年在天津市四郊五县文科高考中语文成绩均获第一,多篇论文在天津市教育教学双成果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
在天津市历届青年教师 “
希望杯”大赛中32人获一等奖,1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在省市级评奖中获奖。一些合著或专著先后出版。
人才培养 在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培养二万余名莘莘学子,近千人成为各方面专家、教授,不少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有部长级干部
赵启正、黎明等,戏剧作家丁一三,美术家 朱帆、 周思聪,书法家
李仲耘等。
学校荣誉。1960年获国务颁发的“全国教育先进单位”荣誉奖状,1998年教育部
劳动技术教育先进校。1986—2003年8次获天津市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2007年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五、芦台一中老校歌
作词:杜书田
广厦平开芦水岸,大庇寒士尽欢颜。
好从实际求生活,不把虚名误少年。
勤劳作、苦钻研,准备身心发展。
前途努力莫迁延,三载 一瞬间。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