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980年,野心勃勃的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悍然挑起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虽然共同信奉伊斯兰教,膜拜同一个神——真主安拉,但是在他们中间却掺杂着民族矛盾、领土纠纷、教派分歧乃至领导个人政见不同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两国间的旧怨夙恨使得两国的狂傲的领导人坚持认为,只有诉诸武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于是乎,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爆发了。战争初期,由于伊朗百废待兴,又仓促遭到伊拉克军队突袭,因而短期内遭到失败。但由于伊朗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反击,外加萨达姆低估了伊朗军的士气和作战能力以及一些列的战术错误,致使伊拉克在阿巴丹战役中伤亡巨大。之后在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人海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取得了收复了南部重镇霍拉姆沙赫尔市的胜利。但是,当霍梅尼兴致勃勃地企图继续进攻,计划“光明普照”伊拉克时,情况却不妙了。
巴士拉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位于阿拉伯河右岸,距波斯湾一百二十公里。市北七十四公里处的库尔纳传说中是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所在地,并有“东方威尼斯”之美称,工业以石油化工为主,也是伊拉克椰枣的重要产区。伊朗决定在穆斯林圣月发动“斋月行动”,将主攻目标定在巴士拉,从而在经济上给伊拉克致命的打击,进而乘胜突向巴格达。
这是大胆而鲁莽之举!伊朗军队先前的胜利虽然给予伊拉克军队重大打击,伊拉克军队的第一○装甲师、第十一特种旅、第九十六步兵旅、第六○装甲旅,全军覆没。五月二十四日,二千多名士兵尸遗战场,一万三千人被俘。但是,伊朗军队是单纯依靠人海战术来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的,随着伊拉克军队转入战略防御并坚决坚守大都市时,伊朗军队的攻坚能力薄弱的弱点便暴露出来。另外,伊朗军队虽然数目众多,但其单位战斗能力明显不如伊拉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霍梅尼被宗教激情和胜利的欲望所驱使,他要打垮“异教徒”侯赛因,尔后“进军耶路撒冷”。伊朗的第四装甲师、第九十二装甲师、第七十七步兵师等精锐部队共十二万大军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向伊拉克发起“圣战”,伊朗当局在战前准备了二万五千多口棺材,下了“灭之朝食”的决心。
伊拉克方面,为防备伊朗的进攻,萨达姆·侯赛因于六月二十六日~二十八日召开了紧急复兴社会党大会,对军队和内阁作了人事调整。 他让自己当选为总统、总理、三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随即,第九装甲师、第十装甲师、第三步兵师和第十一步兵师等十万大军被部署在巴士拉,并在巴士拉以北地区筑起二十公里长的坚固防线,一条二十米宽的水障、地雷尝铁丝网、坦克、火炮将这一带设置成稠密的火制地带。
1982年7月14日凌晨,12万伊朗军如潮水般涌向有伊拉克10万人驻防的防线。自抗美援朝战争以来最惨烈的步兵战在西亚这块人类古代大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展开了。神在这块土地拨下了文明的种子,却又将其投入炼狱的火丛中。
当日,头裹印有“为伊斯兰而战”的红色花巾的伊朗革命卫队的毛拉们在夜幕下,越过多石的边境冲向萨达姆的军队。伊朗革命卫队的第七师在“真主安拉”的呼喊声中滚过地雷区、越过堑壕、撕开铁丝网向巴士拉猛扑。毛拉和少年冲在最前沿,狂热的宗教意识使他们似乎忘却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思维、有生命的人,不顾死活地扑向雷区。第七十七步兵师在预备队的支援下,从霍拉姆沙赫尔沿一条六公里宽的狭道紧随革命卫队挺进。密集的人海在坦克的掩护下涌向巴士拉的防线。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伊拉克军队已经对这种令人胆寒的冲锋麻木了,他们瞪着血红的双眼似乎对生灵的意义视而不见,近二千辆装甲车和三百门火炮面目狰狞地狂笑着,成千上万的炮弹泻在伊朗的军队中,惨号声、粗沉的喘息声、凄厉的惊呼声响成一片,一队队的伊朗士兵倒下了。同时,波斯湾哈尔克岛的油泵设施在伊拉克喷气式飞机的轰炸下化作一堆堆废铁。
这样的冲锋持续到7月28日,在十几天内伊朗军队付出巨大伤亡,伊拉克军队的防线没有被突破,但巴士拉却成了热血、烈火和滚烫的钢铁交织的人间地狱。早在7月16日,伊朗军的两个师就被击退,在7月21日的交战中,伊朗军队终于突入伊拉克境内5英里,但在缺失装甲兵、空军和后勤的情况下占领区又得而复失。7月23日夜晚10点,伊朗军又一次战败,代价惨烈。此后5天,双方像打累的拳击手在气喘吁吁地休息,但5天后,7月28日,骤然响起的尖厉刺耳的炮声撕破了五天的死寂。全线出击的伊朗军孤注一掷,企图尽最大努力夺取巴士拉。革命卫队的少年队也拖着枪冲入了战场,最小的才九岁啊!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一手捂着被地雷炸飞的右腿,凄厉地哭号着呼叫着:“妈啊!妈妈……”向故乡的方向爬去。
伊朗军队遭到失败,巴士拉没有被“光复”。
第一次巴士拉战役中,时值气温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交错往来的炮火炸得巴士拉附近的浮土厚达一英尺多,毁坏了的铁丝网上横挂着伊朗士兵的尸体,零乱的军用电话线旁,横七竖八杂陈的全是伊朗士兵的尸体,有的脸面血肉模糊,有的头颅成了焦土,更惨的是,东一条大腿,西一只手臂,不知是谁的。这就是战争,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
显而易见的,伊朗的人海战术在重武器和坚固工事面前失效了。两伊共有二万七千多人在此次“斋月行动”中丧生,近六万人受伤。伊拉克在此役中共发射了约九千枚炮弹、防空火炮弹一千多枚,损失了二十辆主战坦克、十二辆装甲步兵车、五架轰炸机、两架攻击机。伊朗仅革命卫队就死亡了一万二千多人,损失三十多辆坦克、一百多门大炮。在惨重的损失下,双方再次陷入僵持阶段。
霍梅尼的战争策略明显地不合时宜,尽管在伊朗军民同仇敌忾,宗教激情和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爱国情怀高涨的情况下发动人海战术的密集攻势有一定的效果,但当战争性质发生变化,战争转移到伊拉克本土时,人海战术成了无意义的浪费兵力的行为,以人同现代军事装备和技术相抗衡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萨达姆虽然通过防御手段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此后也不断重创伊朗军,但是自身也被霍梅尼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第一次巴士拉战役,揭开了之后战略相持阶段的血幕,并将此延续到1988年。
网易论坛的血沃 西亚 两伊战争(转载) 两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