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阴虚证

目录导航

病因

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阴亏,不能上养,累及心阴所致。

辩证要点

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临床表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症情分析

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阴虚阳亢,虚热扰心,神不守舍,则见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治法

滋养心阴。

常用中药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1]仁、酸枣仁、远志。

方剂

天王补心丹加减。

针灸疗法

在“厥心痛”或“真心痛”属心阴虚证时,可作为止痛治标的常用办法。 

1、针刺:取穴厥阴俞、心俞、膻中、内关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捻转3-5次。

2、推拿:可按压至阳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相当于第五胸脊神经所支配区域),取穴方法是垂臂低头由肩胛骨下角下缘,划一水平线,相交于脊背正中线处为至阳穴,心绞痛发作时,可按压该穴1一6分钟。预防性按压3-6分钟可防止心绞痛发作。

常见病

1、心悸、怔忡 临床表现为心中动悸不安,胸闷不舒,虚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甚者出现心中动悸不能自主,惕惕若惊,心痛阵作,五心烦热,盗汗自汗,脉结代等症状。劳倦所伤,阴血暗耗,心神失养,神无所附,故悸动怔忡不安,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阴虚症状之所由生。治疗上选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等加减。

2、虚劳 表现为心悸烦躁,气短乏力,口干,舌淡,脉细数无力等特征,多由心阴不足,营血不充,内不能充养脉道,外不能荣润面舌所致。治宜养阴补心,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和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合方。

3、不寐 临床表现为心悸,五心烦热,不易入睡,舌红,脉数等特点,多因肾阴不足,心火亢盛,遂致心肾不交引起。治宜滋阴清热,方用交泰丸(《韩氏医通》)或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预防调护

1、本证常因阴虚内热,消灼津液,在厥心痛、真心痛等发作期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大使通畅,防止大便时用力过猛造成心气暴脱而发生猝死。

2、心阴虚损病人,常因虚热内扰而烦躁不宁,因此,病房要求环境幽静,避免大声喧闹,房间的空气不宜过干燥,要保持一定湿润为好。 

3、在厥心痛或真心痛发作时,多在夜间较频,或症状加重。此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病房,可将病人床头垫高,以减少静脉回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常可防止意外情况发生。[1][2][3][4][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