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属(3)体被5行骨板。吻圆锥形。口中等大,横裂,有喷水孔。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眼小,侧位。鼻孔大,每侧2个,位于眼前缘。口腹位。口前吻须2对。成鱼无颌齿。鳃耙短小。无鳃盖骨、鳃盖条。背鳍1个,后位。尾鳍歪形,有时尾端呈丝状延长(拟铲鲟属Pseudoscaphirhynchus)。尾鳍两侧密生多行硬鳞。
中国分布有6种,即分布于长江的中华鲟和达氏鲟,前者主要分布于中国,后者为中国特有;分布于黑龙江的史氏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及伊利河的裸腹鲟。
中华鲟因产于中国而得名。体长1.7-3米;体重 40-378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体梭形。吻尖长。尾歪形。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 。 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 , 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为洄游性的底层鱼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10~11月在江河上游产卵于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 积处 。性成熟 9~25龄。怀卵量47.5~144.5万。[2]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 ,具粘性。生长较快。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产卵期一般停食。该种为重要大型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明显降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亟待保护和进行人工繁殖。中华鲟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鲟属(3)达氏鲟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幼鱼皮肤粗糙,体背部灰黑或灰褐,侧板和腹板间体色乳白,其间侧板下方体色无过渡区。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湖泊,长江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一般见于餐馆食用的所谓“中华鲟”实为史氏鲟的人工饲养种的幼鱼),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等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最大个体可达100千克以上。
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
鲟属
鲟属(4)鲟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10-11月在江河上游产卵于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积处 。性成熟 9-25龄。怀卵量47.5-144.5万。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 ,具粘性。生长较快。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产卵期一般停食。该属种类为重要大型经济鱼类。鲟属鱼种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一些鱼种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可在鱼池等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最大个体可达100千克以上。
中文名称 | 学 名 | |
1 | 亚伯达鲟 | Acipenser albertensis |
2 | 西伯利亚鲟 | Acipenser baerii |
3 | 短吻鲟 | Acipenser brevirostrum |
4 | 达氏鲟 | Acipenser dabryanus |
5 | 湖鲟 | Acipenser fulvescens |
6 | 俄罗斯鲟 |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
7 | 中吻鲟 | Acipenser medirostris |
8 | 纳氏鲟 | Acipenser naccarii |
9 | 裸腹鲟 | Acipenser nudiventris |
10 | 丽鲟 | Acipenser ornatus |
11 | 尖吻鲟 | Acipenser oxyrhynchus |
12 | 波斯鲟 | Acipenser persicus |
13 | 小体鲟 | Acipenser ruthenus |
14 | 史氏鲟 | Acipenser schrenckii |
15 | 中华鲟 | Acipenser sinensis |
16 | 闪光鲟 | Acipenser stellatus |
17 | 大西洋鲟 | Acipenser sturio |
18 | 高首鲟 |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
1 | 亚伯达鲟 | Acipenser albertensis |
2 | 西伯利亚鲟 | Acipenser baerii |
3 | 短吻鲟 | Acipenser brevirostrum |
4 | 达氏鲟 | Acipenser dabryanus |
5 | 湖鲟 | Acipenser fulvescens |
6 | 俄罗斯鲟 |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
7 | 中吻鲟 | Acipenser medirostris |
8 | 纳氏鲟 | Acipenser naccarii |
9 | 裸腹鲟 | Acipenser nudiventris |
10 | 丽鲟 | Acipenser ornatus |
11 | 尖吻鲟 | Acipenser oxyrhynchus |
12 | 波斯鲟 | Acipenser persicus |
13 | 小体鲟 | Acipenser ruthenus |
14 | 史氏鲟 | Acipenser schrenckii |
15 | 中华鲟 | Acipenser sinensis |
16 | 闪光鲟 | Acipenser stellatus |
17 | 大西洋鲟 | Acipenser sturio |
18 | 高首鲟 |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
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为洄游性的底层鱼类。
中国分布有6种,即分布于长江的中华鲟和达氏鲟,前者主要分布于中国,后者为中国特有;分布于黑龙江的史氏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及伊利河的裸腹鲟。
鲟属分布图
鲟属在北美,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认识到鲟熏制肉、鲜肉、鱼籽酱和鱼胶的价值,在俄罗斯,自20世纪初捕鲟业急速发展,使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采取科学的工人增养殖措施,鲟鱼资源量逐渐恢复。中国的鲟鱼资源量不大,又没有采取人工增养殖措施,长时期没有鲟鱼供应市场,才开始发展养殖。由于水环境变迁,污染及人为过度捕捞等原因,天然鲟鱼资源日趋减少,有的已濒临灭绝,不少国家已将其多数品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中国已加强人工增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满足人们对鲟鱼美味的生活需要。
鲟属(3)《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鲟鱼的药用价值:“(鲟鱼)肝主治恶疮;肉补虚溢气,令人康健;煮汁饮,治血淋;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子状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虫”。另外,鲟鱼还是一种很神奇的鱼,不同的脏器,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药效。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鲟鱼软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软骨的15-20倍。鲟鱼肉长期食用,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脱发和胃病有明显作用;鱼鳃可清热解毒,鱼肝主治疮疥,鱼油治疗烫伤有特效,鱼鼻补虚下气等等。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鲟鱼肌肉含有八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
鲟属(3)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