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

碗托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碗托碗托(4)碗托,又名“碗秃子”。荞面所制,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碗托也是山西省的一种特产小吃,尤其以晋中市平遥碗托、忻州市的保德碗托颇负盛名,为大家青睐!

  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平遥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以一定比例的盐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调稀后盛入五寸小碟内上笼蒸15分钟左右,蒸熟凉切后即成。

  平遥的碗托有冷调、热炒两种食用方法。冷调是切成面条状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热炒是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碗托的制法:将荞麦精粉用盐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调成糊状,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荞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不仅是待客之佳肴,还有疏通肠胃,清燥热,抻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无不以一尝为快。现五台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高摊应市,深受食客欣赏。

  主观臆测,忽略了“馎饦”的特点

  馎饦,以民间小食的形式流传于世,至少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孔仲南引据南朝古书《玉篇》在《广东俗语考》一书中说:南方称做“薄撑”的面食,正是北方称做“馎饦”的面食。

  《玉篇》我没看过,只知道可能象是一本古代楷书字典。据说该书的编撰是在“微言既绝,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坏竞开巽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巽,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总会众篇,校储君籍,以成一家之制”。

  不过,此书“总会”应有益处,但在“校储”方面可有纰漏。如《广东俗语考》中所说在南方广东一带称做“薄撑”的面食,在北方晋、陕、豫一带却称做“锅馈(也称锅魁)”——一种酷似干烧饼类的面食。而“薄撑”与“馎饦”根本就挨不上边儿,怎么能称做“馎饦”呢?真是不可思议!

  有人说,宋代流行 “冬(至)馄饨,年(节)馎饦”的谚语。并且用它来指证馄炖、馎饦都是古代的一种面食,馄炖就是饺子,馎饦就是水引、面皮,并且肯定形状、味道都完全一样。

  如今北方同样也流行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是否为前一句谚语的佐证?

  其实不然。唐代以前,馄饨与水饺是一个东西,并无区别。唐代以后,就清楚地区分开馄饨与水饺的称呼。特别是在南方,馄饨得到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馄饨皮为正方形或等腰梯形;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煮馄饨费时较短;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食用馄饨时是边吃边喝,吃喝同时进行,与饺子的吃法大不一样(形状、大小、做工、配料都不一样)。人所共知,馄炖是馄炖,饺子是饺子,馄炖和饺子不一样。馄炖和饺子是同宗,但不是同种。

  再说馎饦就是馎饦,既不同于古代的水引、索饼,也不同于现代的面条、面皮、揪片。馎饦是古代汤饼类、现代面食类的一个独特品种。馎饦从现世的那天起就叫“馎饦”,自成一体,有别与其它面食,根本不存在谁演变成谁的问题,只是在近一、二十年才派生出一个“馎饦”的同门兄弟——“疙瘩汤”。馎饦制作的最大特点是:在制做过程中,双手不沾面,手不直接接触面粉,完全用筷子操作,做成后的馎饦不是片状也不是条形,形状和蒲松龄笔下的“土鳖虫”极其相似。

  虽然说馎饦在史书典藉中记载甚少,但“馎饦”在敦煌文献中却频频出现(称做馎饦、饽饦、没饦、浮饦等)。敦煌文献中有“调停一蠖馎饦,一勺先入口中”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蠖(念huò),形似卑躬屈身,“调停一蠖”描述出馎饦的大致做法、形状;“一勺先入口中”描述出食用馎饦时用的最佳餐具(勺)和形态——“一勺一口”。

  据此断定,敦煌文献中的馎饦决不是一个类的概念,更不是今天的饺子、面片、面条一类的面食,它应该与当地的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敦煌文献中记载的馎饦,就是如今还广泛流行于黄土高原上百姓家中的一种面食——“馎饦汤”。

  含混不清,埋没“馎饦”清名上千年

  离谱的无稽之谈,无独有偶,比比皆是!

  有人认为,‘凡是在锅内煮熟的、经过加工的各种面食都可称为馎饦’。

  有人认为,‘馎饦形似‘铁叶’、‘大饼’’。

  有人说:‘馎饦是荞面疙凸、碗脱’。

  有人说:‘馎饦就是很宽的面条’。

  还有一学院的学报中也称:“汤饼又称作馎饦,与面条相似”。

  更有牵强附会的:

  他们说:‘古代人们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

  做面条是一种现实的劳动,不是抽象的想象。请问,古也好今也好,做面条不用手掌托着能做得出来吗?再说,“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的面食品种有多少?数得来吗?

  哪些面食都不同于“馎饦”的制作,因为做“馎饦”始终就不用“刀”。

  他们说:‘古时做汤饼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中,所以又叫‘饦’。后来有了擀面杖,不再用手托了,所以叫“不托”,也写成‘馎饦’’。馎饦到后来又成了面条。

  在什么典藉中,古今汉语言的运用能将“托”和“饦”、“不托”和“馎饦”诠释成是同样的字词含意?不知道他们如何能将“不托”和“馎饦”混为一谈,并且说成是同一种面食的尊称!!

  “馎饦成了面条,西瓜成了丝瓜”,是奇谈还是梦话?

  是奇谈,还要奇谈几千年?是梦话,梦可有醒?

  最后,带用方言告诉你:

  用擀面杖将面团滚压成面片,那叫“托开(面)”;不用擀面杖将面团滚压成面片,那叫“不用托(面)”。“馎饦”——是我的至好,是一种风格独特、做工讲究的地方民间面食。“馎饦”口感软嫩爽滑,营养均衡,极好消化,是体弱病人、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最优饮食。

  至于“不托”这种面食,因为过去物质奇缺,我四十多年以前在山区农村吃过不少,后来回城工作后再没有见过。

  “碗托”,仅仅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旁边吃过一次!

  想知道什么是真正得“馎饦”吗?

  请看一下我发表过的有关“馎饦”的短文和《尝食之》一书中编撰得《鸡蛋馎饦汤》,就明白了。

山西荞面碗托

主料:荞麦

辅料:水

山西荞麦碗托山西荞麦碗托调料:食盐、五香粉

做法

1、荞面中加入盐、五香粉。

2、凉水和面,会感觉面团竟然由硬慢慢和软(忽略我的胖手粗胳膊吧)。

3、然后再用凉水把面团慢慢羼开(书面语就是稀释开),稀释到用筷子挑起后能形成不断线的液态面糊。妈妈说,千万不能不和面直接搅成面糊,那样碗托吃起来不筋道。

4、把面糊舀入盘中,当然碗托应该是放入碗里,不过那样费煤气且不易熟,咱们就改用盘子吧。(注意图中那一线面糊,不断线哦)

5、放入蒸锅,隔水蒸30min。

6、晾凉,再放入冰箱冷藏片刻,即成。

7、翻个面看看,街上市场里买的多是这个造型,光溜的一面给人看。吃的时候必不可少的是陈醋和蒜末,当然爱吃辣的可以加老干妈什么的。也可以打卤,鸡蛋皮、海带丝、豆腐干都是不错的卤料。

8、两种吃法:

NO.1在盘子直接用刀把碗托划成菱形块,浇上调料卤料。用竹签或牙签挑着吃。

NO.2从盘底小心蹭起整张碗托,切成条或片用调料卤料拌食。[1]

烹饪小贴士

中国吃网菜谱大全温馨提示:碗脱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其辣椒选用头茬,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麻油烧热后。放入葱少许,待葱发黄时,倒入辣椒粉,用铁勺搅匀,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浆,装入瓶、钵备用。

严冬季节,多配豆芽炒食。炒瓢内放点油,待油冒烟时。放入葱,葱发黄,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块的碗脱,浇上蒜、醋、辣椒,撒上盐、姜末,味精,倒入碗内即可食。有时也与羊杂各混炒。碗脱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小孩、学生的常食零食。

饮食宜忌

荞麦的营养成分主要是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芦丁类强化血管物质;矿物营养素;丰富的植物纤维素等。

1.经常食用荞麦不易引起肥胖症,因为荞麦含有营养价值高、平衡性良好的植物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体内不易转化成脂肪,所以不易导致肥胖。

2.荞麦中所含PMP有防治糖尿病效果,它能激活胰腺功能,促进胰岛分泌,降低血糖。

荞麦一次不可食用太多,否则易造成消化不良。脾胃虚寒、消化功能不佳、经常腹泻的人不宜食用。

历史故事

建国前夕,由于交通不便,承德人很少能吃上一顿白面。做小生意的买卖人,就在当地的特产——荞面上打起了主意,这些人以骆驼为交通工具,从周边各县驮回荞麦,加工成碗坨。

当时,承德的闹市区二仙居一带,开起了多家以荞面为主食的饭店。周围还有十余家打地摊的小贩也售卖碗坨。因其地点在二仙居,所以老承德人都习惯于叫“二仙居碗坨”。

清代,康熙、乾隆等七帝,每年都要来承德巡幸狩猎,并在避暑山庄驻跸,时间多至半年。那些王公大臣、后妃宫女们也随行前来。起初,住在山庄内的妃嫔宫女门,得知二仙居碗坨好吃的消息后,就托太监出去购买,后来,又叫卖碗坨的小伙计往宫里给送。一来二去,二仙居碗坨身价随之大增,成了很有名气的一种小吃。

至今,承德市还流传着“二仙居碗坨——煎(尖)透了”的双关俏皮话。其意不仅说煎透了的碗坨好吃,还说卖碗坨的人会做生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