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孔类

下孔类

目录导航

概述

       物种名称 下孔类

  拉丁文名 synapsida

  物种食物 植物或肉

  生存年代 石炭纪晚期至三叠纪

  辨认要决 头骨侧下方有一个颞颥孔

   亦称“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古爬行动物的一亚纲。进步类型已甚接近哺乳动物,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过渡类群。头骨侧下方有一个颞颥孔。种类繁多,体形变化很大。生存于石炭纪晚期至三叠纪。如卞氏兽、水龙兽等。  

  下孔类的意思是“合在一起的弓”,因它们头骨的每一侧都只有一个开孔而得名。下孔类中有一些是植食性的,但大多数是凶恶的肉食性动物,具有强大的上下颌和带锯齿的餐刀—样的牙齿。虽然它们从小于60厘米的动物演化而来,但下孔类很快就出现了3米长、重达200公斤的种。它们代替了大多数3亿年前更早的大型爬行动物——无孔类,例如植食性的锯齿龙类。身体像河马一样大的锯齿龙类是龟类的祖先,行动笨拙而缓慢,它们竞争不过下孔类。  

  但是它们不属于恐龙,它们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比与恐龙的关系还要近。

生存环境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 

  与泥盆纪相比,蜓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尽管在类群上减少  

  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以北美宾夕法尼亚早期地层中的林蜥为代表。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的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