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在公元前2100年已经取用地下水。在中国地下水灌溉也有悠久的历史。《庄子·天地》和《说苑·反质》都记载着春秋时期用桔槔提取井水浇灌园圃的技术(见中国古代提水工具)。《水经注》中也多处提到春秋时期利用泉水灌溉农田。1126年在法国打成了第一眼钻井后,不少国家都积极开发地下水进行灌溉。20世纪80年代,印度40%的灌溉面积为地下水灌溉,美国的灌溉面积有近三分之一利用地下水,巴基斯坦的灌溉总用水量中有20%取自地下水。中国在1985年底,全国地下水灌溉面积1.45亿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井灌区,配套的机井有 200多万眼。与此相应,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井灌区规划设计、找水技术、打井机具、成井工艺、井灌区运用管理等,也有很大发展。
开采利用地下水的主要方式。它主要适用于地表水源不足而地下水源较丰的地区。其特点是水源相对稳定,建设周期较短,管理调度灵活等。由于在抽水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因此在有次生盐碱化威胁的地表水灌区,实行渠井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既可保证农作物及时用水,又有利于防治土壤盐碱化。但是,除自流井外,井灌都要提水,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在发展井灌的地区,要有足够的地下水资源,即水源应能不断得到补充。如地下水资源不足或者过量开采,都会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导致原有的提水工具失效,机井报废,甚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发展井灌,首先要做好灌区水文地质调查或勘探工作,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并在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井灌发展规划。其次,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井型。用于灌溉的井型有筒井、管井、大口井、辐射井、真空井、虹吸井等。中国的灌溉水井约90%是开发浅、中层地下水的管井,大多采用多孔混凝土管。混凝土管井深多在70~100m左右,配套动力为电动机和柴油机。
泉水是承压地下水在地面的溢出。它的开发利用方式与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基本相同。在控制同等面积的情况下,泉水灌溉工程的造价一般要小于地表水灌溉工程。
截潜流工程是另一种利用地下水的措施。在一些季节性河流的河床下修筑不透水潜坝,使地下水壅高再引水或提水灌溉农田。截潜流工程一般布置在可截引水量较大、河床下不透水层较浅的河谷,以便于施工及减少投资。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引用地下水的形式。在地下水坡降较大,水量丰富的地方,开挖竖井和暗渠,用暗渠汇集与输送地下水到农田进行灌溉。中国坎儿井主要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哈密地区一带。这一地带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高山融雪的地表水流入冲积、洪积扇后,几乎全部渗入砂砾石层成为地下水流,而坎儿井是汇集这一地下水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理想形式。它不用提水工具,不耗费能源,并能减少蒸发损失,避免风沙侵袭。古波斯国(伊朗)亦很早即利用坎儿井引水灌溉,至今有些地方仍靠它来进行农业生产。中东一些国家也在使用。[1]
——“节水中国行”内蒙古见闻
红通通的小辣椒挂满枝头,根部一垄一垄覆盖着地膜,膜里还能看到一根细细的黑管子正滴着水。9月中旬,记者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来到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全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基地,东风镇道德村农民靳树坤指着黑管子告诉记者,这是膜下滴灌,现在村里越来越多人用上了这项节水灌溉技术。
膜下滴灌新技术省水60%
在自家20亩红干椒地里,靳树坤扳着指头一条一条细述膜下滴灌的好处:首先是明显省水,以前大水漫灌,浇一次水一亩地需要60方水,现在20多方就够了。其次是省肥,以前一亩地要底肥七八十斤,追肥五十斤;现在底肥只要二三十斤,追肥也是二三十斤就够了。然后是省工,这20多亩地,以前到浇水时还得雇五六个人,一年花2000多;现在靳树坤一个人就干了,有空还能出去打打短工。
道德村党支部书记杨金龙告诉记者,从全村来看,膜下滴灌项目区平均每亩节省3个工日,因不需要主副水道和畦埂可节地14%,每亩节省化肥款69.5元,节水60%。而且,膜下滴灌还能促进增产,项目区每亩产红干椒500斤,未上节水设施每亩产红干椒420年,每斤红干椒按4.25元计算,亩增产值340元。道德村红干椒膜下滴灌节水项目区实现两年翻两番达到了近5000亩,不但一年节约了125万立方米的水资源、较普通种植的红干椒亩多效益1300多元,也首次出现了农民每亩地自愿出资100元配套滴灌设备的现象。
开鲁县的膜下滴灌是内蒙古节水灌溉模式中的一种。针对大田作物的低压管灌技术模式、渠道防渗节水技术模式,针对高效农业的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模式都是在内蒙古应用比较广泛的节水模式。为此,2007年内蒙古全区共投入节水灌溉建设资金17.98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4.62万亩。到2007年末,内蒙古自治区节水灌溉面积已经累计达到了2724.6万亩。
节水灌溉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水对于粮食生产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在内蒙古,占耕地面积38%的水浇地,生产了全区65%以上的粮食和80%以上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使农业生产具备了年生产350亿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比例高达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由于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全区2/5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大水漫灌现象普遍,灌溉水利用率不足0.40,水资源浪费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给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而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仅为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为0.5公斤。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每立方米提高0.1公斤,旱作区每亩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河南省2006年全年的粮食产量。因此,节水灌溉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节约地下水应放在首位
“除此之外,对通辽这样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的用水大户,节水灌溉绝不仅仅是增产增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地下水超量开采,危及生态的问题。”内蒙古水利厅农牧处处长康跃说。
通辽市外宣办主任武随文告诉记者,通辽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粮食产量占自治区的30%以上。全市总用水量中,农林业用水量占了91.54%,农林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有24.9亿立方米,地表水灌溉用水仅0.98亿立方米。
近几年来,随着通辽粮食产量的提高,地下水位也在急速降低。靳树坤说,2005年打口井4米就能冒水花,今年打井7米都见不着水,而再远的十几年之前,简直“挖个坑,猫腰就能够着水”。现在,因为水位降低,很多大树都死了。井干了就再接着打,越打越深,再这样下去,人喝水都要成问题。
而地下水过量开采不但直接危及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安全,而且将带来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一例,早在几年前就有数据显示长三角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150亿元。
康跃告诉记者,内蒙古有2100万亩井灌区,其中就有800万亩在通辽。通辽每年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为18亿立方米,现在实际使用量为24亿立方米。如果800万亩井灌区全部实施节水灌溉,这两个数字将持平,地下水可以保持水位不再降低。“所以,井灌区的节水应该放在首位,通辽这800万亩都应该搞节水灌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