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省九府图(4)泽州府,是今山西晋城地区,在清代的称呼,为山西省在清代所辖的九府之一。[1][2][3]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府,府治所设于凤台城(即今主城区内的泽州府城),府辖五县:即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府隶于山西省。[1][2][3]
从府治所在地(类似今市政府驻地)的八到:
山西泽州府,西北至山西平阳府四百十里,北至山西潞安府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山西省治太原府六百二十里,东至河南卫辉府四百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一百二十里,至江苏江宁府一千八百里,至京师亦一千八百里。[1][2][3]
清代山西泽州府的管辖范围,与今山西晋城市所辖范围一致。[1][2][3]
1784年的晋城老城(清山西泽州府治图)
清光绪八年,晋城老城(山西泽州府城)城坊图
泽州府治全图(45)【夏】《禹贡》冀州地。
【商】有商盖国。
【周】有原、郤等国。
【东晋】称建兴郡。
【北魏】称建州。
【北齐】称建州道行台。
【北周】称建州。
【隋朝】称泽州,因获泽水为名。
【唐宋】称泽州,或高平郡。
【金代】称南泽州,后升忠昌军节度。
【元代】称泽州司侯司,属中书省晋宁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为泽州直隶州,直隶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雍正六年(1728),为泽州府,府治凤台,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共五县。[1][2][3]
【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全国废府,停用了“泽州府”这个已沿用了近两百年的老名字,从此泽州府做为地名退出了历史舞台。[1][2][3]
【如今】,它的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山西晋城市所辖地域。[1][2][3]
泽州府:冲,难。隶冀宁道。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为府,增附郭。西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至京师千六百里。广三百四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三十一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七分。领县五。[3]
凤台冲,繁,难。倚。南:太行山,其巅黑石岭,其北天井关;西南,小口,即太行陉马牢。东南:硖石、浮山。北:司马。东北:丹水自高平入,左合蒲水,南迳高都故城东。其南源泽水,出西北二仙掌,合塔河来会。又南,左纳丈水,迳八盘、垒石、石人山。白水合西沙河,迳城南,合辘轳水,天井溪右注之,入河南河内。西北:吴山,阳阿水出,南迳蟠龙、圣王山,入阳城注沁水。沁水复入,入济源碗子。镇三:横望、拦车、周村。驿二:太行、星轺。丞兼巡司驻星轺。[3]
高平冲,繁。府北少东八十五里。北:韩王山。东:七佛。西:髑髅、浩山。西南:空仓。西北:发鸠,漳水出其阴。其巅凤头,丹水北源出,左会白水,右绝水,实泫水。东南,右合长平水,迳城北。又东南,左合西东长河,至杜村。右合五龙山水,俗亦曰泫水,入凤台。东有蒲水,自陵川入从之。东有石壁关。西北有长平关。镇四:米山、丁壁、野川、时庄。乔村、长平二驿。[3]
阳城难。府西八十里。西南:王屋,其东析城,有三峰,亦曰底柱,濝水出。东南:莽山,溴水出,北源,并入河南济源。东北:沁水自其县入,左合史山河,右合阳泉水,东南迳南庄。其涧河入为南河,右合濩泽水,迳阎家津,右合桑林水,左纳阳阿水,入凤台。东南有白云隘,路通济源。县境十七隘,此为最要。东冶镇,同知驻。[3]
陵川简。府东北百二十里。西南:九仙山。西北:宝应。圣宫山,蒲水出,屈西,左会龙门山、凤山水,入高平。东北:尧庄,丈河出,西南迳灵泉、六景、佛儿诸山,入凤台。东南:王莽岭,源水出。洪水村,平田水出,并入河南辉县。南:双头泉,屈南,迳瘦驴岭入修武。东北:淅山,淇水出,俗淅水,迳熊耳,即沮洳山,入壶关。[3]
沁水简。府西北百七十里。西:阜山。西南:辅山。东北:隗山。北:大尖,至河头寨,右合梅河、杏河。沁水自岳阳右会东河,即水经黑岭水。又东南迳紫金山至端氏故城,左合秦川及熊耳山水,即水经注簳簳水。又东南,左合潘河,入阳城。西南:鹿台山,芦河出,古阳泉水。其南涧河并从之。镇四:郭壁、武安、固镇、端氏。端氏,巡司驻。[3]
泽州府境山谷高深,道路险窄。战国时,秦争韩、魏,往往角逐于此。自两汉之季,以迄晋室之衰,自晋阳而争怀、孟,由河东而趣汴、洛,未有不以府为孔道者。后魏都洛,迨其末也。河北多事,高都、长平恒为战场。隋末,窦建德与唐相持于虎牢,其臣凌敬谓宜取怀州、河阳,鸣鼓建旗,逾太行,是也。唐之中叶,泽潞一镇,藉以禁制山东,说者谓州据太行之雄固,实东洛之藩垣。五代时期,晋王存勖败梁人于潞州,进攻泽州,梁将牛存节自天井关驰救,曰:泽州要害,不可失也。既而梁争上党,往往驻军泽州。周显德初,周主败北汉兵于此,而河东之势日蹙。宋初李筠起兵泽、潞,闾丘仲卿说筠:公孤军举事,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阳,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不能用而败。盖太行为河北之屏障,而府又太行之首冲矣。[1][2][3][4]
泽州府衙泽州府衙,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府衙街正北。
府公署大门前修建有一处规模宏大的谯楼。谯楼下面是通道门,门上为高楼以了望府公署四周情况,确保府署安全。
过谯门便是府署大门。大门之内正北便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新官到任之日,引至衙门仪门前下马。
仪门之后,便是大堂,是府署审案办事的地方。而后朝北便是宅门。宅门过后二堂、三堂,便是衙门里各部门的办公地点。再北便是办公人员及其家属生活的地方。
府公署内设有三班六房。三班中,壮班供差遣;皂班站班掌刑;快班设马快、捕头,专司缉捕罪犯。六房中,吏房掌官员的任免;户房管财政;兵房司军务;刑房掌民政;工房管工、商、建筑;礼房掌教化。
除以上外,府署大堂前还设有图书楼,专供中小学生的教科书。
此外,府署内还设有库房,是保存金银元宝的地方,有武士专门把守看护;织造局,管理蚕丝与棉布纺织的专门机构;特快房,供府官命令到下面捉拿犯人的差役住的地方;经历司署,管理人事档案办公的地方。
府署最北面建有更楼一所。供夜间打更差役居住。夜间分五个更次,每到一个更次,便有两个更夫沿街串巷巡逻转悠,根据更次敲锣打梆数下,提醒人们不要睡的太死,以防坏人入室盗抢。
《泽州府志》全书共计52卷,150多万字,是清朝雍正年间泽州府知府朱樟在前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是记载晋城市历史的一部旧志。原版本除了国家的少数图书馆有收藏,在晋城本地已不易见到。点校《泽州府志》历时两年,是了解晋城历史的重要文献。2001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5]
作者朱樟字鹿田,一字亦纯,号慕巢,浙江钱塘人。由举人官至山西泽州府知府(雍正十二年到任)。一年后即主持修纂《泽州府志》,十三年中秋书成,为该志题序。樟工诗,有观树堂诗集十四卷,《四库总目》内分叱驭集一卷,入蜀时所作,问绢集一卷,白舫集二卷,古厅集四卷,皆令江油时所作,冬秀亭集四卷,官泽州府时所作,剡曲集一卷,游天台时所作,一半勾留集一卷,忧归居杭时所作。[5]
知府姓名 | 学位 | 籍贯 | 到任时间 | 备注 |
刘毓喦 | 监生 | 江北商邱人 | 雍正六年(1728) | 后升山西河东道尹 |
许日炽 | 进士 | 广东海阳人 | 雍正九年(1731) | 有自传 |
朱樟 | 举人 | 浙江钱塘人 | 雍正十二年(1734) | |
李肖筠 | 举人 | 江北夏邑人 | 乾隆六年(1741) | 后调平阳府知府 |
俞世治 | 进士 | 江西信丰人 | 乾隆八年 (1743) | |
瓜兰泰 | 进士 | 满洲镶白旗人 | 乾隆十三年(1748) | |
张广居 | 监生 | 江苏铜山人 | 乾隆十八年(1753) | |
李文楷 | 贡生 | 湖北石首人 | 乾隆二十年(1755) | |
田允恭 | 荫生 | 满洲正黄旗人 |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
吴乔龄 | 进士 | 江苏吴县人 | 乾隆二十五年(1760) | |
王守坤 | 俊秀 | 河南唐县人 | 乾隆二十七年(1762) | 后升四川兵备道尹 |
穆丹 | 进士 | 满洲正白旗人 | 乾隆三十四年(1769) | 有自传 |
刘开焘 | 贡生 | 江西上犹人 | 乾隆三十五年(1770) | |
姚学瑛 | 贡生 | 山东巨野人 | 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原任贵州贵西道尹 |
周位庚 | 进士 | 广西桂林人 | 乾隆五十二年(1787) | |
鹤昌 | ~ | 正白旗人 | 嘉庆元年(1796) | |
王廷煐 | ~ | 镶黄旗汉军人 | 嘉庆十二年(1807) | 有自传 |
彭玉龙 | 荫生 | 湖北松滋人 | 嘉庆二十四年(1819) | |
德音 | ~ | 正白旗人 | 嘉庆二十五年(1820) | |
穆章阿 | 举人 | 正黄旗人 | 嘉庆二十五年署任(1820) | |
寅恭 | 拨贡 | 正蓝旗汉军人 | 道光四年署任(1824) | |
糜宣哲 | 监生 | 四川秀山人 | 道光六年署任(1826) | |
王允楚 | 进士 | 山东新城人 | 道光七年(1827) | |
文寿华 | 进士 | 广西玉林人 | 道光十二年(1832) | |
姚用书 | 举人 | 顺天涿州人 | 道光十三年署任(1833) | |
虞协 | 进士 | 浙江义乌人 | 道光十七年(1837) | |
周贻祖 | 进士 | 广西临桂人 | 道光二十一年(1841) | |
刘诚倬 | 进士 | 湖北黄坡人 | 道光二十三年(1843) | |
莫兆文 | 举人 | 广西定安人 | 道光二十三年署任(1843) | |
陈维屏 | 进士 | 江苏江宁人 | 道光二十八年署任(1848) | |
丁国鼐 | 贡生 | 正蓝旗汉军人 | 道光二十九年(1849) | |
觉罗万济 | ~ | 正蓝旗人 | 道光三十年(1850) | |
陈兰第 | 监生 | 江西新城人 | 道光三十年(1850) | 有自传 |
铃祥 | ~ | 旗人 | 咸丰八年署任(1858) | |
英诚 | ~ | 镶白旗人 | 同治四年署任(1865) | |
高振宛 | 进士 | 河南南阳人 | 同治四年(1865) | |
费廷璋 | 贡生 | 江苏华亭人 | 同治五年(1866) | |
卓熙泰 | 举人 | 广西藤县人 | 同治十年(1871) | |
陶良骏 | 举人 | 浙江会稽人 | 同治十年署任(1871) | |
陈丙昌 | 监生 | 浙江归安人 | 光绪三年署任(1877) | |
张鹏 | 监生 | 安徽泾阳人 | 光绪六年署任(1880) | |
蒋宗启 | 世袭云骑尉 | 镶蓝旗汉军人 | 光绪六年(1880) | |
陶家驺 | 进士 | 浙江会稽人 | 光绪二十二年(1896) | |
恩联 | ~ | 旗人 | 光绪三十四年(1908) | |
参考来源:清朱樟著《泽州府志》、清林荔著《凤台县志》等。[5][6] |
知府姓名 | 学位 | 籍贯 | 到任时间 | 备注 |
刘毓喦 | 监生 | 江北商邱人 | 雍正六年(1728) | 后升山西河东道尹 |
许日炽 | 进士 | 广东海阳人 | 雍正九年(1731) | 有自传 |
朱樟 | 举人 | 浙江钱塘人 | 雍正十二年(1734) | |
李肖筠 | 举人 | 江北夏邑人 | 乾隆六年(1741) | 后调平阳府知府 |
俞世治 | 进士 | 江西信丰人 | 乾隆八年 (1743) | |
瓜兰泰 | 进士 | 满洲镶白旗人 | 乾隆十三年(1748) | |
张广居 | 监生 | 江苏铜山人 | 乾隆十八年(1753) | |
李文楷 | 贡生 | 湖北石首人 | 乾隆二十年(1755) | |
田允恭 | 荫生 | 满洲正黄旗人 |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
吴乔龄 | 进士 | 江苏吴县人 | 乾隆二十五年(1760) | |
王守坤 | 俊秀 | 河南唐县人 | 乾隆二十七年(1762) | 后升四川兵备道尹 |
穆丹 | 进士 | 满洲正白旗人 | 乾隆三十四年(1769) | 有自传 |
刘开焘 | 贡生 | 江西上犹人 | 乾隆三十五年(1770) | |
姚学瑛 | 贡生 | 山东巨野人 | 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原任贵州贵西道尹 |
周位庚 | 进士 | 广西桂林人 | 乾隆五十二年(1787) | |
鹤昌 | ~ | 正白旗人 | 嘉庆元年(1796) | |
王廷煐 | ~ | 镶黄旗汉军人 | 嘉庆十二年(1807) | 有自传 |
彭玉龙 | 荫生 | 湖北松滋人 | 嘉庆二十四年(1819) | |
德音 | ~ | 正白旗人 | 嘉庆二十五年(1820) | |
穆章阿 | 举人 | 正黄旗人 | 嘉庆二十五年署任(1820) | |
寅恭 | 拨贡 | 正蓝旗汉军人 | 道光四年署任(1824) | |
糜宣哲 | 监生 | 四川秀山人 | 道光六年署任(1826) | |
王允楚 | 进士 | 山东新城人 | 道光七年(1827) | |
文寿华 | 进士 | 广西玉林人 | 道光十二年(1832) | |
姚用书 | 举人 | 顺天涿州人 | 道光十三年署任(1833) | |
虞协 | 进士 | 浙江义乌人 | 道光十七年(1837) | |
周贻祖 | 进士 | 广西临桂人 | 道光二十一年(1841) | |
刘诚倬 | 进士 | 湖北黄坡人 | 道光二十三年(1843) | |
莫兆文 | 举人 | 广西定安人 | 道光二十三年署任(1843) | |
陈维屏 | 进士 | 江苏江宁人 | 道光二十八年署任(1848) | |
丁国鼐 | 贡生 | 正蓝旗汉军人 | 道光二十九年(1849) | |
觉罗万济 | ~ | 正蓝旗人 | 道光三十年(1850) | |
陈兰第 | 监生 | 江西新城人 | 道光三十年(1850) | 有自传 |
铃祥 | ~ | 旗人 | 咸丰八年署任(1858) | |
英诚 | ~ | 镶白旗人 | 同治四年署任(1865) | |
高振宛 | 进士 | 河南南阳人 | 同治四年(1865) | |
费廷璋 | 贡生 | 江苏华亭人 | 同治五年(1866) | |
卓熙泰 | 举人 | 广西藤县人 | 同治十年(1871) | |
陶良骏 | 举人 | 浙江会稽人 | 同治十年署任(1871) | |
陈丙昌 | 监生 | 浙江归安人 | 光绪三年署任(1877) | |
张鹏 | 监生 | 安徽泾阳人 | 光绪六年署任(1880) | |
蒋宗启 | 世袭云骑尉 | 镶蓝旗汉军人 | 光绪六年(1880) | |
陶家驺 | 进士 | 浙江会稽人 | 光绪二十二年(1896) | |
恩联 | ~ | 旗人 | 光绪三十四年(1908) | |
参考来源:清朱樟著《泽州府志》、清林荔著《凤台县志》等。[5][6] |
泽州府传说故事
清代山西泽州府城(位于今晋城市城区西北片区)没有北门,只有东西南三道城门,号称“三关”。其实在城区北大街社区北面原来有道北城门。城门外就是书院头村,书院头村家家做豆腐,每日从北门进到城里叫卖,扯着嗓子不住地喊“豆腐嗷——豆腐”,只怕别人听不见。卖豆腐的生意果真不错,一担担的豆腐半天就卖光了,回家再买上豆子和菜粮而归,好不快活。
星转斗移,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泽州升成泽州府,新任知府刘毓喦升堂时,只听着堂外府门口有人直着嗓子不住地喊“豆腐嗷——豆腐!”刘知府顿时气得眼珠子直瞪,火冒三丈,传令到府门外将几个喊“豆腐”的人带到大堂,二话不说,衙役将这几个人按倒,便用杖板打了一顿后,被打的人还没还过神来,刘知府便大吼:“你们这几个泼皮,本府初来乍到,你们就大喊大叫来“斗府”,敢和府衙斗,县衙就更不用说了,还不知道要斗个啥,给我狠狠地打,看你还敢不敢再来‘斗府’”!
几个挨了打的人听后,方才知道自己不该在府衙前喊叫。于是分辩说:“我们是书院头卖豆腐的小民,绝不是与官府相斗的刁民啊。”刘知府一听,方知是几个叫卖豆腐的挑担小贩。于是便传下命令道:“以后不准这样喊。”卖豆腐的几个人回到书院头村后,向大家诉说了挨打的经过,大伙一时无策,走街串巷卖东西不喊怎么能让人知道呢?大家想来想去,有人提议只喊一声“嗷——”吧,再不敢喊与“斗府”同音的“豆腐”二字。于是,书院头卖豆腐的人进城只喊“嗷——”,开始人们听到后,好奇地出门便问,时间长了,人们听到街上的“嗷——嗷——”声便知道是卖豆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