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科(15)上颌骨较短,水平位,不能竖起;前沟牙类毒蛇,主要为神经毒,也有混合毒者。一对固定在上颚的毒牙。眼镜蛇科蛇类中许多是极毒的毒蛇,也有不少种咬人并无严重危害的,体形最大的眼镜蛇体长可达6m左右。一般说来眼镜蛇科的蛇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称神经毒类,也有具混合毒的。眼镜蛇科蛇类头部椭圆形,身体修长,外形上与毒蛇不易区别;但上颌骨较短,前部各着生一枚大的前沟牙(通常毒牙后还有数枚发育中的细沟牙,为预备毒牙),前沟牙直立不能活动,当闭颌时毒牙置于一个位于上颌骨与唇侧之间的牙鞘中。在较大的毒牙后还在翼骨、腭骨和齿骨上着生有较小的牙齿。头顶有对称排列大鳞,瞳孔圆形,尾圆柱形,整个脊柱都有椎体下突,半阴茎的精液槽沟往往是分叉的。此外,我国产的眼镜蛇科蛇类还有以下特征与我国其他蛇类相区别:背鳞通常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环蛇属);或没有颊鳞,第3枚上唇鳞较大,前接鼻鳞后入眶(眼镜蛇属及丽纹蛇属);头背有一对较大的枕鳞(眼镜王蛇属)。
眼镜蛇科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有毒蛇,这一科的成员将近250类。尽管它们在大小、形状和习性方面各不相同,这一蛇科的蛇在它们的嘴前部全都有一对固定的有毒锯齿,毒液是眼镜蛇用来毒晕猎物和保护自己不被敌人袭击的工具。
眼镜蛇
眼镜蛇是一种有剧毒的蛇,跟非洲的曼巴、美洲的银环蛇和澳洲的虎蛇都有着亲缘关系。它们大多居住在热带地区,靠吃鸟类、小动物和其他爬虫为生。虽然眼镜蛇是肉食动物,嘴的前部有一对固定的有毒锯齿,但却不能将食物撕开,只能先把猎物杀死,再整个吞下去。
西部珊瑚蛇
西部珊瑚蛇是一种纤细的圆筒形蛇,长着光滑的鳞片,一个小小的脑袋,脑袋和脖子几乎都分不清楚,还有一双小小的眼睛。它的身体由红、白和黑相同的条纹所覆盖,红色的条纹两端总是与白色的条纹相邻。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是最著名的眼镜蛇之一。栖息在南亚的一些河流附近,体长4-6米。根据记载,最大的一条眼镜王蛇,曾保存在英国伦敦动物园里,长达5.7米。眼镜王蛇能产生大量毒液,并完全以其他蛇为食。它们一般活动隐秘,通常白天m来摄食,有时也会袭击人类,而且没有任何攻击前的挑畔。在蛇的世界里,眼镜王蛇与众不同,因为它们用棍棒和树叶筑窝。雌蛇最多能产40枚卵,然后待在窝里,直到幼蛇慢慢地从蛋壳中滑出。
海蛇
全世界各大洋中大约有50多种海蛇,我国近海产大约20余种。海蛇是现生爬行动物的一种,与龟鳖目的各种海龟等一起,成为古老的爬行类延续的生物。海蛇与陆地上的蛇原本是一家,由于环境的变迁而转移到大海里去“安家落户”。海蛇的尾巴为了适应海里的生活,变成扁平的桨状,它柔软细长的身躯波浪似弯曲前进,在水中游动自如。海蛇的头很小,游动时常把头伸出水面呼吸。它的鼻孔内有瓣膜,能自动关闭,潜水时关闭瓣膜就可以防止海水涌进鼻腔。海蛇还长有尖利的牙齿,随时准备“出击”。海蛇都是毒蛇,它尖利的牙齿与毒液能将对方麻醉,然后吞下去。海蛇的毒牙令它在海里所向披靡,横行霸道。海蛇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繁殖期时,海蛇孕育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小蛇,所以小蛇一出世就能自由活动。海蛇的潜水能力很强。科学家们对它的这种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海蛇停留水面的时间很短,每次下潜深度有几十米,下潜时间长达数十分钟。是什么原因令海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贮存大量氧气来进行下潜的呢?众说纷坛。有人认为,海蛇有一个容量极大的肺,而且下潜过程中它能调节体内各种重要器官,尽量降低体内耗氧量。还有人认为,它的皮肤能帮助呼吸,并能将所获得的氧气迅速转化,在下潜时,维持身体需要。海蛇下潜之谜还有待确认。
印度眼镜蛇
自上世纪以来,印度眼镜蛇是印度耍蛇人的“法宝”。遭到打扰时,它向后跃起,伸出肋骨,形成一种准备反击的阵势。它们听不见任何声音,因此它响应的是耍蛇人的动作,而不是他们演奏的音乐。在眼镜蛇能产下20~ 30枚卵,雌蛇会一直看护它们,直到孵化出来。全长约2米的印度眼镜蛇们白天躲在丛林中,一到晚上才出来活动。
属 | 学名及命名者 | 种数 | 亚种数 | 名称 | 地理范围 |
---|---|---|---|---|---|
棘眦海蛇属 | Acalyptophis,Boulenger,1869 | 1 | 0 | 细鳞海蛇 | 泰国、华南海域、广东海岸、台湾、印尼、菲律宾、新几内亚、澳洲北部 |
剑尾海蛇属 | Aipysurus,Lacépède,1804 | 7 | 1 | 橄榄海蛇 | 帝汶海、中南海、泰国、澳洲海岸、新喀里多尼亚、印尼、新几内亚南部、马来西亚西部、越南 |
侏儒皇冠蛇属 | Cacophis,Günther,1863 | 4 | 0 | 森冠蛇 | 澳洲 |
丽纹蛇属 | Calliophis,Gray,1834 | 8 | 11 | 东方珊瑚蛇 | 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菲律宾、越南、老挝、中国南部、日本、台湾 |
Drysdalia,Worrell, 1961 | 3 | 0 | 东南草蛇 | 澳洲南部 | |
小沙蛇属 | Elapognathus,Boulenger, 1896 | 2 | 0 | 西南草蛇 | 澳洲西部 |
杆尾海蛇属 | Ephalophis,M.A. Smith, 1931 | 1 | 0 | 格氏泥蛇 | 澳洲西北部 |
盔头蛇属 | Hoplocephalus,Wagler, 1830 | 3 | 0 | 宽头蛇 | 澳洲东部 |
细尾珊瑚蛇属 | Leptomicrurus,Schmidt, 1937 | 4 | 2 | 黑背珊瑚蛇 | 南美洲北部 |
洛氏蛇属 | Loveridgelaps,McDowell, 1970 | 1 | 0 | 所罗门细眼蛇 | 所罗门群岛 |
小伊蛇属 | Micropechis,Boulenger, 1896 | 1 | 0 | 新几内亚细眼蛇 | 新几内亚 |
拟珊瑚蛇属 | Micruroides,Schmidt, 1928 | 1 | 2 | 西方珊瑚蛇 | 美国、墨西哥 |
珊瑚蛇属 | Micrurus,Wagler, 1824 | 69 | 54 | 珊瑚蛇 | 北美洲南部、南美洲 |
眼镜蛇属 | Naja,Laurenti,1768 | 20 | 5 | 眼镜蛇 | 非洲、亚洲 |
虎蛇属 | Notechis,Boulenger, 1896 | 2 | 0 | 虎蛇 | 澳洲南部及其附近离岛 |
眼镜王蛇属 | Ophiophagus,Günther, 1864 | 1 | 0 | 眼镜王蛇 | 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越南、西马来西亚、菲律宾 |
异眼镜蛇属 | Paranaja,Loveridge, 1944 | 1 | 2 | 多带蛇 | 刚果民主共和国、喀麦隆 |
长吻海蛇属 | Pelamis,Daudin, 1803 | 1 | 0 | 黄腹海蛇 | 印度洋及太平洋 |
伊澳蛇属 | Pseudechis,Wagler, 1830 | 7 | 0 | 黑蛇 | 澳洲 |
树眼镜蛇属 | Pseudohaje,Günther, 1858 | 2 | 0 | 森林眼镜蛇 | 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加蓬、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卢旺达、乌干达、塞拉里昂、科特迪瓦、多哥 |
澳西蛇属 | Rhinoplocephalus,Müller, 1885 | 6 | 0 | 澳洲细眼蛇 | 澳洲东部及南部、新几内亚南部 |
黑带眼镜蛇属 | Simoselaps,Jan, 1859 | 13 | 3 | 澳洲珊瑚蛇 | 澳洲大陆 |
毒伊蛇属 | Toxicocalamus,Boulenger, 1896 | 9 | 0 | 新几内亚森林蛇 | 新几内亚及邻近岛屿 |
澳东蛇属 | Tropidechis,Günther, 1863 | 2 | 0 | 粗鳞蛇 | 澳洲东部 |
属 | 学名及命名者 | 种数 | 亚种数 | 名称 | 地理范围 |
---|---|---|---|---|---|
棘眦海蛇属 | Acalyptophis,Boulenger,1869 | 1 | 0 | 细鳞海蛇 | 泰国、华南海域、广东海岸、台湾、印尼、菲律宾、新几内亚、澳洲北部 |
剑尾海蛇属 | Aipysurus,Lacépède,1804 | 7 | 1 | 橄榄海蛇 | 帝汶海、中南海、泰国、澳洲海岸、新喀里多尼亚、印尼、新几内亚南部、马来西亚西部、越南 |
侏儒皇冠蛇属 | Cacophis,Günther,1863 | 4 | 0 | 森冠蛇 | 澳洲 |
丽纹蛇属 | Calliophis,Gray,1834 | 8 | 11 | 东方珊瑚蛇 | 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菲律宾、越南、老挝、中国南部、日本、台湾 |
Drysdalia,Worrell, 1961 | 3 | 0 | 东南草蛇 | 澳洲南部 | |
小沙蛇属 | Elapognathus,Boulenger, 1896 | 2 | 0 | 西南草蛇 | 澳洲西部 |
杆尾海蛇属 | Ephalophis,M.A. Smith, 1931 | 1 | 0 | 格氏泥蛇 | 澳洲西北部 |
盔头蛇属 | Hoplocephalus,Wagler, 1830 | 3 | 0 | 宽头蛇 | 澳洲东部 |
细尾珊瑚蛇属 | Leptomicrurus,Schmidt, 1937 | 4 | 2 | 黑背珊瑚蛇 | 南美洲北部 |
洛氏蛇属 | Loveridgelaps,McDowell, 1970 | 1 | 0 | 所罗门细眼蛇 | 所罗门群岛 |
小伊蛇属 | Micropechis,Boulenger, 1896 | 1 | 0 | 新几内亚细眼蛇 | 新几内亚 |
拟珊瑚蛇属 | Micruroides,Schmidt, 1928 | 1 | 2 | 西方珊瑚蛇 | 美国、墨西哥 |
珊瑚蛇属 | Micrurus,Wagler, 1824 | 69 | 54 | 珊瑚蛇 | 北美洲南部、南美洲 |
眼镜蛇属 | Naja,Laurenti,1768 | 20 | 5 | 眼镜蛇 | 非洲、亚洲 |
虎蛇属 | Notechis,Boulenger, 1896 | 2 | 0 | 虎蛇 | 澳洲南部及其附近离岛 |
眼镜王蛇属 | Ophiophagus,Günther, 1864 | 1 | 0 | 眼镜王蛇 | 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越南、西马来西亚、菲律宾 |
异眼镜蛇属 | Paranaja,Loveridge, 1944 | 1 | 2 | 多带蛇 | 刚果民主共和国、喀麦隆 |
长吻海蛇属 | Pelamis,Daudin, 1803 | 1 | 0 | 黄腹海蛇 | 印度洋及太平洋 |
伊澳蛇属 | Pseudechis,Wagler, 1830 | 7 | 0 | 黑蛇 | 澳洲 |
树眼镜蛇属 | Pseudohaje,Günther, 1858 | 2 | 0 | 森林眼镜蛇 | 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加蓬、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卢旺达、乌干达、塞拉里昂、科特迪瓦、多哥 |
澳西蛇属 | Rhinoplocephalus,Müller, 1885 | 6 | 0 | 澳洲细眼蛇 | 澳洲东部及南部、新几内亚南部 |
黑带眼镜蛇属 | Simoselaps,Jan, 1859 | 13 | 3 | 澳洲珊瑚蛇 | 澳洲大陆 |
毒伊蛇属 | Toxicocalamus,Boulenger, 1896 | 9 | 0 | 新几内亚森林蛇 | 新几内亚及邻近岛屿 |
澳东蛇属 | Tropidechis,Günther, 1863 | 2 | 0 | 粗鳞蛇 | 澳洲东部 |
树栖。眼镜蛇可能向三个方向适应辐射,新大陆的珊瑚蛇(Micrurus,Mic,ruoicles)是典型的以蜥蝎为食的半穴居型蛇类,所有种都细长,身体呈圆柱形,身上具有环状的颜色,十分鲜明的警戒色。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南非窄头眼镜蛇Krbztv和珊瑚蛇Cobras显示了在体形和习性方面的更多分歧:有水生的水眼镜蛇Boulengerirta,半穴居的callophis,陆生的眼镜蛇Naja和环蛇Bungarus,树栖的曼巴蛇Dendroas pis。澳大利亚的眼镜蛇也显示出巨大的变异,尽管它们大多数只限于穴居生活(无义蛇Apistocalarnus,Toxzoocamus)和陆地生活习性(澳蛇Demansia Or-yuranus)。
眼镜蛇科(5)广布于欧洲以外的各大洲。眼镜蛇科一般划分为4个亚科,除虎蛇亚科( Notechinae) 25属90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外,其余3亚科即陆生的眼镜蛇亚科(Elapinae)、海蛇亚科(Hydrophlinae)(我国已知8属13种)和扁尾海蛇亚科( Laticaudinae)(1属3种在我国分布)。现已知有50余属240余种,有一半左右的种类产于大洋洲。此外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欧洲没有眼镜蛇科。湖南没有海蛇亚科和扁尾海蛇亚科分布。
眼镜蛇大多为卵生,但南非唾蛇Hemachatus hema-chats和澳大利亚某些种类是卵胎生,而澳大利亚澳太蛇属Denisonia已有报道为胎生。眼镜王蛇等有营巢护卵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