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目录导航

药方歌诀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药方组成

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药方用量

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药方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效作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药方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药方方义

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禁忌介绍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加减化裁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 当归以补养气血。

药方附注

附方

黄芪建中汤

组成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黄芪。

用量

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出处

《金匮要略》

附方2

当归建中汤

组成

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用量

当归12g,桂心9g,大枣12枚,甘草6g,芍药18g,生姜 9g。

功用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附方3

大建中汤

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

用量

蜀椒3g,干姜12g,人参6g。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化裁方的鉴别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 内盛之腹痛呕逆。

文献摘要

①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③《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