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小瓜虫不耐高温。28度以上会死亡。
小瓜虫病的发生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上下波动小瓜虫繁殖,15—23℃的水温最适于小瓜虫繁殖。
小瓜虫(3)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 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
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冲破 胞囊,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 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 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小瓜虫(3)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即小瓜虫的感染期。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此期是药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下一个生活。
小瓜虫(3)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 的最适水温是15-25℃。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生活史为4d,15℃时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 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 周期须30d以上。该病往往在营养不良、养殖过密、热应激或其它环境条件引起的过强应激反映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鳗鱼感染小瓜虫后,三类苗增加, 畸形率高, 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发生脱粘 败血。 小瓜虫病是 观赏鱼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感染率很高。观赏鱼有时体表出现许多小白点,这是得了小瓜虫病。因为小瓜虫的囊胞像一颗 白米粒,附着在鱼体上,老百姓形象地称小瓜虫病为“ 白点病”。患小瓜虫病的鱼体,最明显的特征是鱼体表、鳃部、鳍条等组织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点(囊胞)。严重时病鱼体表蒙上一层白色的薄膜,与此同时鱼鳞脱落、鳍条裂开、鳃部出血坏死腐烂等。病鱼在行为上反应迟钝,因为身体痒痒,所以常常想在 假山石或缸壁上蹭痒痒。看上去鱼体日见消瘦,成群死亡。
小瓜虫图册(6) | 小瓜虫图册(6) |
小瓜虫图册(6) | 小瓜虫图册(6) |
治疗药品
治疗此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 硝酸亚汞、 醋酸亚汞、 孔雀石绿、 福尔马林、 硫酸铜、 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 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主要成份
小瓜虫(3)据福建农大动物科技研究所李建生教授介绍,“金瓜瓜”的主要成分是纯植物萃取物,主要含有辣椒碱、辣椒素、姜黄酮、姜油烯、苦楝素、收敛剂、非离子活性物质、稳定剂、胶合剂。“金瓜瓜”具有能破坏小瓜虫的分裂繁殖、溶解小瓜虫的囊膜、麻痹虫体、促进鱼体伤口愈合、杀菌消毒、不受水质(pH、有机物)的影响等6大特点。更重要的是,“金瓜瓜”所有成分都能自然降解,没有任何残留。
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 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 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 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注: 硝酸亚汞、 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
注:孔雀石绿在化学上称为 碱性绿,分子式为:C23H26N2,分子量为:346.4,在工业上可用作绿色染料。但鱼病治疗方面也应用很多(尤其渔场),可用于多种鱼 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 霉菌、 细菌、皮肤与鳃部的 吸虫感染等等),临床治疗已被证实有效的病症包括:白点病、 水霉病、丝霉病、皮肤 黏液病等等。
注:红汞是一种外用药,浸泡也是一种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浓度和时间。在初期只是身体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体皆是,那么稀释之后擦与浸泡是一样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释,因为擦拭是将鱼先捞出,这样的鱼脱水时间不应该很长,稀释擦之后马上放入水中,药效大失,疗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应该稀释,如果是全身,那么应该浸泡。因为全身擦拭, 鱼鳃是很难擦到的,操作也很难,操作不慎还会对鱼鳃造成外伤。
小瓜虫图册(16)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清除池底过多 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 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 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 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 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设计和制作网箱渔排时,其分布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密度适宜。平时可每月调整网箱设置区域一次,勤刷洗养殖网箱,保持网箱水流畅通。每15d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强氯精挂袋,以保证养殖区内水体的水质良好。
小瓜虫图册(7) | 小瓜虫图册(8) |
小瓜虫图册(7) | 小瓜虫图册(8) |
小瓜虫(3)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最适温度(24-26℃)时需隔天1次治疗1周。评定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小瓜虫成虫并不立即形成 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而在 高温时,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所以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