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蚓是河流、小溪、湖泊、池塘和河口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拟颤蚓(Rhуacodrilus sinic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苏氏尾鳃蚓( Bran-chiura sowerbуi)是中国常见的种类。
蚯蚓
颤蚓能忍耐有机物污染引起的缺氧。随着淤泥中有机物的增加,颤蚓的某些耐污种类个体数量能够猛烈增加,有时甚至多得像一片不整齐的地毯。由于颤蚓个体较粗大,生活又固定,因此很早就有人用来作为有机物污染的指示生物,并提出了一些与颤蚓有关的污染指数公式。有人还用颤蚓作了各种有毒污染物的毒性、毒理和清除沉积污染物的研究。
蚯蚓解剖图
寡毛纲颤蚓科的 1属。为小型水栖的类群。广布于欧洲和北美,印度、日本和北非也有报道。中国有正颤蚓和中华颤蚓两种。
背刚毛束自第Ⅱ节始,由双叉的钩状刚毛和发状刚毛组成。发毛向体后部逐渐减少或消失。背、腹钩状刚毛的形状不同。背钩毛通常栉齿状,即在二叉之间有小齿。环带在第Ⅸ~Ⅻ节。雄孔1对,在第Ⅺ节,雌孔1对,在11/12节间。受精囊孔也是1对,在第Ⅹ节。输精管比膨部长。腹部具结实的前列腺。
有真正的阴茎。交配后在受精囊内可见到精荚。无体腔球和交配毛。
过去本属分为3个亚属:颤蚓亚属(Tubifex)、泥丝蚓亚属(Ilyodrilus)和突皮颤蚓亚属(Peloscolex)。后来W.米夏埃尔森(1925、1927),奥特(1929)和J.斯蒂芬森(1930)均认为后两个亚属应从颤蚓属中分出,成为独立的属,即泥丝蚓属(Ilyodrilus)和突皮颤蚓属(Pelosco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