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绿皮车(2)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5万公里的铁路像毛细血管般连通着空间人心。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绿色的,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忠诚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1980年代的官方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这样的形象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币、挂历或政治宣传画里得到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远眺的火车司机也成为祖国开拓者的化身。就连时代的英雄——如欧阳海、周云成和戴碧蓉等,事迹也与火车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新气象激发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作家王蒙。1980年,他完成了首部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夕一辆绿皮闷罐子车上,主人公是一位访德归来的工程师岳之峰。车上的世界是文革后中国社会的缩影,有埋怨的妇女、自私的乘客、卑劣的盗贼,也有隐忍的老农、尽职的警察和上进的学生。在最艰难的旅程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开启了一台“三洋”牌录音机,在美妙的德国民歌中,列车冲破黑暗,袅袅前行。在下车的一瞬,岳之峰回望来路,看见了一个崭新、轻便的新型火车头拖着他坐过的旧车厢呼啸而去。
个性也正在觉醒。当美国人保罗在绿皮车上饶有兴致地观察他的“火车中国”时,一位叫周云蓬的东北少年也独自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他已经失明7年了,但仍心怀梦想。他拄着棍子上了一辆开往天津的绿皮火车,在钢轮与铁轨撞击的隆隆声中喝了几口散装啤酒,感觉“世界就成了我哥们”。
那一趟绿皮车成了周云蓬梦想的方舟——他最终成了一名流浪歌手。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用流浪和远行来自我证明,一个叫齐秦的喜欢沿着铁轨忧郁独行的台湾歌手,则成为争相模仿的时代偶像。
但这个浪漫年代却易碎而短暂。随着经济大潮的快速兴起,理想在与现实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来。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随之盛行,开启了烦嚣而光怪陆离的下一个十年。
1989年农历新年过后一个月,诗人海子穿着白衬衫和蓝西裤,在山海关一段慢车道上卧轨,等待一辆将从他身上轧过的慢车。一个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年代结束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绿皮车”是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自20世纪90年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更新、升级,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更高的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至21世纪初,“红皮车”(25G型客车)已成为新的中国铁路客车标准涂装,而“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春运临客等旅客运输中,还有一大批“绿皮车”运行。
“绿皮车”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大部分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关不严,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内服务设施不全,配件丢失,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漱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有的卧具破旧,洗涤不净,厕所气味难闻。短途客车茶炉不及时烧水,旅客喝不上开水,有的甚至连洗漱用水都难以保证。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内感觉透风,车厢成了“冰箱”。
绿皮车(3)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但是,“绿皮车”因票价低廉,仍然有相当市场。因为票价便宜,所以很受农民以及农民工朋友们以及学生与打工者等其他低收入人群的欢迎,由于春运时加开的临客大部分使用“绿皮车”车体,因此春运期间“绿皮车”列车超员情况严重 。另外,由于“绿皮车”车窗可开,没有玻璃的阻挡,便于相机伸出窗外拍摄风景,因此“绿皮车”也受很大一部分铁路、火车爱好者的欢迎。
部分“绿皮车”是较新生产的型号,比较新的车厢,车厢内设施完好,舒适度尚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符合翻新条件的“绿皮车”进行了翻新改造。车厢的外表经过重新喷漆后,提高车窗的密封性和透明度,墙板粉刷、喷漆,更新座椅、地板,整修水暖管道,换上照明灯罩。也有不带空调的绿皮车被改造成空调客车。甚至将颜色涂装成25G型客车的红白颜色,也就是说,绿皮车改装成红皮车(即所谓“22BG、25BG”型客车)。但是,改造后的绿皮车空调制冷效果比纯正的空调车的制冷效果差。
这种改装车一般没有一列车体,只会在大量空调车组中编挂2-3节。
青藏铁路开通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地相继开通通往拉萨的特快列车,这些列车采用25T型客车,为改进版的青藏高原型25T,高原型25T客车主要为青藏铁路运行而设计(不同于普通型25T,客车采用航空气密技术及供氧气装置等)。与普通25T型客车的蓝白两色车身涂装不同,青藏高原型25T为与传统“绿皮车”涂装类似的墨绿色车身配两道黄线的涂装。
从2014年年底开始,京、沪、郑局所辖的客车(除动车、高铁和城际外)车体颜色将重新刷上绿色,全新概念的"绿皮车"将回归大众视野。与老"绿皮车"不同,此次粉刷的车比之前更舒适,且电力供应和速度也有较大改变。
根据部署,这次列车外皮油漆涂刷改造包括普客、快车(K字头)、特快(T字头)和直达特快(Z字头)列车车体。动车、高铁和城际列车车体没有在此次粉刷改造之中。之前Z、T字头的列车多为蓝白相间车体,而K字头和普快列车多为红白相间车体。
对于客车车体进行粉刷将分拨逐步进行。不仅现有车辆将进行重新涂刷,新造尚未竣工客车都将按照新颜色方案进行。
同时,根据铁路总公司的要求,对于本次客车油漆改造工作,唐山、浦镇、四方三家主机厂抓紧拿出25K、25G型客车美工方案,以区别于现有绿皮25T型客车。
北京、上海、郑州局将会是首批进行更换新客车车体颜色的下属路局,按期完成任务。
这个“绿皮车”这次改造后的“绿皮车”与之前乘客眼中的“绿皮车”不同。
不少乘客一想到“绿皮车”多想到其墨绿色外表,绿皮车曾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前,全国铁路线上的旅客列车都是清一色的绿皮车。且铁路上之前行驶的绿皮车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老式火车客车车厢类型, 构造速度一般为100或120km/h,烧水和取暖靠烧煤,大多没有空调装置,但是因为票价较便宜,一些乘客会购买绿皮车车票。
随着新型空调车体和高铁、动车车体先后投入使用,绿皮车逐渐退出客车运输主力,在春运或暑运的客流高峰期间,铁路部门会开启一部分绿皮车作为临客列车。2012年7月1日,北京铁路部门正式将绿皮车退出。
但京藏铁路和一些国际列车客车车体仍然刷绿色车漆。
而此次改造粉刷的绿皮车基本上都是空调硬座、硬卧和软卧车体,这些车体不但在乘坐舒适度上比之前的绿皮车有所改善,而且电力供应和速度上也比之前有较大改变。
用腰饰形状
区别列车等级
外皮:将所有客车外皮油漆颜色主色统一为橄榄绿色
细节:腰饰带颜色为淡黄色,车顶颜色为中灰色。以腰饰带形状的不同,
●第一阶段
京沪线车次为T65/66、Z9/Z10、T31/32、T109/110、1461/1462次列车车体颜色于2014年12月31日前全部调整到位。
●第二阶段
5695/6/7/8/9、6700次(北京-北戴河)及京广线Z3/Z4次车体于2015年暑运前可结合厂、段修调整到位。
●第三阶段
其余25K(一般为蓝色、时速在140km或160km)、普通25T(一般为白色、时速160km或200km)型客车在厂、段修时调整到位。
●第四阶段
其余25G(一般为红色、时速120km)、25B(一般为绿色、时速120km)客车数量多,考虑段修调整工作量较大,这部分客车外皮油漆安排在厂修时调整。
●第五阶段
2014年新造油漆还未竣工的134辆25T型客车,按新油漆方案完工后,替换T385/6(杭州-哈尔滨);T385/6替换下的3组25T客车转属给郑州局,用于开行郑州至乌鲁木齐,如因编组需要不能满足上述调配,安排工厂对部分已竣工车辆进行返工。
新造油漆还未竣工的25G型客车全部按新方案实施。
包括:普客、快车(K字头)、特快(T字头)和直达特快(Z字头)列车车体。
不包括:动车、高铁和城际列车车体。
![]() |
![]() |
![]() |
![]() |
有些高等级车厢(如铁道部用车、公务车 、专列等)从安全角度考虑,外表也是墨绿色,类似绿皮车,但内部设施比普通的绿皮车高级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比如:青藏铁路上运行的绿色涂装车厢就是25T青藏高原型车厢。
2012年2月,中国外运丹东公司为南车集团代理出口一列25G型空调客运列车 。这是丹东公司首次与南车集团合作出口列车,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向朝鲜出口整列客车。此次出口的列车由朝鲜在中国采购,价值600多万美元,将运行于平壤---丹东---北京---莫斯科国际联运,以满足朝鲜国内需要。该列车是由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RW25G型软卧车及YW25G型硬卧车,共12节,整车按我国客车生产标准和国际标准执行,车内各项设施齐全,并使用中朝两国文字标明指示。这列客车也使用墨绿色“绿皮车”涂装,但实际是25G型新空调“红皮车”。
绿皮车(3)中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大量老式的“绿皮车”被淘汰更换成了“红皮车”25G型客车,25G型客车已成为中国铁路主力车型,因此曾经属于“绿皮车”的许多特征也成为了“红皮车”的通病,例如由于大部分长途客车都使用25G型客车,因此脏乱差现象严重,且由于25G型客车可开车窗少,空气污浊,特别是春运时长途列车严重超员,乘车环境甚至不如曾经的“绿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