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王为中国历史上的诸侯王的封号。历代河南王有:秦末项羽所封河南王申阳;十六国时期,后燕河南王翟斌,西秦河南王乞伏乾归;吐谷浑国慕利延、拾寅、度易侯、佛辅、可沓振为河南王;北魏时期,河南王拓跋曜,河南王元干;南朝梁,河南王侯景;北齐河南王高孝瑜,高弘节;隋朝河南王杨昭;唐朝河南王李贽;元朝河南王王保保。
申阳,生卒不详,秦末瑕丘(今山东兖州县东北)人,是项羽分封诸侯之一。本来是张耳的宠臣,张耳则是拥立赵歇为王的大功臣,秦将章邯率领大军围攻赵国,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打败章邯,张耳后来追随项羽入关,申阳首先攻下河南地区(洛阳一带),在黄河迎接项羽南下。前206年,项羽入关分封诸侯时,将韩国分为河南、韩两部分,申阳为河南王,以洛阳为都。 前205年,刘邦率军东进,河南王申阳投降刘邦。
“河南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阳 。《 史记 · 项羽本纪 》载:“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 (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 雒阳 。” 西汉 二年(公元前205年), 汉王刘邦东略地,河南王申阳降,其地置为河南郡。
南村辍耕录中国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亦名《辍耕录》。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学识渊博,明洪武中曾任教官。元末避乱隐居松江农村,耕读之余,有所感受,即随手札记于树叶上,贮于罐中,后由其门生整理成书,共30卷,585条,20余万字。记载了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社会风俗、小说诗词等。
陶宗仪(1329~约1412)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即录树叶,贮于瓮,埋树下,10年积数十瓮。
陶宗仪(5)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南村辍耕录》(《辍耕录》)30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中年以后,有大量诗作表达魂牵梦萦思乡之情。有“风景不殊乡音远,梦归夜夜浙江船”,“赋归归未得,长夜梦台州”之句,回乡祭扫诗曰:“江汉悠悠为客流,先茔回首泪滂沱。”在另一方面陶宗仪就认为女尼、女冠等不能随意进入女子的闺房,以防生乱,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恋的发生。
河南王卜怜吉歹①为本省丞相时,一日,掾史②田荣甫抱牍诣府请印③,王留田侍宴,命司印④开匣取印至前。田误触坠地。王适更新衣⑤,而印朱溅污满襟,王色不少动,欢饮竟夕。又一日行郊,天气且暄⑥,王易凉帽⑦,左右捧笠侍,风吹堕石上,击碎御赐⑧玉顶,王笑曰:“是有数也。”⑨谕令毋惧。噫!此其所以为丞相之量。
河南王卜怜吉歹还是本省丞相时,一天,掾史田荣甫拿着公文去河南王府上请求批复,河南王留田荣甫去吃饭,叫侍从拿印章来。田荣甫不小心碰落地上。刚巧河南王当天穿的是新衣服,却被印墨溅污了一身,但是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有变动,高高兴兴地饮酒直到傍晚。又一天河南王去郊外,天气很热,河南王戴斗笠,侍从拿来了斗笠,斗笠被风吹落石头上,将皇帝亲赐的玉碰碎。河南王笑道:“这都是有定数的”。当面告诉左右侍从不要害怕。呀!这就是丞相的度量。
①.卜怜吉歹:即河南王。
②.掾史:官职名。
③.抱犊诣府请印:拿着公文去河南王府上请求批复。诣,到。
④.司印:掌管大印的侍从。
⑤ .王适更新衣:河南王当天穿的是新衣服。更:更换。适:正好。
⑥.暄:(太阳)温暖。
⑦.王易凉帽:河南王戴上斗笠。易,换。
⑧.是有数也:这都是有定数的。是,这。
⑨.御赐:皇帝赏赐。
1.翻译:
1)掾史田荣甫抱牍诣府请印。
掾史田荣甫抱着一大堆文件到他家去请他盖印。
2)王色不少动,欢饮竟夕。
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变,高兴地饮酒直至晚上。
3)此其所以为丞相之量。
这就是丞相的肚量。
2.本文叙述了河南王哪两件事?简要概括。
1)刚换上的新衣被印朱/墨溅污了,但他不怪罪部下。
2)不怪罪不小心击碎御赐玉的侍卫。
3.用一个俗语概括河南王的度量。
宰相肚里能撑船
4.谈谈你对河南王的看法。
不与他人斤斤计较,宽宏大量。
5.河南王的故事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为人处世有度量有涵养,宽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陶宗仪(1321年~约1412年),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陶宗仪,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即录树叶,贮于瓮,埋树下,10年积数十瓮。
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辍耕录》30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中年以后,有大量诗作表达魂牵梦萦思乡之情。有"风景不殊乡音远,梦归夜夜浙江船","赋归归未得,长夜梦台州"之句,回乡祭扫诗曰:"江汉悠悠为客流,先茔回首泪滂沱。"在另一方面陶宗仪就认为女尼、女冠等不能随意进入女子的闺房,以防生乱,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恋的发生。
生平
明洪武四年与六年(1371、1373),朝廷诏徵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病辞,说:"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宋濂说:"九成之意,以为一家不可以俱仕,恐妨进贤之路,故力辞之。"晚年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率诸生赴南京礼部,学生考中甚多,帝赐钱钞于陶。建文元年(1399),已两鬓如霜,儿孙满堂,重阳赋诗:"重阳佳节古今同,老我凄凉思不穷。醉把茱萸怀弟妹,不知乌帽落西风。"约在永乐十年(1412)卒于松江。
著作
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还著《南村诗集》4卷、《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元末明初藏书家。字九成,号南村。由黄岩迁居上海,居泗泾之南,洪武六年(1373)举人,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家贫,教授自给,明洪武间,曾经任教官。著述宏富。晚年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广搜古籍,尤多精抄本。所编《说郛》丛书,收书达617种,搜罗了许多当时不常见小说,其中不少图书赖此书得以流传。所撰《书史会要》,卷端列引用书目108种,足见其所藏之精。另有《南村缀耕录》、《南村诗集》、《四书备遗》、《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抄》、《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26种。刻印过自撰《书史会要》9卷,补遗1卷,抄本有唐虞世南《北堂书抄》174卷,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6卷、别集1卷,宋张炎《山中白云词》8卷等。
陶宗仪生卒时间,在《明史》和历代《黄岩县志》、《松江府志》中均无记载。明初学者孙作《沧螺集》中《陶南村先生传》载:"先生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参加考进士时间是哪一年?元四大画家王蒙(与陶宗仪是中表兄弟)《南村草堂图》后有隐士张枢题《南村赋并序》:"二十有志于功名,执笔论当世事,主者忌之,即拂衣去。将返乎天台(即黄岩)守先垄,适寇砦于乡,归弗克,遂宿留乎云间(松江)。"说明陶宗仪在20岁考进士会试,因直言政事被考官所忌而名落孙山。"适寇",是指元末方国珍起义。《明太祖实录》记载方国珍起义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旬月间,得数千人,劫掠漕粮,执海道千户。"又据《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载:"至正八年三月癸卯,帝亲试进士二十有八人。"陶宗仪即参加这次会试,遭忌而未中,落第后,"将返乎天台守先垄",因陶宗仪家乡清阳陶与方国珍家乡洋屿相隔数里。于是"归弗克,遂宿留乎云间。"这一年,陶宗仪20岁,据此推算,陶宗仪生于元天历二年(1329)。
《明史》记载陶宗仪晚年于"(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南村诗集》中《己丑十月廿八日,得乡人林序班公辅寄声,报舍弟梦臣没于道,未知月日地》,诗曰:"白下相逢日,于今十二年。江湖俱老矣,风雨独凄然。""己丑"即永乐七年(1409)。这是《南村诗集》标明时间的最后一首诗。又据《陈眉公书画史》所载,明初王冕为陶宗仪《飞白竹图》题词,署"己丑岁夏五月廿二日",说明陶宗仪至少活到永乐十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