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

目录导航

概要

低颅压性头痛,是指脑脊液压力降低(小于60毫米水柱)引起的头痛。主要是由于颅内压力降低后,脑脊液的“液垫”作用减弱,脑组织下沉移位,使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和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牵拉所致。检查可发现颈部有不同程度的抵抗。

病因

低颅压性头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主要是因为胸脊区脑膜穿洞,脑脊液漏出。继发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腰椎穿刺、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脑室分流术等使脑脊液漏出增多;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严重全身感染、脑膜脑炎、低血压等使脑脊液产生减少。

脑脊液量减少、压力减低、脑组织移位下沉使颅内痛敏结构,特别是脑膜、血管、脑神经(主要是三叉、舌咽和迷走神经)等受到牵拉而出现头痛。

临床表现

低颅压性头痛低颅压性头痛可见于各种年龄,原发性以体弱的女性多见,继发性的两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别。

头痛以枕、额部多见,呈缓慢加重的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头痛与体位变化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变化多在体位变化后15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部僵硬和视物模糊等症状。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具有体位性头痛的特点者,可提示为低颅压性头痛,但必须除外脑或脊髓肿瘤、脑室梗阻综合症等原因引起的体位性头痛。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或同位素脑池扫描对明确病因,显示低颅压征象或脑脊液渗漏有益。必要时可做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降低(<60毫米水柱),部分病例压力更低或测不出,放不出脑脊液,呈“干性穿刺”。少数病例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加,蛋白质、糖、氯化物水平正常。个别病例脑脊液初压降低不明显,但放出少量脑脊液后压力明显下降。

治疗

1、病因治疗:有明确病因者应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对症治疗:卧床休息、补液(2000~3000毫升/天)、镇静等。

3、咖啡因治疗:咖啡因有阻断腺苷受体的作用,使颅内血管收缩,增加脑脊液的压力,从而缓解低颅压引起的头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硬膜外注射血液,籍以封闭漏脑脊液的洞口。

5、手术缝补洞口。

因低颅压性头痛大多数是由于腰穿、腰麻或颅脑外伤后,造成脑脊液过多渗漏而引起。所以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防止脑脊液渗漏。

为避免腰穿或腰麻后引流性低颅压头痛,穿刺时通常选用较细的穿刺针(以7号穿刺针为宜),应力争一针见液,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尤其是同一部位短时间内多次穿刺。穿刺后,患者应平卧6小时以上。这样可以防止穿刺孔因体位改变、液体重力改变而造成脑脊液由穿刺孔过多的渗漏。穿刺后应多饮水,通常最初6小时不少于1000毫升。

如果因穿刺孔漏出脑脊液,已经发生低颅压性头痛,嘱患者应卧床休息3~5天,必要时静脉补充等渗液体。无呕吐者大量饮水即可。一般不需要服止痛药。经过上述处理,头痛可以很快消除,不会遗留长期头痛。

如果低颅压性头痛是由于外伤所致的脑脊液外漏,必须经过认真检查,找到脑膜破裂处,然后进行脑膜修补术。这样既可阻止脑脊液外漏,又可防止颅内感染。

低颅压性头痛若由药物中毒、代谢性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应积极检查、治疗原发疾病。只有原发疾病得到控制,低颅压性头痛才能消除。

用药安全

本疾病可见于各种年龄,原发性以体弱的女性多见,继发性的两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别。因低颅压性头痛大多数是由于腰穿、腰麻或颅脑外伤后,造成脑脊液过多渗漏而引起。所以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防止脑脊液渗漏。

护理

心理护理:(1)医护人员要有同情心,对待病人要有耐心细心,向病人说明本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情况以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取得病人配合,从而减轻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2)对病人家属做一些解释工作,让家人理解病人的痛苦,指导家人多给病人休息时间,避免使病人疲劳,诱发病人头痛发作;指导家人根据病人情况及时送医院住院治疗。

住院护理:颅内压过低通过休息和镇静剂应用均无效果时,住院给低渗溶液注射以刺激脑脊液的分泌消除疼痛。常用药物消毒蒸馏水静脉注射。在注射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无菌操作;(2)注意剂量和推注速度不可过快,以防产生血管内溶血;( 3)注意观察患者表现,有无怕冷、四肢麻木、腰背酸痛、紫绀等溶血早期表现,一旦发现立即停止用药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生活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减少过长时间的站立,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以减轻头痛症状。[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