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青

滇青

目录导航

历史

  滇青,云南有悠久历史的茶叶,是采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用太阳晒干而成的优质晒青茶。它与历史上经过后熟阶段(即后发酵)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品质风格各不相同。

 

分类

  历史上的滇青是按季节命名,有春尖中、春尾二水谷花等品质级别。现代的滇青就是选用晒青毛茶未经过后熟阶段直接筛制而成,分为:春蕊、春芽、春尖、甲配、乙配、丙配和春玉等花色等级,是云南绿茶中别具一格的优秀产品。滇青茶有经久耐泡的特点,除可作一般茶叶冲泡饮用外,还宜作烤茶冲泡饮用。

 

习俗

  云南民族地区,有好饮烤茶的习惯。烤茶,就是将茶叶放入特制的瓦罐里,然后把它放在火塘上焙烤,边摇动瓦罐边焙烤,使茶叶均匀受热而又不至烤焦,待茶叶烤到黄色后,将沸水冲入瓦罐,即可取茶汁饮用。烤茶又浓又香,颇有提神醒脑和消除疲劳等功效。

制程

沱茶的制程,基本上与其它紧压茶并无不同。因茶菁重量不同,蒸压与成品干燥时间自有增减。

(一)采摘

明、清以来,晒青毛茶分级与一般茶品相同,用二十四节气来区分。明前春尖茶(清明前加工)、春尖茶、春中茶、春尾茶、夏茶(农历五、六月以后亦称二水茶)、谷花茶。1958年中国茶叶样价改革以后,废除按生产季节命名的常规,一律按品质分为五级十等。

云南地处大陆型亚热带高原气候,与江南地理环境气候差异甚大,在当地只区分为旱季、雨季。每年五月到十月为雨季,此时采茶制茶容易出现许多状况;十一月至隔年四月为旱季,尤其农历三四月间日照较长、气候干燥,需要依赖长时间日晒的传统云南晒青茶,在此时节制作最为合适。

以最标准的制程,早上采摘鲜叶,中午前完成萎凋杀青,以及揉茶、解块,在太阳下山或起雾前完成毛茶干燥。以此制程,只需要一次日晒即可。但也确见过有少数民族青毛茶制程,下午才采摘鲜叶,萎凋、杀青、揉茶完成后,已经太阳下山了。所以将未晒干的“半成品”以编织袋收起来,隔天继续日晒。这样就出现一个干燥不足的问题,茶菁持续发酵,此种制程必然成为轻中度发酵茶品。所以采摘时间,的确影响整个毛茶质量。

(二)萎凋

在多类茶品中,都有萎凋这道工序,目的在于使鲜叶中多余水分散失,避免因为过多水分而提高不必要的温度,或多或少也出现发酵与氧化作用。普洱茶,萎凋方式有轻微日晒与晾干二种;以茶园茶而言,因为茶区通常紧邻初制厂,若产量、设备与经验能够配合,茶园茶在萎凋工序上十分稳定,不容易出现萎凋不均或不当发酵的情形。然,野生茶的状况百出,通常主要因为茶区广阔,采摘后送到初制厂的距离相当遥远,有时隔天后才送达,如此就容易出现萎凋不均及制前发酵的状况。这就是野生茶的品质不容易掌控的原因之一。

(三)杀青

文献记载,除了直接日晒而成生散茶外,从唐朝开始,现今云南省南部当地居民就有以锅炒杀青,而后以日晒成散茶,这就是延革至今的晒青茶工艺。目前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制茶,仍以锅炒杀青;尤其是相对于茶园茶、产量较少的野生茶都是以锅炒杀青。而拜现代科技之赐,在规模较大的初制厂或精制厂,目前都以滚筒式杀青,在温度方面已经很容易掌控。

在杀青工序上,与云南绿茶(滇绿)最大的不同在于杀青温度。锅炒杀青,一般锅温都不会高于摄氏180度,每次投茶量约2公斤左右、为时约6分钟(依茶菁嫩度而有不同);而滚筒式则可以随意控制,甚至到达摄氏250度以上,投茶量与时间、温度也是依鲜叶状况而定。在笔者多次实际参访云南普洱茶制程后,以及参考多年的选购与储存茶叶的经验,杀青温度控制最好在摄氏180度左右。因为普洱茶为后发酵茶,过于高温将不利于酵素酶的作用,只剩下氧化。温度过高,将导致汤色较绿而水质口感变薄,但如果毛茶与成品干燥低温,茶品仍能保持一定品质。而在雨季制茶,是容易产生高温杀青的关键,因为鲜叶湿度高,势必以高温才能将茶叶内高含量的水分干燥。虽然,杀青温度过高会影响滇青茶质,但杀青温度不足,也会让茶菁发酵度过高,成为轻发酵茶。 (四)揉茶

传统少数民族揉茶方式是以人工团揉,现在各家初制厂与精制厂都以现代机械的揉茶机揉茶。目前茶园茶因为量产,多数以机器揉茶;而野生茶因为产量少,且多为家庭式农民自制,所以仍维持手工揉茶。二者的差异,在于机械揉茶条索紧结精致且工整;而手工揉茶通常条索较粗糙、细致度不够,也较不平均。

(五)毛茶干燥

日晒干燥,是晒青茶最主要的特色。其所产生的“太阳味”,是烘干毛茶所无可取代的特点。晒青茶在揉捻完之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温度一般不可能超过摄氏40度。传统晒青有一特别注意的地方,通常在早上十点左右会完成采摘、杀青与揉捻,到十点左右开始进行日晒至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依晒茶量与气候而定。如果采摘制程时间不当,导致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

若以机械式干燥毛茶,其温度介于摄氏90~130度之间,如此也将水分含量降低至7%,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虽藉以提升毛茶的香气,但也让普洱茶后发酵的意义阙如。以摄氏百度以上高温干燥之毛茶,如果就以散茶型态储存,在一二年内香气扬、汤清而薄,往后会劣变微酸、且无茶质可言。 (七)成品干燥

传统干燥方式有三种,一为自然阴干二至三天,第二种是正、反面各日晒二小时后,再阴干一天。第三种方式是将成品晾干一天,外包纸与竹壳包装好后,整筒茶品进行日晒一天,将茶饼与竹壳一起干燥。以笔者的经验,成品干燥最好的方式,是在晴天时进行阴干二三天,如此能产生优良的茶品。包覆在竹壳内进行干燥,容易产生“蒸熟”的效应,汤水较柔而滑口、发酵度变高,笔者较不建议使用日晒。

现代精制厂多具备高温烘房,能稳定温度湿度的控制,是为了克服雨季,以及因应快速量产效率所设计。传统干燥方式为阴干,温度多在二十几度,而短时间日晒,温度顶多三十几度,完成干燥需要2~3日,以要求效率的现代产业来说,旷日费时。目前许多精致厂的烘房,依位置不同或设备不同,温度多在摄氏45~60度之间,甚至可能达到摄氏60度以上,成品干燥依茶品重量数量,干燥时间不同,但通常只需几小时就完成。

高温干燥,将茶品含水量将低至9%以下,甚至7%以下,初期会使茶品出现高温香气,汤水清甜而淡。但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相对湿度平均在70%以上,茶品置放于一般环境中很容易回潮,产生劣变、霉变现象,一二年后汤色变浊,约四五年后茶香滋味全无。此类高温制茶如绿茶般,适合立即品饮;有些部分制程并未出现异常高温的茶品,不会产生劣变,但没有晒青茶浓烈香醇的特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