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湾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5.5万多,居住于160个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带,
排湾人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区域,北起大武山,南达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线,东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区,分别散居于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和台东县的金峰、达仁、大麻里、大武等乡。
排湾人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前者居于该族分布区的中央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脉为界,又分为东本两个小族;后者居于东海岸一带,也分为东海岸和巴里拉利奥两个小族。该族群有平民、贵族等阶级之分。子女中居长者继承权力。手工艺较发达。
排湾人的“排湾”一语,其意为“祖先开辟之地”。排湾人大约于十七世纪初,在北起大武山,南迄恒春,西起枋寮,东到太麻里以南的海岸线三角地带定居下来。排湾人的居地包括屏东县的三地、雾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等乡,台东县的金峰、达仁两乡,是高山族居于台湾本岛最南部的一支族群。排湾人现今约有八万余人,为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群。
排湾人的社会组织分为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相传贵族乃太阳的子孙,平民则是百步蛇的后裔,其身份是世袭制。大头目是排湾社会最高权力的领导者,排湾人的土地为贵族所有,佃户在地里劳作、溪河捕鱼或山林狩猎都要交纳租税。
在排湾人中,流传着不少关于灵蛇产卵化生排湾始祖的神话传说。牡丹社的
排湾人一则传说为:“昔日,大武山上一根竹子裂开,里面生出许多蛇。蛇成长后化成人,是我们的祖先。”另外,佳平社也有类似的传说:“当年洪水袭来,淹死所有人畜。那时,有一神灵入山,看蛇卵,后来蛋破出现人,是我们排湾人的祖先。”尽管在他人看来这种传说情趣天真、想象奇诞,但对于排湾人来说,他们则相信自己与蛇有血缘关系,蛇是自己的祖先,就像我们相信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和鸡有血缘关系一样。
同时,他们还认为繁衍祖先的蛇还是排湾人的保护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保护排湾人,为排湾人排忧解难、降神消灾。因此,蛇成为他们生活中敬畏与尊崇的对象,成为他们精神信仰——图腾崇拜的物象。在排湾人不仅不食蛇、不伤害蛇,而且还有雕绘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灵柱、祭器、武器及酒杯、匙、勺、筒、壶、罐等各种器物之上。因此,排湾人的蛇图腾雕刻艺术非常发达,雕绘有蛇形之物甚至被视为神器或圣物,面对或使用之时,不能有行何亵渎之行为或不恭之言语。公元二○○○年,在台北市举办巨型木石雕刻展期间,有人说:“排湾人的百步蛇图腾会让人害怕,而且蛇不吉祥。”对此,使排湾人十分不满,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和风波。
排湾人除雕刻艺术外,还以石板屋、刺绣艺术著称。石板屋以地处屏东县北部边陲的射鹿
排湾人部落保存最为完好。射鹿部落四周山重水复,层峦叠嶂,景色自然天成,加以其部落房舍屋顶,皆以石板片盖成,景观十分奇特。石板屋所用的石板,均系当地出产的黑灰板岩和页岩,顺着岩石之纹路,锤凿成规则的片状石板,再堆砌而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住屋。其中,头目的住房,装饰更为讲究,门楣刻有图纹,最具文化艺术价值。排湾妇女大都会刺绣之术。其传统的做法是在黑色或白色十字布上,以黄、红、绿等鲜艳的色线绣出百步蛇、陶瓮、舞蹈人形等吉祥图案。今天,排湾妇女将绣品改制成手机袋、眼睛套等,深受旅游者青睐。陶瓮只有头目和贵族可以拥有。瓮本身又有公瓮(饰有百步蛇图)、母瓮(饰有乳房)之别,当女儿出嫁时,便将家中最珍贵瓮的瓶口剥下一片陶,以作为贵族出身的凭证。另外,因家中人口繁衍而有分家需要时,也带走一片陶,作为日后认祖归宗和避免近亲结婚的证明。陶瓮在现代已演化为艺术装饰用品,如陶坠子、陶画和装饰陶盆等富有现代感的艺术品,赋予旧陶瓮以新的欣赏价值。
排湾人的传统婚礼,充满诗意。适婚男子会在晚上成群结队相约前去中意的女子家,其男主角身穿盛装,肩上挂着披肩,由男伴带着象征富贵、敬重和友情的槟榔及零食一起前往。在女方家的屋外,男方先以口琴和着情歌让悠扬的歌声敲击少女的耳鼓。不多久,女方的母亲出来把大家迎进屋里。男方在献上礼物后,大伙在屋内两侧或在窗下的石凳上坐下,接着还是歌唱,直到次日清晨。如男女双方都合意,即由双方监护人出面到所属头目家议婚,主要目的是排除双方有否近亲、仇家等婚姻障碍,假如无障碍,双方即可商定成婚日期。结婚时,贵族家庭要比平民家庭礼仪复杂的多。光下聘礼一项,贵族家庭须从领地、猎场、族人到小的装饰品等包罗万象,不但聘礼多,而且歌舞时间亦长。平民就简略多了,歌舞时间亦短。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排湾女子因为思念远方征战的情人,眼泪一颗颗流下来,化成晶莹剔透的珍珠。从此,排湾人烧制琉璃珠来纪念不舍的情意,取名为“思念之珠”……
排湾是台湾第二大少数民族族群,人口8万余人,多分布在台东县、屏东县、高雄市境内。初秋的一天,在台东县东河乡都兰部落里,我听到了琉璃珠的传说。据说,这样的传说,在排湾族族人里世代相传,已经有1000多年了。
对排湾族人而言,每一颗琉璃珠都有生命。“红色代表血液、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森林、黑色代表祖先。”都兰部落里有家工作室,取名“好的,摆”,老板HOMI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把琉璃珠的故事讲给往来的人听。她告诉我说,她希望人们带走的不是一颗珠子、一个工艺品,而是能带走琉璃珠中排湾族代代承载的传说。
琉璃珠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可是现代琉璃珠的故事却似乎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2008年,《海角七号》的热映,也把琉璃珠的传说带到了两岸,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到台湾旅游的大陆游客,也会把琉璃珠作为“伴手礼”:希望得到“勇士之珠”的人,可以像男主角那样巧健勤奋;希望得到“孔雀之珠”的人,可以像女主角那样找到钟爱一生的挚爱……
即便是排湾人,对琉璃珠也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陶壶、青铜刀和琉璃珠原是排湾人的“三宝”,琉璃珠在传统社会只有贵族才能佩戴,如今也是婚嫁聘礼、喜庆祭典时必备佩饰。可是,在与现代文明碰撞时,传统技艺和文化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冲击,琉璃珠技艺在台湾也曾一度失传。后来,屏东三地部落的巫玛斯老师重新炼制成功。
用心呵护和传承着构成我们文化的任何一个因子,无论是故事、传说,还是一个小小仪式的来龙去脉,都会让人感动。因为,它们就像是曾经一直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记忆,当它们不在了,我们的存在也就苍白了。
排湾族目前约有4万人左右,分布于屏东、台东两县,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其传统民居大多为石板房,石板房的立柱、板壁、檐桁、槛楣,多有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风格粗犷的雕刻装饰,尤其是村社头目、贵族、司祭等社区头人的住宅,这类雕饰更不可或缺。长嗣继承家产排湾族的家庭财产由长子或长女继承。在婚姻习俗上,为保证这种继承关系,如果男方是长子,就将女方娶过来;如果女方是长女,那么男方就“嫁”到女方家。如果男女都是老大,婚后在双方家中轮流居住。如果男女都不是老大,婚后部落的人们会帮助他们另立新居。由此可见,排湾人婚俗中的从妻居或从夫居,完全取决于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
排湾人的婚礼热闹非凡。如果是女方出嫁,姐妹们依依不舍,通宵达旦唱《送别歌》,女儿也要向父母献歌。迎亲队伍来到时,新郎向新娘敬酒、献槟榔,同龄的伙伴们唱《庆贺歌》。世袭等级制度排湾族有严格的等级制,头目、贵族和平民世代相承,各司其职。头目及贵族的身份常通过住屋及器物上雕刻的图案来表现,如:百步蛇纹、宇宙神图样等。从前排湾族有刺青之习俗,各家族有特定的刺青花纹,通常女子刺青在手背、小腿上,男子刺青在前胸、手臂、背部上。5年一次竹竿祭5年一次的竹竿祭是排湾族最重要的祭典,整个仪式分前祭、刺球祭及送神三大部分。前祭部分以女巫在祖灵屋内向山、河神祈求平安开始;祭典的高潮是最后一天的刺球祭,刺球用的竹竿长约8米,竹竿的长度、纹饰因刺球者的身份而有别,所刺之球则以软藤编制,大小如垒球,并系上细绳。典礼开始时,祭司将10颗分别代表不同意义的滕球依次抛向空中,只见二三十支竹竿迎向场中,争相抢刺藤球,好不壮观。10球陆续接毕后,刺球者齐将自己的竹竿劈断,持着竿头疾冲回家,因为他们相信,祖灵仍停留在竹竿上,这些竹竿日后也仅能供头目搭造房屋,一般人不得利用。
一番仪式后,族人恭送祖灵回到大武山,沿途绕经每户人家,随后进行盛大的歌舞活动,欢庆祭典圆满完成。竹竿祭为期约5天,最高潮的刺球仪式在最后一天举行,通常是在每5年的10月25日。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