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城街道

湓城街道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湓城街道以湓水得名,据《九江府志》“青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解放前属东一区;

1950年成立湓城镇;1958年改湓城公社;

1961年镇社分开恢复原建制;

1992年5月撤镇改设街道;

行政区划

下辖杨林湖、雷家林、东街、南街、望仙桥、新街、武庙下、兵马垄、荆林街、三贤、李家湾、西门口等12个居委会;瑞丰、罗湖等2个行政村;共74个居民小组,15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

近年来,湓城街道党委发挥区位优势,以改革促发展,以物质文明促精神文明,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订单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大棚蔬菜逐步走向规模、科技种植,水产、养殖业逐渐发展,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个体工商户从1994年的650户发展到2001年的3900户,其中民营企业从5户发展到2001年的100户;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商独资企业华瑞轧钢厂、赣北灯具厂、芳香木地板厂、八仙蚊香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先后在街道安家落户;依托区位优势,几年来,已成功进行了圣门路旧城改造、赤乌商城、罗湖商城、青龙市场等六大改造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这些工程融街道城市建设、市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三位一体,有力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促进了街道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206万元发展到2001年的1122万元,年增长100-200万元。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已走上了规范化管理之路,实现了育龄妇女微机信息化管理(共投资120万新建了计生办和计生服务大楼,配备了一些先进的B超仪、红外线治疗仪等医疗和教学设施);扎实有效的民政救济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了一方平安;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长足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各种便民、利民、为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健全。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逐年改善,2000年投资200万兴建了街道医疗防疫大楼,投资80万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街道医院荣获了“省一级甲等医院”资质。

社区党建

湓城街道实施“三项工程”推进社区党建:一是实施扶贫帮困工程。对社区中下岗工人,无业居民等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及街道社区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和社区干部通过“一帮一”建立帮扶关系,每个人至少帮扶一户困难户。并在街道设立市民捐助中心,动员社会力量向困难群体捐钱捐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实施再就业服务工程。要求每个社区服务站年内要解决25个以上就业岗位,并作为每个社区硬任务列入社区党政目标管理进行考核;三是实施“安居”工程。目前,每个社区建立了统一规范的社区警室,成立了社区综治工作站,健全了治安联防“六支队伍”建设,强化了法制教育“免疫工程”建设,并将“安全小区”创建工作列入综治工作重点。

现任领导

周佐强(党委书记):主持街道全面工作。[1]

张 勇(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主持街道办事处全面工作,主管财经、审计工作。

张 晋(党委副书记):分管项目建设、社区、精准扶贫。

余 星(党委副书记):党建、宣传、科技、精神文明、工会、考评、老干部、关工委、科协。

周振宁(人大联络处主任):主持人大联络处工作;分管综治、信访工作、地方志工作。

尹礼友(政协联络处主任):主持政协联络处工作;分管统战、宗教、城市创建、城建、土管、房产、环卫、两违、物业管理、“两类房”安置、瑞裕家园安置房安置分房办证工作。

聂 军(党委委员、常务副主任):分管财税、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公共资源交易、便民服务中心、统计、旅游、商管、商会工作。

张 卓(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持纪委工作。

陈晓茹(党委委员、副主任):分管机关内务、机关效能、节能、文化、食品药品安全、老龄、老协、国有资产管理、教育、交通工作。

高先生(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主持人武工作;分管团委、卫生计生、应急管理、人防、防震减灾、地质灾害、矿产工作;兼团委书记。

刘礼仁(党委委员):分管“三农”、安全生产、消防、环保工作,协管信访。

邹婷婷(副主任):分管民政、残联工作,协管精准扶贫工作,兼民政所所长,驻瑞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吴瑞芳(副主任):分管妇联、信息调研、信息化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纪委副书记、宣传委员,协管党建、关工委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