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脏,使得肝脏的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它可以引起身体珠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这只是“肝炎”家庭中一个最重要的分支,而上文中所说的肝炎则是指广义上的肝炎,并不仅仅限于病毒性肝炎。有时人体营养不良、劳累,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都有可能造成肝功能的一过性受损。
肝炎通常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病因来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根据病程长短来分,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临床上对肝炎的诊断,通常是结合了上述多种方法分类的。
各型肝炎的病变主要是在肝脏,都有一些类似的临床表现,可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
60岁以上的人患肝炎称为老年性肝炎。老年人患肝炎与青年人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占肝炎的2%~3%;以乙型肝炎为主,占48。1%~65。5%;黄疸发生率高,占70%~80%;程度较深,持续时间长。
青、壮年人患急性黄疸性肝炎时,黄疸多在2~4周内消退,老年人则需要1~2个月才会消退。老年性肝炎的症状较重,重型肝炎发病率高,据国外报道显示可达20%~40%。并发其他脏器感染的几率也高,约占50%,如肺、泌尿系、胃肠道感染,并发症可使病情加重。转成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者也多,一般急性转为慢性的比例为45%以上,转为肝硬化者占25%左右,并且死亡率高,预后较差。
人进入老年以后,各脏器的功能相应减退,人老肝也老。首先,肝血流量减少,60岁时肝内血流量约比20岁时减少40%~50%;其次,肝重量下降,60岁以后肝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减少,肝细胞也出现变性老化现象,并趋于硬化,90岁老人肝脏的平均重量只有30岁左右青年人肝脏重量的51。8%。因此,老年人的肝脏功能比青年人要明显减退,对脂肪、蛋白质、糖的代谢能力和解毒功能平均下降40%以上,肝脏吞噬异物和微生物的能力平均下降67%。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甲型肝炎的感染常因年龄与地区的不同而异,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且农村高于城市,一般为50%~80%。据此推算,中国有7亿~8亿人感染过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根据对黑龙江、河北、河南及湖南四省10484人的调查发现为58%。据此推算,有6亿~7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至于丙型肝炎,在中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在输血后的肝炎中,国内为60%~80%。丁型肝炎几乎都发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根据对全国17个地区1764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组织开展的检查发现,丁型肝炎抗体阳性者有167例,检出率为9.47%,由于戊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尚未普及,因此其在国内流行情况尚不清楚。根据各地的报告,不前已有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和新疆6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其流行多与水源被粪便污染有关,少数是通过污染食物而传播的。国内戊型肝炎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新疆的南部,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曾持续流行20个月,发病人数达12万之多。据国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散发性机型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36%~47%,乙型肝炎占36%~41%,丙型肝炎占10%~25%,戊型肝炎占10%~20%。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态为无囊膜的20面体呈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25~29nm,内含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沉降系数33~35S,分子量2.25×106~2.8×106,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体系统。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及pH3的酸性环境,但在100℃5分钟、氯1mg/L3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灭活。HAV在体外培养已获得成功,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猴胚肾细胞、人肝癌细胞、人胚二培体或纤维细胞、羊膜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细胞培养的HAV一般无细胞致病作用,但在人肝癌细胞中培养所得的HAV,可能有致癌基因作用,不能作为甲肝抗原疫苗的制备。HAV经体外传代培养后,其核苷酸序列可能有少量变异,但各株间衣壳蛋白(VP)氨基酸的一致性仍达98%~100%。
由于HAV只有单一的抗原特异性,病毒交叉中和试验未发现HAV株间有差异,故早期与甲肝病人接触者,使用免疫球蛋白能预防HAV感染有其理论基础。此外,根据HAV仅有单一的中和位点,则可采用中和位点相应的合成肽或重组DNA媒介体生产病毒抗原制备甲肝基因工程疫苗,在某些国家已获得成功。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作为一种高发性传播疾病,肝炎已经已经严重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肝炎种类很多,不同的原因导致不同的肝炎。知道肝炎的病因类型,对预防、诊断、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
1、悲观烦躁:有些肝炎病人担心病情迁延不愈,害怕会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或苦恼于人们对他们的回避或歧视,因而长期情绪忧郁、脾气急躁,这不仅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会造成治疗失败。
2、劳累:病后劳累:肝脏是人体制造和贮备能量的主要场所,有“火力发电站”之称。发生肝炎后,肝脏产能和贮能的能力显著下降,如果此时机体仍因剧烈运动或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势必加重肝脏负担,不利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恶化。
3、饮酒:酒精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而且对肝脏损害的程度与其酒精含量高低成正比。原先没有肝病的人,长期饮酒也会招致肝病,甚者发生“酒精性肝硬化”。
4、用损肝药物:四环素、红霉素、雷米封、利福平、甲基多巴、双醋酚汀、磺胺类、麻醉药等许多药物会加重肝脏的损伤。通常用作退热止痛的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对肝脏也有毒性作用。
5、用药太多:慢性病程长,而目前市面上的肝炎药物种类繁多,且疗效多不确切。患者治疗心切,容易同时服用多种肝炎药物或加大药量,以为这样可以“强化各种肝炎的潜伏期。
肝炎类别 潜伏期 平均潜伏期 有无疫苗
甲肝 15天至45天 30天有
乙肝 3个月至6个月 3个月 有
丙肝 5周至12周40天 无
丁肝 4周至20周
戊肝 2周至9周 6天
1、病毒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A,HA);血清性肝炎(serum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B,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此外,病毒性肝炎还有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过去被定为己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现在被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属型,因此己型肝炎不存在。在病毒肝炎的疫苗,A型、B型、D型的疫苗已研发成功;C型、E型、F型的目前无疫苗。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已有病理改变,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有明显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发热,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体征有黄疸,肝肿大和压痛,同时有脾肿大,面色发灰,腹水浮肿及蜘蛛痣,食管静脉曲张。从实验室检查看,有贫血和中性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容积测定(MCV)大于95FL,血清胆红素增高,可达17.1μmoL/L或以上,转氨酶中度升高,常大于2.0,测定线粒体AST(mAST)及其与总AST(tAST)的比值,其升高可达12.5+5.2%。并有γ-GT,谷氨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比较少见,多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是近年来新确定的疾病之一。该病在欧美国家有较高的发病率,如美国该病占慢性肝病的10%~15%,中国目前对于该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综合征,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的治疗迥然不同。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瘙痒和体重下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为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实验室检查以γ球蛋白升高最为显著,以igg为主,一般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
肝功能检测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血清白蛋白、胆固醇酯降低,反映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特征。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肝炎 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4、药物性肝炎:许多药物可以导致肝炎。比如2000年美国因为糖尿病治疗药曲格列酮会导致肝炎而撤销了它的许可。其它与肝炎相关的药物有:片仔癀、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苯妥英锌和丙戊酸、齐多夫定、酮康唑、硝苯吡啶、布洛芬和吲哚美辛、阿米替林、胺碘酮、呋喃妥因、口服的避孕药、胆锢醇、硫唑嘌呤。
有些草药和食物附加品也可导致肝炎。
不同的药物以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可以使得药物性肝炎的发展非常不同。比如三氟溴氯乙烷和异烟肼造成的肝炎可以非常缓和,但也可以致命。口服避孕药可以导致肝脏变化。由于胺碘酮在体内可以存在很长时间,对它导致的肝炎无法治疗。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导致肝功能值上升,但并不造成肝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事实上任何药物均可能在某些人导致肝炎。
其它毒药也导致的肝炎。含毒伞毒素的蘑菇、黄磷等。
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导致肝炎,及时服用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轻对肝脏的破坏。
四氯化碳、氯仿、乙炔化三氯和其它所有有机氯可以造成脂肪性肝炎。一些新陈代谢疾病也可以导致不同形式的肝炎。血色病和威尔森氏症可以导致肝脏发炎和细胞坏死。
梗阻: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受阻(比如由于胆结石或者癌症)而造成的黄疸。长时间梗阻性黄疸可以导致肝组织发炎。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蛋白质在内质网堆积造成的一种疾病。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肝脏发炎和被破坏。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脏解剖形象与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脂肪滴、发炎的细胞),但是这些病人肯定没有酗酒的历史。由于肥胖症或新陈代谢病妇女患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性比男士高。一种比较缓和的、胆识类似的疾病是脂肪性肝病(steatosishepatis)。患肥胖症的病人中有80%的人也患脂肪性肝病。这些病人的肝脏解剖可以看到肝脏里到处都有脂肪滴,但是没有发炎的迹象。诊断方法有病史、监察、验血、透视,偶尔肝脏生检。第一步诊断的手段一般是透视,比如使用超声波、X射线断层成像或核磁共振成像。不过这些手段无法确定肝脏是否发炎。因此要区分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最终只有通过肝脏生检。假如病人过去曾经酗酒的话区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验血酒精、肝值,以及进行肝脏生检。
继丙型肝炎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硬化的第二大成因。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
1.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胃口不好;
2.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
3.巩膜或皮肤黄染,或出现“三黄”症状;
4.出现肝区隐痛、肝区肿大;
5.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症状。
1、乙型肝炎:这是因为感染后,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期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大多数成为表面抗原或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由于肝硬化和肝癌发展历程很长,大约需30-40年,故婴幼儿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要大于成年人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但这里不是说凡是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的人都会有不好的后果,而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迁延不愈,血中总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这些人很难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25%前景不好,但有75%的人仍然有恢复的可能。
2、甲型肝炎:因饮水被污染或大量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贝类都可引起大流行。1988年在上海发生过因食用含有甲肝病毒的毛蚶,曾引起30万人发病。战争期间的军队、平民,因卫生条件差也可引起大的流行。工厂流行要停产。学校流行要停课,增加了社会负担及恐慌。
怎样预防甲型肝炎病毒?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和其他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爆发流行。
如果不幸得了甲肝该如何治疗呢?请看甲型肝炎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3、戊型肝炎:因饮用水源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造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大流行,如:印度、尼泊尔、缅甸、中国的新疆南部地区等,还有些因聚餐等活动引起的食源性局部小流行。孕妇患病后13%-39%病死,病死率高于甲型肝炎孕妇的病死率。
4、丙型肝炎:病毒至今尚未看到确切的病毒形态。它的传播方式和乙型肝炎一样,但因丙肝病毒在血中的浓度远低于乙型肝炎病毒,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中虽也有病毒排出,但是数量不大,传染作用小。
因此预防丙型肝炎主要是防止病从血入,现在中国的丙型肝炎试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可使输血后丙型肝炎减少到l/6000/血单位。但必须经采血站进行检测和医院使用前用最好的丙型肝炎试剂再测,方可达此目的。职业献血员的血不能用,家属的血未经乙、丙肝血清感染指标的检测也不能用。防止病从血入就能有效的预防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较弱,起病缓慢,50%以上可以演变成慢性肝炎。治疗起来很麻烦。
5、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缺陷病毒,因为它的外膜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部分才是丁型肝炎病毒的成份。为此,丁型肝炎病毒除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外,不可能单独感染,但一旦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了丁型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病情会加重。
1、肥胖者。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脂肪分解,造成脂肪沉积在肝脏中。
2、嗜酒者。酒精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可导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因此,饮酒越多,肝内脂肪酸越容易堆积,越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
3、年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也随之减少,脂肪沉着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同时中老年人罹患内分泌疾病者较多,如糖尿病可造成代谢紊乱,最终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4、喜荤者。不少年轻人常常家庭聚会、朋友宴请,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会使肝脏负担加重,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增加,或转运、利用减少,就会导致肝内脂肪堆积。
5、少动者。长期不运动会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这些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积存于肝脏,则表现为脂肪肝。
6、饥饿者。经常饥饿的人,由于血糖降低,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调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升高,可致肝脏脂肪堆积。
7、营养不良者。由于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造成肝脏转运甘油三酯时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8、肝炎者。由于摄食过多、运动减少,加之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极易造成脂肪在肝内存积。
乙肝、丙肝、丁肝等传播途径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母婴垂直传播:中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
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饮食不节、失节,损伤了脾胃而不能化湿,湿热内生,困脾伤肝,造成肝胆脾胃不和,从而加遽了对正气的损伤,导致了肝炎的发生。另外,由于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疫毒,所以,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是说,国家不能完全顺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对百姓日常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治愈率达90%以上。药方茵陈高15g(先煎),生山栀10g,炒黄柏5g,酒大黄3g,龙胆草5g,鸡骨草30g,赤芍药10g,桃仁泥6g,川楝子10g,广木香6g。
甲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毛蚶、醉蟹等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都发生于冬春;早春甲肝增多,可能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频繁有关。甲型肝炎的流行每7年一个循环,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调查表明,甲型肝炎病毒在哪个季节流行与它在环境中存活能力有关。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分钟、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水即使用常规氯浓度亦不能杀灭病毒;水源清洁但水管通过的地区被污染,仍可发生传播。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的人,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的重要条件。
1、规律服药:病情可以控制的慢性肝炎出院后,一般为巩固疗效和防止病情反复,医生会让病人出院带些长期服用或应急的药物,按照医生的医嘱规律服药,考虑到肝脏的负担,一般药物品种不宜过多,用药具体问题,应根据病史、体征,以及现用药的情况加以选择,切不可擅自滥用药物,以防肝脏损害。
2、定期复查:肝炎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检测病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般说来,乙肝患者要定期复查的项目有:肝功能、乙肝HBV-DNA、肝脏B超、AFP、肝纤维化指标等。
3、饮食合理、营养丰富: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肝炎患者出院后根据自己的病情,合理的饮食,要低脂肪、低糖、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注重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软硬适宜、清淡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且有利于病情的及早康复。
4、劳逸结合、畅情致:肝炎患者出院后,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肝主情致,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过重心理负担,情致不畅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所以,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乐观地面对现实,以一颗平常的心态面对疾病。对病情的预后是很有帮助的。
5、适量锻炼:肝炎病人出院时,一般仅是临床全愈(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病变并非完全消失,急性肝炎一般在病后6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出院后,可先做些轻微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再逐渐增加运动量。但以不疲劳为原则,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半年内要节制性生活,女性还应避免怀孕,肝炎病人痊愈后,可以恢复正常工作。但病情稳定的慢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病人不宜担负重体力劳动。适量的锻炼,会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患者孕育
1、树立信心,肝炎患者也好、携带者也好,大家都是正常的人,首先自己内心要充满自信。
2、有问题要找正常的渠道,采取正确的措施,到专科的医院进行专科的治疗、专科的指导。
3、家属、同事、朋友,以及整个社会,对这样的病人不要歧视。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乙肝本身不了解,其实乙肝没那么可怕,我刚刚讲了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即便这样我们可以预防,预防以后90%以上的人都可以不被传染,因此要乐观向上。
1、宫内感染: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感染。
2、产程感染:指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因为接触或吞入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而被感染。
3、产后感染:指婴儿在产后母乳喂养及密切接触的过程中被感染。因此,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需要“乙肝”妈咪从孕前到产后全程重视。
患者饮食
疼痛,肤色,性功能发生变化都有可能是肝病早期症状,大家在生活中须特别注意。医生提醒说,人体皮肤颜色的一些微妙变化也是肝病的早期信号,尤其需要注意。皮肤和眼睛泛黄,是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表现;面色晦暗是肝炎信号之一,与太阳晒黑的皮肤不同,肝病病人会面部暗淡而无光泽度;严重的黑眼圈也是慢性肝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其中大多数为慢性乙肝;肝病病人与常人的手掌颜色也大不相同,普通人的手掌颜色红润,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无血色,大小鱼际却泛红;躯干皮肤上出现蜘蛛痣(中间有一红点,周围有血丝状)也是信号之一。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不幸患上了肝炎,我们应该积极治疗、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这样也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那么,肝炎患者应该吃什么食物,才能很好地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呢?以下是专家提倡患者应该多吃的五种食物,这些食物对他们的健康都十分有益:
1、牛奶:含优质蛋白质、人体易吸收的乳糖与乳脂、多种维生素、丰富的钙与磷及多种微量元素,是肝炎患者理想的天然美食。
2、鱼类:其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相似,易于消化和吸收。
3、蜂蜜和蜂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
4、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包括中性脂肪、卵磷脂和胆固醇。肝炎患者可以合理地摄食蛋类,以每天不超过2个为宜。
5、蘑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还具有抗菌、抗癌的作用和健脾开胃的功能。
病毒性肝炎以病毒为主,以传染为途径,从病因分析也离开内外二因,外因多由感受时邪,疫疠及饮食不节,内因多由正气不足及情志所伤致阴阳失调气机不畅。内外二因又互为因果,互相联系,病情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所以保持机体免疫反应和免疫调控机能正常,是防止病毒性肝炎的内在关键因素。想让自己的免疫系统够强大,也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调节来实现.
1、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饮食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动植物蛋白质要各半搭配。摄入蛋白质在消化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后在肝脏制造成人类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质。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给。当动植物蛋白质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时,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明显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适量的植物蛋白质能抑制动物性脂肪量,减低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对肝病康复是不利的。
2、有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可以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冬虫夏草在近几年的临床使用中,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的效果,据研究虫草素和虫草多糖都能增强肝细胞的吞噬功能,虫草酸、SOD和维生素E等都能抗肝组织纤维化,抗脂质过氧化,同时由于虫草的增强免疫功能使肝脏的解毒作用增强,从而能够有效保护肝细胞。配方:选用质地优良的冬虫夏草,粉碎后服用,每次1.5克,每日2次,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3、五谷杂粮等含淀粉类食品以及各种水果类、蜂蜜等,能供给糖,有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热量、增进肝脏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黄、牛奶等,可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补充热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鱼、虾、贝类,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等,可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它们都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补充机体代谢消耗,提供一定热量。
早在2004年,欧洲2个肝炎患者联合会发起了世界性宣传肝炎防治知识的活动,即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WorldHepatitisAwarenessDay)。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宣传活动定于2004年10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与你同行(YouHaveCompany)”,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医务界、政府人员宣传有关丙型肝炎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知识。
第二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由奥地利、孟加拉国、比利时、克罗地亚、希腊、埃及、波兰、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西班牙、瑞典和泰国等肝病患者联合会发起,于2005年10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丙型肝炎:今日焦点(HepatitisC:APriorityToday)”,主要是让政府人员认识到丙型肝炎严重性并采取全国性卫生保健计划。
2006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欧洲肝病患者联合会、欧盟和欧洲肝病学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召开了第三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现在就检查(GetTested)”。
2007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欧洲肝病患者联合会、欧盟和欧洲肝病学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联合召开了第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肝炎?现在就检查(Hepatitis?GetTested!)!”。
在连续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之后,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的防治。2008年5月19日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肝炎日”,世界肝炎联盟(WHA)将联手世界卫生组织、其他联合国组织、红十字会、开放性社会研究所(OpenSocietyInstitute)、盖茨基金会(GatesFoundation)等机构,于2008年5月19日在全球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世界肝炎日”运动。这是世界肝炎联盟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世界范围内活动,届时,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00多份个组织将同步行动,唤起世界人民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世界肝炎联盟(WHA)将携手中国肝炎基金会开展推广相关活动,让全国人民慎重意识到乙肝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最终协助全人类共同控制肝炎疾病的感染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