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镇是中国古青瓷之乡,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重镇。小梅镇位于龙泉市南部,东邻屏南镇和庆元县竹口镇,北接查田、八都两镇,西连上垟镇,南与庆元县黄田镇交界,是五都之中心镇,是通往庆元、松溪、政和、建瓯、福州等地的交通要道,距市区40公里,面积97.22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
,总人口1.2万人,全镇林业用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5.7%,林木总蓄积量22.5余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30.2万亩,毛竹总蓄积量370万株。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小梅镇的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700万元,工业产值90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9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6‰以内。
小梅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著名的青瓷之乡,是龙泉青瓷的发祥地,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也是位于浙闽要道上的商贸重镇,有瓯江第一廊桥--龙庆桥及植碧古殿、台湖祖殿、三王祖殿等旅游资源。。境内层峦叠嶂,溪流纵横!琉华山海拔1524米为镇内最高峰,旧志载山顶有长湖数十里,自明代就是中华名山。
2010年小梅镇实现工业产值2.043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9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5%,已初步形成采矿业、竹胶板、鲜竹笋、鲜菇、塑料、竹木制品、仿古青瓷、电力等系列产品。鲜竹笋、鲜菇等产品出口日本及国内各大城市;镇内黄南工业园区的三和竹业有限公司、新兴香菇保鲜厂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大窑古瓷厂的仿古青瓷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市场前景看好,极具潜力。
小梅镇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商贾云集,自古以来是青瓷生产、销售的集散地,也是香菇的产销地,在一九九三年被列为省级科技星火示范乡镇。现今已成为龙泉南乡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小梅镇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乡。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有汉、畲等民族,有基督教堂,是龙泉最早传入基督教的地区之一,全镇面积97.22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人(2008年,来源于行政区划网)。正在建设的龙庆高速贯穿全境,规划中的衢宁铁路也通过这里,不就的将来小梅镇的出行会更加便捷。
史料记载小梅镇现境,早在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就是龙泉县延庆乡一都、二都,革化、安集二里。宋庆元三年(1197),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份地置庆元县,据现有史料现在的小梅等村被划入庆元。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复归龙泉,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又被划入庆元,直到15世纪中期才复归龙泉。明代小梅市是龙庆两地重要的集市。民国18年设小梅镇。民国22年设小梅区,下辖2镇36乡。民国27年小梅区下辖2镇9乡。民国29年小梅区下辖2镇6乡。1951年属查田区,分设小梅,琉梅,三溪三个乡。1958年11月设梅岭区下辖8个乡。1985年撤销小梅乡设立小梅镇,1992年青溪乡并入。
山是小梅的主要地貌,洞宫山、仙霞岭两支山脉之间的丽水、政和断裂带从中间穿过。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有着丰富的森林、水力、矿藏资源。有宜人的气候和旖旎的风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梅溪从东南向西北,在黄南纳青溪水折向东北。境内有千米以上山峰两座,其中琉华山海拔1542米与山下大窑高差约1000米,是丽水--政和断裂带两侧落差最大的地方。群山高势于河谷两侧,表现为河谷小盆地、低山、中山的明显层性。
小梅境内河流分属瓯江水系,有夏溪、大洋溪、大梅溪、青溪等流向中部,汇入梅溪,流向温州入海。
镇政府驻梅三村。邮编:323702。代码:331181102。区号:0578
辖小梅1个居民区,梅一、梅二、梅三、梅四、垟岙头、高际头、大梅、上梅、大梅口、骆庄、大窑、金村、半边月、毛断、西坑、黄南、毛山头、孙坑、泥岭头、郑边、高坑、立东、叶乡23个行政村。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大窑村有一家青瓷生产户。青瓷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在小梅镇的大窑金村等处初具规模,北宋时期有所发展,到南元进入鼎盛时期,在现在的大窑、金村,小梅一带规模空前,技艺登峰造极,弟窑中的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大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在经历了明清时期匪乱与中国闭关锁国的双重打击下逐渐衰落,最后只剩下孙坑的范氏维持着青瓷业的血脉坚持到民国初最终没落。20世纪90年代初大窑曾有一碗厂后倒闭,现在只有大窑一户人家在坚持烧制青瓷。
小梅镇历来是香菇的重要产地,在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发明之前,小梅人民就远涉他乡到江西、福建、广东等十多个省市的深山密林里用祖辈流传下来的砍花法种植香菇。20世纪80年代末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发明后,使人民在家就能栽培香菇的,并 极大的扩大了原材料的来源,促进了香菇种栽培业的极大发展,并在90年代形成了家家户户种香菇的鼎盛时期,使香菇栽培业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产业。
所谓砍花法,即在树木休眠期,将适宜生产香菇的阔叶树伐倒,用特制的斧头在树干两侧砍上疏密、深浅均有严格要求的疤痕,使空气中的香菇孢子自然落入其间,萌发菌丝,长出香菇来。砍花法技术十分深奥,皮层厚薄、材质软硬、树种不同、树龄长短、林地干湿、气流强弱、伐木倒向等等的差异,在砍花深浅、疏密、方法上均有不同。以深浅而论,所谓“枫树半粒米,橄榄洋钱边”,可谓差之毫厘而全凭经验亦即手法所致。深了,树液流失太大,孢子难以定植;浅了,孢子不能进入形成层;砍花不慎,可造成一菇不出。后在实践中又发明惊蕈术,只要用斧头敲击木头香菇产量就能提高不少。菇民掌握其中奥秘,传媳而不传女!菇民们有特定隐语,俗称“山寮白”,一进菇山必用隐语!所以,中国之香菇栽培队伍长期局限于三县之内,值到改革开放香菇栽培才由段木栽培向袋料香菇全面转变,继而向全国推广!
所谓袋料香菇栽培技术,既将适合栽培香菇的树种不论大小利用机器粉碎成颗粒状,在通过加入适量的麦麸、白糖、水等充分搅拌均匀后,在利用机器装入特制的塑料袋用绳子捆绑好袋口,在装入特制的蒸炉内蒸上蒸熟后(通常需要一天一夜,视蒸炉大小而定)取出,经过数天的冷却,再在特制的杀菌箱(早期使用,现在基本使用杀菌室,杀菌箱一次最多只能两人一起接种100袋菇棒,而杀菌室一次则可以十多人同时接种数千袋)内进行接种。接种后就是等着菌丝的生长了,这期间需要注意通风和保持适当的温度。到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还需要放气,所谓放气就是在菌丝生长过的地方扎一些孔洞利于菌丝呼吸,而不能扎到菌丝没有生长货刚生长到的地方,否则病菌就会侵入。等到菌丝长满整袋菇棒并成熟到香菇生长期的时候就可以搬到菇盆里揭菇棒外面的塑料袋等着香菇的生长了。
黄果是当地一著名的小吃,在每年的冬季快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到山上将阔叶树烧成灰带回,然后泡在用水制成“灰碱”。在蒸熟糯米与之混合通过捶打制成黄果。黄果可以煮着吃、炒着吃甚是好吃,若是在加一些香菇就更美味了。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小梅都有吃乌饭的民间习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区还会再加上瘦肉、香菇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相传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1127 年前后)。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时该村有瓷窑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弟窑制品最佳。生一所制之器,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釉层丰 富饱满,釉色浓淡不一。淡白者称米色,稍浓者称豆绿。釉有断纹,号白极碎,即鱼子纹。其器紫口铁足,产品为朝廷所垄断,精品专供御用 。因其为兄,所制之器名“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生二作品则继承龙泉青瓷传统风络,因有发展,着色葱翠,创造了梅子青、粉青、 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滋润如玉、扣之如磬,极耐磨弄。其精品皆是呈宫廷。因其为弟,所制之器名“弟窑”。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 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南宋著名学者(1150—1223)。字正则,祖籍龙泉,其父母因龙泉发大水飘没数百里,徙于瑞安,其生于瑞安,晚年定居永嘉。淳熙五年(1178),举进士第二。《四朝闻见录》载:本为第一,因策论有“圣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说,遂为第二。因荐召为大学士,迁博士。宁宗时,授宝漠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捍江防,反对与金议和。后因遭中丞雷孝友诬陷被夺职。从此迁居永嘉水心村,以经国济世之才自负,杜门著述,多有匡救时弊之言,称水心先生,为永嘉学派创始人。宋史《艺文志》有叶 适《习学记言》45卷;《周易述解》1卷;《名臣事纂》9卷;《叶适文集》20卷。《四库全书》有叶适《习学记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 。主张通商惠工,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萌芽,就出自叶适。
杨载(1271—1323)字仲宏。县南琉田村(今大窑)人。后徙蒲城,晚年定居杭州。少孤,博涉群书。年四十犹未入仕途。经户部贾国英屡荐,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与编纂《武宗实录》。赵孟頫在翰林见其文章,极加推重,由是,名动京师。元祐二年(1315),仁宗以科目取士。载应诏,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后任宁国路总管府推官。精于诗学,与虞集、杨奚斯、范椁等齐名。叶子奇《静斋文集》称:“琉田杨仲宏,诗学之宗”。著有《杨仲宏集》行世。终年53岁。
李为蛟(1881—1939)字云腾。小梅镇毛山头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慨叹家乡教育不兴,毅然引为己任,被推选为剑川学堂堂长,延聘留日同学为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宣传新潮流。辛亥革命后,经龙泉各界人士推举,任龙泉县民事长。民国元年(1912)五月,调任云和县知事,后改任瓯海道尹公署科长。民国16年瓯海道裁撤,为蛟无意仕途,转于工商实业。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群情激愤。省立第十一中学(处州中学)龙泉籍学生回乡作抗日宣传,召开抵制日货大会。为蛟应邀登台演说,盛赞青年学生爱国热情,并将“抵制”二字拆开分析:“抵”字从手,不用口而用手;“制”字从刀,不用口而用刀。意对武装侵略者,应用武力对付之。全场为之鼓掌。民国23年,龙泉县长何浩然曾赋诗劝为蛟出山,为蛟合诗婉谢:“鼠雀犹能至,闾阎未算贫。可怜非海水,何以救车薪。热眼难清白,寒身任屈伸。书生笑结习,徒自策天人。”
兄,李为凤、李为麟亦致力于龙泉教育事业,先后分别任校长、劝学所所长、县教育局长等职。
谢汉定(1864—1961)字和清,小梅镇人。幼习武,而立之年,考取武秀才,挟术遍游江南。有四川遭劫而获汉定救者,酬赠伤科秘方一册,属其钻研,日后必能济世。汉定如获至宝,用心揣摩,以此治伤,俱获奇效。临诊擅长正骨疗伤,尤精手法。认为“手法者,伤科之首务,若手法不使骨正,良药也无功耳。”医术名镇浙西南及闽北毗邻各县。1961年病逝,终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