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鲷科

动物界
刺尾鲷科
辐鳍鱼纲
亚目 刺尾鲷亚目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刺尾鲷科

Acanthuridae

分类:鲈形目刺尾鲷亚目刺尾鲷科

种类:全世界共有2亚科6属72种,台湾现有2亚科6属40种

生态:底栖,卵生,草食或浮游生物食性

刺尾鲷科科名的由来,是因为本科鱼类尾柄上具有一个或数个硬棘,由于锋利如外科手术刀,不小心碰到时皮肤很容易被划破流血,因此在国外称它为“外科医生鱼”。刺尾鲷又名“粗皮鲷”,这是因为它的鳞片小且紧紧附着在皮肤上,摸起来像砂纸般粗糙的缘故。海钓客则习惯称它为“倒吊”,这名号可能和它们在礁区休息时喜欢头下尾上的行为有关。刺尾鲷科的鱼类体型高而侧扁,有些种类体色十分鲜艳。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三大洋的珊瑚礁区,以印度-太平洋的种类最多。线纹刺尾鲷为本科中体色鲜艳的代表之一,常成群出现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平台上刮食藻类。一,常成群出现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平台上刮食藻类。

吃素的鱼

大部分的刺尾鲷都是素食主义者,它们的口很小,门齿缘呈锯齿、波浪状,有的牙齿甚至长得像一把细细长长的刚毛刷,很适合刮食附着在珊瑚礁上的藻类,常成群结队在珊礁区觅食。除了用肌胃来磨碎藻类外,有些种类在肠的末端会膨大为“盲囊”(酦酵腔),内有共生菌负责消化藻类。有少数几种刺尾鲷以水层中的浮游动物为主食,而栉齿刺尾鱼属则是碎屑食性。

繁殖与生活史

刺尾鲷不会变性,雄鱼和雌鱼的外型也没有差异,所以不容易分辨。繁殖季节,成 熟个体会在黄昏时成群集结,但是如果碰到阴天,也可能在白天进行产卵,显然影响的因素是当时的光线,而非温度。

产卵时通常是其中一群鱼会变得异常活跃,接着便一起往上冲,精子和卵子随之排出。快速上冲的过程会使它们的鳔略为膨大,有助于卵和精子的排出,另外,也可以藉助上层较强的水流把受精卵带离礁区,当然也避开底层众多的猎食者。

刺尾鲷的形态、体色会随成长而变化。刚孵化的仔鱼在海上漂流时呈透明或银白色,体型高,背鳍和臀鳍上各有一根长棘,适合漂浮,而且可以保护自己。在海上漂流36~70天,才沈降下来到珊瑚礁定居,此时则变态为与成鱼形态相近的稚鱼,有些种类的刺尾鲷体色还会黄化,迄今原因不明。由于刺尾鲷的漂浮期比其他珊瑚礁鱼类长,所以有机会到达比较远的地方,地理分布也比其他鱼类广。

刺尾鲷的体型介于10~20公分,成熟约需2~3年的时间,寿命则可达20~30年,远胜其他草食性鱼类,如臭肚鱼、鹦哥鱼、雀鲷等。

幼鱼的乔装术

有些刺尾鲷的幼鱼会模仿盖刺鱼的体色。据研究,当附近有它的模仿对象时,刺尾鲷的幼鱼会一直维持模仿色,并且与盖刺鱼一起行动一起觅食,直到尾柄的棘够强硬时才变成与成鱼一样的体色。但如果周遭没有盖刺鱼,或是邻近有同类的成鱼时,它就会选择很快的变色。因为盖刺鱼本身并没有毒,刺尾鲷这种行为除了与盖刺鱼同游的作用外,是否还牵涉到其他好处,目前仍不清楚。

花纹大赏

全世界的刺尾鲷约七十种,而台湾就有四十种,占一半以上的种类,其中有许多体色鲜艳、花纹特殊的鱼种。例如:脸颊上有一条橘色纵带的一字刺尾鲷,看起来很像印地安人;身体略呈菱形,一身鲜黄的是黄高鳍刺尾鲷(俗称三角倒吊);披着宝蓝色外衣,背部有黑色纵带的拟刺尾鲷(俗称蓝倒吊);另外,还有张开背鳍及臀鳍时很像帆船的高鳍刺尾鲷(俗称大帆),和色彩搭配均匀像一幅水彩画的日本刺尾鲷。

体色艳黄,体型特殊的黄高鳍刺尾鲷。

一字刺尾鲷的眼后有橘色长条斑纹,很容易辨识。

仿佛张着条纹风帆的高鳍刺尾鲷

体色如画的日本刺尾鲷因被捕作观赏鱼,数量已愈来愈少。

俗称蓝倒吊的拟刺尾鲷一身宝蓝,大方贵气。

身体有五条黑横带的绿刺尾鲷,都出现在岸边涌浪区。

双般栉齿刺尾鲷的尾柄上下有黑斑,尾柄上有锐棘。

盾板一族

刺尾鲷家族大部分成员的尾柄都具有收放自如的硬棘,遭受威胁时可用来攻击敌人。但俗称“黑猪哥”的锯尾鲷亚科和“天狗鲷”的鼻鱼亚科,尾柄两侧的硬棘则已变形为3~6和1~2个骨质盾扳。有些天狗鲷成长到某一种程度时,头上甚至会长出独特的角,远远看去就像一只独角兽,所以也有人叫它“独角兽鱼”(unicorn fish)。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