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尾纲统称为“跳虫”,是一类小型的内口式六足动物,无翅,有触角。腹部般6节,在腹部腹面第1节和第4节可以见到腹管和弹器。跳虫喜欢生活在潮湿并富含腐殖质的环境中,大多数种类以真菌和腐殖质为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全世界已记述跳虫8000余种,中国记述300余种。宁夏罗山共记述跳虫2种,隶属于2属1科。
弹尾纲部分科(4)弹尾虫微型到小型,体柔软,经常有退化的复眼或单眼。触角4~6节。口器内藏式,主要由细长的上颚和下颚组成,被头的侧折所包围,缺下颚须和下唇须。足4节。腹部6节,在第1、3及4节分别有吸盘状腹管或黏管( collophore)、握弹器和弹器( furcula)(分叉的弹跳器)。生殖孔存在于第5节,肛门在第6节。尾须阙如。幼虫发育为表变态,即发育过程中体节数不变。一些有争议的研究认为,弹尾目可能有与其他六足总纲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如果弹尾目确实属于六足总纲,那么它们就或者与原尾目形成姊妹群,组成缺须类,或者单独形成 Diplura+ Insecta的姊妹群。
昆虫纲下弹尾目(跳虫)和原尾目的尾部都没有尾须(cerci),Boerner于1910年就把这两类归并为一个类群——缺尾纲(Ellipura),这一分类阶元长期被许多昆虫学家沿用。Kukalovárd-Peck又在1987年讨论化石双尾虫附肢的总体结构(ground plan)时,认为跳虫和原尾虫的腹部侧板更原始,附肢无转节,将二者归纳另一个群类——近昆虫纲(Parainsecta)。
我国昆虫分类学专家在昆虫分类学权威期刊《昆虫学报》在2004年 47卷 6期 上,建议取消缺尾纲(=近昆虫纲)这一分类阶元。
而弹尾纲设置为纲,与昆虫纲平行,归属于六足总纲。
从形态特征、内部结构、比较精子学、变态类型和胚后发育等的特点以及线粒体DNA和核糖体DNA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弹尾纲与原尾纲之间存在诸多重要差异,不具备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