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新河

漳卫新河

目录导航

名称演变

漳卫新河漳卫新河位于无棣县北部边界线上,明、清时期称“鬲津河”,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1734年(清雍正十二 年)曾疏浚治理过,建国后,称“四女寺减河” ,1971年改称津卫新河。

干流概况

漳卫新河上起四女寺枢纽,下至无棣县大沽河口入海。河道全长257公里(其中孟家庄至大沽河海口12公里,河道无堤防),左堤长206.87公里,右堤长243.83公里。它是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右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宁津、乐陵、庆云及滨州市无棣等县(市),左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和河北省沧州市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等县。

漳卫新河前身为四女寺减河,是经历代开挖扩建而成,所以一直保持着人工河道特性。

漳卫新河漳卫新河(3)1971~1976年漳卫新河扩大治理后,从四女寺枢纽工程开始,往下有两个分支,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至吴桥县大王铺,长43.5公里,称为岔河,主槽底宽60米,主槽纵坡1∶10900,堤距35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至大王铺的老四女寺减河,长53公里,称为老减河,主槽底宽20~35米,主槽纵坡1∶8600,堤距300~5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1500立方米每秒。两支于大王铺汇合,汇合后的河道长160.5公里,主槽底宽70~80米,主槽纵坡1∶8000~1∶9000,堤距400~10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

堤防断面:顶宽8米,个别段16米,临河坡1:4,背河坡1:3,堤顶超出设计洪水位2米,堤身高度4~7米,超过5米者加有戗台。

岔河上建有七里庄和吴桥蓄水闸,老减河上建有袁桥蓄水闸,合流后的漳卫新河上建有王营盘、前罗寨、庆云蓄水闸和辛集挡潮蓄水闸。[2]

漳卫新河原名四女寺减河,系大运河的减水分洪河道。现卫运河及漳卫新河主要是承泄漳河、卫河洪水的河道。

漳卫新河,系分泄卫运河洪水的分洪河道,起自武城县四女寺枢纽进洪闸,流经德州、平原、陵县、宁津、乐陵、庆云、无棣7县市,于无棣县海丰入渤海。长244公里(含岔河长43.4公里),流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支流有六五河、宁津新河等。(四女寺减河,1974年改称漳卫新河,海口段亦称大口河)

漳卫新河 原称四女寺减河,位于河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系漳河、卫河行洪排涝的主要入海通道,流域面积3.70万平方千米以上,河道全长257千米,在无棣县马山子镇水沟堡向北流入渤海。漳卫新河入海径流量少,年均1.32亿立方米,年际丰枯悬殊,枯水期主要接纳上游德州市的工业、生活废污水,汛期承接河南省及河北省许多市县的工业、生活废污水,水质较差。

从武城县的四女寺南北进洪闸以下至海口,称漳卫新河。此河是人工开挖的微曲性河道,全长163公里。该河从四女寺始分两条河道,一条是从四女寺闸至河北省吴桥县大王铺为漳卫新河岔河,此段长22.3公里。四女寺闸至庆云县的大齐、周务入惠民地区的无棣县(自四女寺至宁津县的盖佃王称四女减河),境内长度167公里。

漳卫新河 原称鬲津河,或称老黄河故道。据清《宁津县志》记载:“西汉鬲候其故城在德平县东南十里与宁津接壤为邻,鬲津河位于鬲城和临津(现宁津)而得名”。后改四女寺碱河。1971年扩大治理后,定名漳卫新河。位经乐陵北部边沿与河北省南皮、盐山界河。出境入庆云县,在无棣县的海丰流入渤海。乐陵县河段长34.7公里,流域面积200.5平方公里。

漳卫新河(又名四女寺减河)。位于县境西部,是县境主要行洪河道。上接平原县界,由王坤村西入境,经抬头寺、白桥、避雪店、李牌等村至方庄西北入宁津县。县内流经长度30.12公里,流域面积143.37平方公里。其支流有四条:减马横河、避雪店沟、杨庄沟、赵芙蓉沟。

漳卫新河 原名四女寺减河,始为分洪运河水开的支河,1412年(明永乐十年)在德州西开河13里,东北行沟通老黄河故道,经吴桥、宁津、乐陵、庆云至无棣埕口以东大沽口入海。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运河停航后,四女寺减河无水可分,遂处于淤积状态。1971年扩大治理后定名为漳卫新河,位于宁津县西境,系山东省宁津县与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县的界河。自张鳌乡鲍庄起,沿县境经张鳌、大曹、保店、道口、相衙镇、刘营伍、双碓、张大庄、田家至长官入乐陵县境东流。在宁津境内全长56.1公里,泄洪能力达3500立方米/秒,最大强行泄洪为5000立方米/秒,在宁津县流域面积为262平方公里。

漳卫新河,原名鬲津河,古传为禹疏九河之一。清《一统志》载,鬲津河即古黄河之故道。今河源头起于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村北卫河的东岸,经德州、陵县、吴桥、宁津、乐陵流入本县。从卞家入境以后到后张以东转向东北,经严务、崔口、齐周务等村流入无棣县境,再东北行,经泊头、辛集、埕口流入渤海。全长206公里,。经本县境32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该河堤防破碎,年久失修,只在本县(指1956年前老县域)境内,就有自然沟口四十多处。由于它是地下河道,加之上下游的坡度较大,排水畅通,故尚能起到为本县一、二、四、五四个区的排涝作用,但在分洪能力上,非常薄弱。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56年起,开河沟,修堤防,堵沟口,建涵洞,进行了扩大治理,开始担负了南运河的分洪任务,遂改名为四女寺减河。1957年,中央为进一步排除水涝灾害,保证运河上游洪峰安全排泄和津浦铁路的畅通,并给综合利用水源、开辟航运事业打下基础,决定继续加深加宽河床,巩固堤防,修建水闸,控制河水,经1957、1958、1959、1961、1962等年的连续兴修,并在城西胡的西南,修了一座拦水闸,泄洪能力由原来的400秒立方,扩大到850秒立方(争取数是1,230秒立方)。全县在连续几年内,曾因失掉自然流势,排水产生顶托现象,致使沿河一带农田被淹。但这些问题由于涵闸工程的逐步扩建、配套,也就随之解决。1964年,为了便于堤防管理,防止水利纠纷,中央决定:以河为界调整行政区划。从此以后,庆云与河北省盐山、海兴两县便以这条河流为分界河。1973年,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确保南运河和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安全,中央又拨巨款,再次进行扩大修建,两岸间距开宽到500米,河槽加宽到60米,挖深到七米。泄洪能量按1964年雨型设计,排水能量提高到3,500秒立方,强迫最大泄洪量5,000秒立方,加大、增建了涵洞和桥梁,并把拦水闸移建于小窑村北。这时,改名为漳卫新河。

水文特征

漳卫新河漳卫新河(3)该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为550~600毫米,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小的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一般为30~80毫米,径流深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卫运河一带年径流深还不到25毫米,是山东省地表水最贫乏的地区。年径流集中在汛期7~10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5~90%,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倍比为75~151。

该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流入海口受海潮顶托排水不畅,遇较大暴雨易形成大面积内涝。据建国以来35年资料统计,大涝灾有8次,其中以1961年和1962年涝灾最为严重。60年代末经过大规模治理,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

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5~14.0℃。月平均水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7.0~28.2℃;月平均水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5~1.7℃。一般每年12月16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冻,2月16~21日解冻开河。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60天左右,最大冰厚0.20~0.30米左右。 该区地表水矿化度较高,一般为400~500毫克/升。徒骇河二十里铺闸以下,马颊河大道王闸以下河段,矿化度大于500毫克/升。在徒骇河和马颊河中、下游,已遭受较重污染。

区内河流侵蚀能力较弱,因此侵蚀模数较小。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3~1.2公斤/立方米,为山东省含沙量最小的地区之一。1970年后,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灌溉尾水排入河内,河流含沙量显著增加,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增加到1.7~2.8公斤/立方米。随着河流含沙量的增加,引黄渠道及各河干、支流造成不同程度的淤积。

1996年8月2日至4日,漳河、卫河流域普降大雨、特大暴雨。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121毫米,最大降雨量305毫米(匡门口站) ;卫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44毫米,最大降雨量544毫米(土圈站)。无棣县8月5日至11日连降两次大暴雨,平均降雨量264毫米。8月9日漳卫新河洪峰到达无棣县, 8月15日洪水达高峰, 辛集闸洪峰水位7.25米,实测流量1390立方米/秒,形成自1963年以来漳卫新河最大洪水。

河道变迁

漳卫新河的前身是四女寺减河 。四女寺村,原属山东省恩县,现属山东省武城县,又名四女树,位于德州以南约10km。

早在明永乐5年(公元1407年),尚书宋礼就曾建议:“整个卫河两岸地势低洼,若不纵观全河,分析上下游形势,只是一味地筑堤防洪,恐怕劳而无功,还要溃决。应当在德州城西北开一小渠,将运河洪水泄入老黄河,然后入诲。”这是在南运河上开挖减河,分减运河洪水较早的论述。

四女寺减河的下段大致利用了当时的旧黄河(即鬲津河),而减河上口则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的减河口在德州西北。明永乐10年(公元1412年),宋礼受命治卫,夏天,吴桥、东光、兴济、交河至天津一线雨水很大,卫河(即南运河)多处决口,灾情严重。秋后开始挑挖四女寺减河。自减河上口到旧黄河仅6km,其中2.5km旧有沟渠,2.5km系古路,1km系平地,因此开挖也不困难。开挖后的四女寺减河全长228.5km,东北流经吴桥、宁津、乐陵、庆云、无棣、自大沽河口入海。

明弘治3年(公元1490年白昂凿小河十二道,四女寺减河的上口可能在这时移到了四女寺镇,并置闸控泄洪水,但这座闸很快废弃了。明嘉靖15年(公元1537年),再建减水闸。清初,四女寺减河“淤塞己平”,“闸座废坏不修”,因此山东、直隶一带运河经常泛滥。康熙年间,张伯行曾建议修复四女寺减水闸及引河,但引河早已淤平,河道已为百姓佃种,修复工程浩大,实施困难。至康熙44年(公元1705年),四女寺水闸重建,不久又淤废。雍正4年(公元1726年)至8年(公元1730年),断断续续对四女寺减河疏浚,并在雍正8年,将原减水闸改建为滚水坝,“宽八丈,坝脊高河底一丈一尺。”乾隆27年(公元1763年),因泄水不畅,将坝展宽13.3m,落底0.52m。乾隆28年(公元1764年),再次展宽40m,共计10孔,各孔间有矶,心(消力墩)。

四女寺减河在明、清两代曾多次维修,但主要精力都集中河头的滚水坝工程,有效的维修也只限于上游5km余长的引河,其下游200km余河道不设堤防,河水漫流,起不到减河作用。一旦分洪,下游一片汪洋。光绪年间,全部淤废。减河“入口处虽有砌石之溢流堰残迹,但淤塞几乎不能应用,河身亦变成旱田而无减河之价值。”1924年曾泄洪水,6月间最大流量仅6m3/s。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四女寺减河治理。1955年重新疏浚,采取临时防洪措施,分泄流量达55m3/s;1956年再次治理,挖河、筑堤206km,分洪流量达400m3/s;1957~1958年又一次治理,兴建了四女寺枢纽,沿河修建30座木桥,挖河、筑坡,完成土方41210000m3,分洪流量达850m3/s,校核达1230m3/s,为抗御1963年洪水做出了贡献。

更大规模的治理是1971~1976年的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从四女寺至吴桥县大王铺新辟一条岔河,基本沿原金钩盘河的故道,全长44.4km,分洪流量2000m3/s,将原四女寺减河扩挖、筑堤,把木桥全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兴建了6座拦河蓄水闸,使全河行洪能力达3500m3/s,并将四女寺减河更名为漳卫新河。[3]

四女寺减河 四女寺减河为卫运河减水河道,明永乐九年(1411年)挑挖。上口自四女寺经九龙庙(原屯氏河废弃故道)入老黄河故道。自上口至老黄河故道称南支河,长6公里,开挖时2.5公里为旧有沟渠,2.5公里系古路,1公里为平地。入老黄河后,东北行至果子李,又东北行至李小吴村出境。出境后循东北向经吴桥、宁津、乐陵、庆云,由无棣入海。全长228.5公里,德州市区境内31.1公里。 清初,四女寺减河“淤塞已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嘉庆十年(1805年),虽经多次疏浚,至清末该河仍淤塞为废河。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南运河的防洪能力,1955年、1957年、1971年曾先后3次进行疏浚和扩大治理,并更名为漳卫新河。1957年,治理后的河道,经历了1963年特大洪水,分减卫运河洪水流量达1180立方米/秒。1972年,疏浚拓宽后,减洪流量为1500立方米/秒,排涝流量为400立方米/秒。

漳卫新河 原为禹疏九河之一的鬲津河,又称四女寺减河,1971年全面治理后定名为漳卫新河。源出太行山脉,自德州地区庆云县入县境,流经小泊头、梁郑王、埕口、 东风港四乡镇,至大口河入渤海。境内流长38公里,堤距500米,河深6—8米。最高水位6.93米(1969年1月1日)。河口潮沟段称“大口河”,入海口宽达1300米,深处100米,口门有少量拦门沙,有导航灯标。

主要支流

河名 │起迄 │省内河长 │省内流域面积

(公里) │(平方公里)

六五河 │自夏津卫运河右岸土龙头闸至武城牛角峪入漳卫新河 │72.1 │1065

│宁津新河 │自宁津县漳卫新河道口闸,至陵县孟家闸前入马颊河 │39.7 │674  │

宁津新河,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的道口引水闸,向东流经道口、虎皮张、宁津镇、时集、后王、柴胡店、孟集等七个乡镇,从孟集乡小岳庄村北东行入乐陵县境入马颊河,宁津境内长31.6公里,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出境过水量104立方米/秒。是宁津县东西贯穿全境的抗旱排涝主要河道。

宁南河,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的黄镇引水闸。向东流经保店、张宅、宁津镇、柴胡店、尤集等五个乡镇,与青积务干沟相接,北流入宁津新河后再入马颊河,全长33.58公里,流域面积136.5平方公里,过水流量为24.1立方米/秒。为宁津南部的排灌两用河。

宁北河,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梳头李庄闸,向东流经道口、刘营伍、大柳、后魏、长官五个乡镇,由长官镇北的 庄分两个出口入漳卫新河。一是由果子赵引排闸入河,一是由小高庄东北簸箕武闸入河,全长34.2公里,流域面积91.9平方公里,入口过流量31立方米/秒。是宁津北部主要的排水和引水河道。 另有引黄干渠,自城南朱家河向北至宁津新河,全长10公里,过流量为18立方米/秒。张西干沟,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张鳌引水闸,向东经张鳌、西塘、大曹、保店、小店等与引黄干渠相连,全长30公里。过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

六五河

漳卫新河岔河 岔河为四女寺减河的重要泄洪人工渠道。为加强漳卫河流域防洪能力,保证冀、鲁广大地区和津浦铁路安全,解除洪水对天津市威胁,水电部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决定开挖漳卫新河工程,要求四女寺泄洪闸下减洪流量达到3500立方米/秒,在超标准洪水的情况下,强迫行洪5000立方米/秒。为此,一要扩大治理四女寺减河,使四女寺至大王铺段减洪流量由原1180立方米/秒达到1500立方米/秒;二要在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与节制闸之间增建北进洪闸,其下另辟岔河,承泻洪水能力2000立方米/秒,排涝780立方米/秒。岔河河线循老减河左侧钩盘河开挖,于河北省吴桥县大王铺汇入原减河,全长43.4公里。岔河开挖工程于1971年10月动工,1972年春,完成主河道开挖任务。德州市区一段河道,自四女寺北进洪闸至田陇庄出境共22公里。

1956年,恩县建设科为解决旧城区东部和陈公堤上85平方公里的沥水出路,从李塘坊沿着陈公堤到四女寺减河,开挖了一条排水沟,长18公里,宽10米。因在1956年施工而得名“五六沟”。1961年至1964年大涝,沥水自临清向北漫坡滚流,水灾搬家,上扒下堵,纠纷四起。1965年德州地区水利局组织夏津、武城两县施工,将该沟上提到夏津县城,再折向卫运河右岸土龙头,全长35.9公里,流域面积1065平方公里。武城境内长24.3公里,面积445平方公里,沿途接纳了旧城河与六六河。1967年兴建恩县洼滞洪工程时扩大了治理标准,排涝流量为149.2秒立米,旧城河口以下底宽39米,六六河口以下底宽43米。因是1965年扩建更名为六五河。

六五河为排灌两用河道。当四女寺减河分洪,影响六五河排水时,从堤上旧城河向马颊河调水40秒立米,压缩滞涝面积27平方公里。干旱季节用它向旧城河、六六河、利民河送水,并且供给沿岸扬水站提取,缓解武城镇、四女寺镇、李家户、梁庄、大屯、马庄、滕庄、董王庄、蔡村、郝王庄10个乡镇灌溉水源不足的严重局面。

旧城河

旧城河是1957年冬,为发展引卫灌溉开辟的一条河道。从卫运河吕洼村北引出,到杨庄以南走莲花池沟,入沙河折向北去至龙湾。1961年夏津、武城分县后,从杨庄改道奔石官屯,过沙河到辛王庄入六五河,长29.5公里,流域面积217.1平方公里。过水断面按引水40秒立米的标准开挖,底宽10米。

该河入六五河下行8公里,在李邦彦节制闸上分出一股,穿越陈公堤,经苏庄、马言庄,到平原县小王庄入马颊河,全长15.5公里,武城境内长5.2公里,底宽10米。1967年施工,习惯称谓堤上旧城河。六五河排涝不畅时可向马颊河相机调水,旱季用其引黄河水,除灌溉两岸十万亩作物外,还供给六五河流域的农田用水。

六六河

六六河是1966年开辟的恩县洼滞洪区南界河。起于王小屯,向东行经果里、刘庄,到李邦彦闸下入六五河,长18.6公里。控制旧城河以北153.4平方公里,排涝流量为39.1秒立米,左侧滩地附有地上渠和林带,总宽50米。沿途建成国营沙东排扬水站等10余处提水设施,灌溉75000亩。

四、六五河

六五河开挖于1965年。上自卫运河土龙头大闸起,由西南向东北沿陈公堤而下。流经郑保屯、双庙、宋楼、城关、李楼、郭寨、后屯、新盛店、苏留庄、左王庄10个乡镇,在苏留庄镇范窑村北出境入武城县。县境内长48.6公里,流域面积620平方公里。六五河上游底宽10米,下游宽32米,形成上窄下宽流梯型河道。

六五河纵贯南北,是夏津县的骨干排涝河道。它于后屯前和六马河交汇,如洪水过大可由六马河分洪入马颊河,以防下游洪水顶托,造成横溢。六五河沟通卫运河与马颊河,遇旱可引卫运河水东流,又能引马颊河水西灌。根据排灌蓄的要求,在范楼、王庄、北铺店、范窑兴建了4座节制闸。汛后关闸蓄水,成为竹节水库,以备冬春灌溉,成为排、灌、蓄三用河道。六五河纵坡较大,流水畅快,河底低于其他排灌沟渠,可排碱、洗碱,是根除夏津旱、涝、碱三害的基础河道。

六五河起源于一条自然排水沟,1956年开挖,当时称五六大沟,后经数次扩大治理,于1965年与青年渠全线打通。为纪念此河全面胜利竣工,由原中共德州地委书记李振命名为“六五河”。

五、青年河

青年河原系青年分干渠的一条支渠,1965年六五河形成后,遂定名为青年河。青年河开挖于1958年,位于县境北部偏西,上起于六五河左岸范楼村北,向北流经双庙、李楼、田庄,新盛店、左王庄5个乡镇,13个村庄,纵贯拐尔庄大洼,在尤王庄入六五河,全长26.6公里,流域面积116.3平方公里。从首至尾均为两岸弃土。河底上游宽4米,下游宽13米,为排、灌、蓄三用河道。河道上建李楼、马辛庄、北马庄、陈屯4座节制闸,控制水位,分节蓄水;并在新盛店、小辛庄等处建有7座桥涵。青年河可将卫运河、马颊河两河之水引入,以灌溉两岸农田。

六、七一河

七一河原名七一渠,开挖于1960年夏,1971年扩大治理时,改名为七一河。七一河属六五河南支,系排灌两用河道。上起于卫运河白庄闸,东经白庄、九营两村转向东南,经过赵沟沿陈公堤而下,从许堤向北,在范楼东与六五河交汇,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115.3平方公里。在祁庄、任堤建有两座节制闸,以控制水位和分节蓄水;并建有白庄、刘芦、赵沟、李文庄等10座桥涵。

七、六马河

六马河始挖于1973年,历经7次施工,于1975年竣工。东起马颊河西岸牟庄闸,向西穿过雷集、后屯两个乡,在前后屯之间与六五河相连。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东西走向,河道顺直、河段属砂质土、河底在一个高度上,均为平底,底宽10米,不分上下游,流水方向不受西顺东逆的束缚。六五河为排灌两用河道,是本县东水西调的主要河道。有的河段河坡坍塌,水土流失较重。

漳马河,位于本县的西部,北通漳卫新河,南通马颊河,故称漳马河,长凡10公里。因为这条河道地势较高,往东行水纵坡较大,所以通过马西干渠、甄家洼干渠和范官引水沟,它的流域面积,可以控制本县西北部的七个公社。

沟泮河,在庆云县境的西北部,是一条古旧河道,过去名称不一,后改称为沟泮河。从宁津、乐陵县流入本县境,经傅兴宇、坊子、姚家、邓集、史家阁、汾水杨、屠户崔、雹泉庙等村入后张涵洞,注入漳卫新河。该河已无堤,宽约一百五十米,深约二、三米,在境内长约十公里。1958年前,它是乐陵县东部和本县西北部的排水道之一。自从1958年开挖了四南干渠后,乐陵县客水改从傅兴宇村注入四南干渠。庆云境内的这条老河道,遂即只起排泄本县之沥水的作用。

猪龙河,也是本县西北部的古河道。上游分两支,都从乐陵流入本县境。由于乐陵县利用南支古道(从王猛村起)开了一条排水沟,所以南支也叫王猛沟。南北两支流到本县杨钦赐汇合,东行经过后于、赵蜡台、王古全等村,流入西窑涵洞,汇于漳卫新河。该河无堤,宽约二百米,深度二至三米,在本县境长约四公里,平时无水,只在雨季能起排沥作用。

跃进沟,是连通漳卫、马颊两河的一条排灌沟,西端起于大道王的马西干渠,东北端到小刘庄通入漳卫新河。渠道规格:底宽4米,深度4米,边坡1:2.5,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

开挖治理

1411-1412年(明永乐九年至十年)基本沿鬲津河故道开挖而成。1490年(明弘治三年)于四女寺设闸并疏浚后,始称四女寺减河。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四女寺减河闸,1730年(清雍正八年),将四女寺闸改建为滚水坝。其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均曾进行过疏浚并扩建四女寺滚水坝。1901年漕运停止后,未再治理。

建国后,于1955-1976年间,进行过4次较大治理。1971年改名为漳卫新河。

1955年春,自四女寺减河铁路桥下疏浚河道11.2公里,德州专区出工3.85万人,完成土方152万立方米。同时整修减河进洪口门,加固黄河涯铁路桥基,建桥梁7座。1955-1956年冬疏浚复堤,由河北、山东两省分别施工,山东省出工3.7万人,疏浚河道结合筑堤31公里,同时改建四女寺临时分洪口门,并建部分桥涵。完成土方979万立方米,投资799万元。

1957-1958年四女寺减河扩大治理。1957年9月由水利部与冀、鲁两省水利部门联合成立卫运河、四女寺减河办事处,并编报《四女寺减河扩大工程初步设计》,按承泄卫运河洪水850立方米每秒扩挖河道,在四女寺村北兴建枢纽工程。上游137公里以挖河为主,局部培堤,下游以培堤为主,局部开卡整治河槽,四女寺以下2公里弯曲河段取直。土方工程由河北、山东两省分两期施工,共出工28.8万人,完成土方4121万立方米,工日1689万个。同时建成四女寺枢纽,沿河建木结构公路桥7座,接长加固生产桥22座。

1971-1976年扩大治理。根据水电部海河设计院编制的《漳卫河防洪规划(修订本)》,漳卫新河扩大治理标准:行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强迫行洪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排涝按“三年一遇”标准,漳卫新河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加支流排入量,最大排涝流量为1250立方米每秒(庆云县孟官庄)。整个工程以挖河为主,适当调整堤距。因原四女寺减河上段受地形限制,自四女寺至大王铺,除原减河加挖子槽外,另在老减河左侧自增建的进洪闸循原金钩盘河开挖岔河44公里。分泄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涝水780立方米每秒,至大王铺以下仍归减河。

尾闾埕口至海丰段长10.66公里,由马颊河疏浚工程局机械化施工,先期于1969年3月至1971年6月完成。其他河段挖河由山东、河北两省分期施工,建筑物由两省各负责本省一侧。山东的任务由聊城、德州、惠民、泰安、昌潍5地(市)出工,分别于1971年冬、1972年冬和1973年春完成。两省总计完成挖方1.06亿立方米,填方5473万立方米,工日7832万个,投资1.683亿元。其中山东完成挖方6112万立方米,填方2547万立方米,工日4643万个,投资1.059亿元。同期山东完成涵闸132座、桥梁54座、扬水站及涵管各123座。1971年至1976年扩大治理后,行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为1250立方米每秒。河底比降1/8000~1/10900,河底宽35~80米,排涝水深5~8米,两岸堤防长297公里,堤距300~1000米。沿河建有袁桥、七里庄、吴桥、王营盘、罗寨、庆云、辛集大中型水闸7座,可蓄水0.9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77万亩。1976年6月,水电部组织工程验收,并确定对山东遗留工程包括兴建前罗寨拦河闸等13项继续投资,至1985年先后完成。

“东水西调” 。 自1978年以后,卫运河水量大减,渐至常年断流,而马颊河有引黄十三干渠补源,水量比较充足。从80年代初开始,兴建由马颊河向县境西部送水的工程,称为“东水西调”。 “东水西调”工程分两处:一是从陶桥扬水站提水经城东干渠送至六五河。关闭王庄节制闸,将水沿六五河西送,解决夏津镇、宋楼乡、栾庄乡灌溉用水;二是从牟庄扬水站提水,经六马河送入六五河,关闭北铺店闸,逆流送水至李刘庄横河口,分两段西调,一般由六五河送至王庄二级站提水,与城东干渠之水合流;一股由横河向西送至青年河,由郑庄二级站提水,解决西李官屯乡、田庄乡、新盛店镇、李楼乡灌溉用水。此工程提高了六五河、青年河、六马河和城东干渠的工程效益,初步改变了贫水区和堤下非宜井区的灌溉条件。

涵闸工程

四女寺枢纽,位于武城县四女寺村东北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衔接处。兴建于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由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水利部第六机械工程总队施工,完成节制闸、南进洪闸、船闸和电站土建工程。1972年-1973年7月,进行扩建、改建,新建北进洪闸,兄弟灌区放水洞;改建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由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设计,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建工处施工。1957-1958年枢纽初建时,完成钢筋混凝土3.9万立方米,砌石3.7万立方米,投资901万元。扩建改建工程完成土方195万立方米,砌石3.9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混凝土2.7万立方米,投资1045万元。 现枢纽工程由南、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兄弟灌区引水涵洞几部分组成。电站部分,1972年扩建时已拆除。 南进洪闸位于卫运河与漳卫新河尾首相接处,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共12孔,每孔净宽10米,弧形钢板闸门,高5.5米,机架桥装有人力、电动两用卷扬式启闭机。闸顶下游端公路桥面宽7米。设计过闸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

漳卫新河上修建了袁桥、罗寨、辛集3座大型拦河闸及七里庄、吴桥、王营盘、庆云4座中型拦河闸(后3座系河北省修建)。

漳卫新河在扩大治理中修建的拦河蓄水闸,按上下游顺序,分述如下:

1.七里庄蓄水闸

位于漳卫新河岔河段、河道桩号16+400m处,上距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16.4km,山东省德州市七里庄附近。

该闸14孔,每孔净宽3.9m,墩厚0.8m,闸门高3.5m,为平板翻转平卧钢丝网混凝土闸门。

该闸由德州地区水利局水利队设计,德州地区水利局安装队施工,1972年秋开工,1973年10月竣工。建成后,通过运行,又于1979年改建,同年完工。最大蓄水量3250000m3。由德州市德城区水利局管理。

因德州市城区严重缺乏生活用水,每年靠多次引黄来供给,而七里庄闸则主要是拦蓄引黄水,也在汛末栏蓄一部分卫运河下泄的河道迳流。

2.袁桥蓄水闸

袁桥蓄水闸位于漳卫新河老减河段,河道中心桩号25+526m处,上距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25.5km。东邻德州市德城区袁桥村。

全闸五孔,每孔净宽10m,墩厚1.2m,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门高6.1m,在闸的上游建一公路桥,桥面净宽7m。

该闸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陵县水利局施工,1972年10月动工,1973年8月竣工。工程竣工后,先由陵县水利局代管,直至1976年9月正式交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后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袁桥闸管理所。

该闸最大蓄水量12×106m3。为德州市德城区引黄河水的控制性工程,也承泄上游洪水。

3.吴桥蓄水闸

吴桥蓄水闸位于吴桥县城关镇以南0.75km漳卫新河岔河段,上距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37km。

该闸共8孔,每孔净宽8.0m;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门高5.1m及4.1m。设固定油压启闭机,为漳卫新河各蓄水闸中唯一油压启闭的闸门。闸上游侧建超洪公路桥一座。

该闸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工程队施工,1971年8月初开工,1972年11月竣工。竣工后由吴桥县水利局代管。1976年9月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后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设吴桥闸管所管理。

该闸最大蓄水量约1×107m3。

4.王营盘蓄水闸

王营盘蓄水闸位于河北省东光县王营盘村附近,漳卫新河河道中心桩号62+270m处。

该闸共12孔,其中有10个中孔2个边孔,每孔净宽8m,中墩厚1.0m,边孔缝墩厚1.6m;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闸门高中孔6.5m,边孔4.9m。闸室上游侧建漫水生产桥一座。

该闸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河北省海河工程局三队施工。1973年3月动工,当年9月1日全部竣工。建成后由东光县水利局代管。1976年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以后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有王营盘闸管所。

该闸最大蓄水量为18×106m3。

5.罗寨蓄水闸

罗寨蓄水闸位于河北省南皮县前罗寨村南,山东省乐陵市大孙乡吴官庄村北,河道中心桩号为95+550m处。

该闸共9孔,每孔净宽10m,墩厚1.2m;闸门高6m,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闸上游侧建漫水桥一座。

该闸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德州地区水利局安装队施工,1979年6月开工,1980年11月底竣工。1980年12月26~28日,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验收,随后交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有罗塞闸管所。

该闸最大蓄水量为166×105m3。

6.庆云蓄水闸

庆云蓄水闸位于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西南,山东省庆云县西窑村北,河道中心桩号132十l00m处。

该闸共13孔,每孔净宽8.0m,墩厚1.2m,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中孔门高7.0m,边孔为4m。闸上游侧建有超洪公路桥一座。

该闸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设计大队设计,河北省盐山县漳卫新河桥闸指挥部和河北省水利施工三队负责施工。1971年开工,1973年完工,1973年由沧州地区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验收,交盐山县水利局代管。1976年10月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接管。1980年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有庆云闸管理所。

该闸最大蓄水量为22×106m3。

7.辛集挡潮蓄水闸

辛集挡潮蓄水闸是漳卫新河最下游一座拦河闸。距挡潮堤约25km,档潮堤外则为渤海海滩。该闸右岸为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左岸为河北省海兴县辛集镇,闸址所在河道中心桩号为165+120m处。无棣、海兴两县地处滨海,淡水缺乏,兴建此闸,主要作用是挡海潮,拦蓄河道径流,解决沿河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该闸共12孔,每孔净宽10m,墩厚1.2m,闸门高6.5m,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闸上游建有超洪公路桥一座。

该闸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勘测设计院设计,山东省惠民地区水利局安装队施工。1971年10月开工,1973年竣工。随后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管理,1976年交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后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无橡管理段直接管理。

该闸最大蓄水量为12×106m3。

在200km的泄洪河道上,建了七个“平原水库”,蓄水量除七里庄拦河闸外,均在1×107m3以上,这在其他河道上也是少见的。这些拦河闸自1984~1995年12年间,共向沿河两岸提供用水约9×108m3,为两岸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

灌区工程

牟庄灌区。1980年6月建牟庄扬水站, 1984年扩建为10个机组,为目前本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扬水灌区,控制灌溉面积41.6万亩。可使12个乡镇受益,总投资115万元,按照灌区范围分4个轮灌区:北铺店闸下为第一轮灌区,包括新盛店、苏留庄、左王庄3乡镇六五河以西的村庄,配套二级、三级扬水站7处,装机11台,1019马力;北铺店闸上横河青年河流域为第二轮灌区,包括田庄、西李官屯、李楼3乡,建二级扬水站3处,装机5台910马力,电机3台190千瓦;王庄闸上、六五河上游为第三轮灌区,包括夏津镇、栾庄、宋楼、双庙四乡镇,建二级、三级扬水站9处,装机26台1139马力;六马河沿岸为第四轮灌区,包括后屯、雷集两乡,建二级扬水站8处,装机12台1026马力,该站灌溉效益显著。

范楼电灌区 1974年6月在六五河建成国营电灌站,装机100千瓦电机2台。灌区范围南到七一河北岸,北至椅子张庄,西至吴庄,包括双庙、李楼两乡9个村庄。设计灌溉1.5万亩。由于水源不足,渠系不配套,发挥效益较差。1980年3月交双庙公社管理。

王庄二级扬水灌区 该站位于夏津镇王庄村北六五河上。1982年9月建,投资28万元,装6160柴油机2台,80千瓦电机2台,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将六五河水逆流上送,供栾庄、宋楼、夏津三乡镇用水,效益发挥较好。

蒋寨灌区 北站1972年3月初建于城西北角六五河,1978年迁至蒋寨村北城栾干沟,1985年扩建,装6160柴油机1台,100千瓦电动机2台,80千瓦电动机2台,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既可用陶桥、牟庄灌区送来的运河水,又可用土龙头引来的运河水,自扩建后,由栾庄乡管理,控制栾庄乡全部耕地。

报效屯灌区 1983年10月,苏留庄公社在报效屯六五河东岸投资11万元建成社营站。装6160柴油机1台,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该站对苏留庄镇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效益。

北铺店灌区 1975年后屯公社在北铺店西南六五河东岸建社营站。原为引卫运河一级站,亦是牟庄灌区二级站。投资15万元,装50马力柴油机1台,110千瓦电动机1台。1983年10月扩建,改装为6160柴油机1台,110千瓦电动机1台,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水源条件好,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

唐堤灌区 1981年李楼公社在唐堤东1公里六五河西岸始建社营站,投资10万元。装135马力柴油机1台,55千瓦电动机1台。1983年10月,李楼公社自筹资金4万元扩建,增90马力柴油机2台。既可用卫运河水,又可用马颊河水,灌溉面积3万亩,基本满足李楼乡农田用水。

前籽粒屯灌区 1985年8月郭寨乡在前籽粒屯西六五河东岸建乡营站。总投资1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装135马力柴油机1台,155千瓦电动机1台,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该站地理条件优越,水源比较充足,基本解决了郭寨乡用水。

港口

滨州港鲁北港区。鲁北港区位于漳卫新河的入海口--大口河,地属无棣县。该港区有1000吨级泊位2个,1994年建成投产,1个为沙、石料进口泊位,1个为焦煤、原盐出口泊位,码头岸线长60米,年设计吞吐能力100万吨。

水沟码头:位于漳卫新河东岸,车网城盐区水沟堡西,建于1980年,为原盐外运专 用码头。有1000吨级泊位1个,年吞吐能力 20万吨。

发展历史

漳卫新河漳卫新河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为当年禹治九河之一。相传秦朝方士徐福即由此河乘船入海东渡日本。至唐宋时,黄河夺鬲津古河入海,一度成为宋辽、宋金之边界。后黄河南移,夺淮入海,此河遂逐渐湮没,变为废黄河,成为一时之患。至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建议开挖减河,泄水以平患。明朝永乐年以后,人们将来自山西的漳河和来自河南的卫河汇入鬲津河,初挖减河。至弘治3年,减河上口移至四女寺,并置闸,河遂名四女寺减河。后明清两代,河几度淤通,闸几度修废,至民国时,几成旱田,其害大矣。

建国后,政府于50年代年几度治理,疏浚河道,兴建四女寺枢纽,兴害为利,四女寺减河始名副其实。64年,河北、山东即以减河为界。71—76年,再次大规模治理,重新疏浚,兴建拦河蓄水闸,并更名为“漳卫新河”,沿用至今。

漳卫新河流域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九达通衢”之德州、杂技之乡吴桥、徐福东渡之始千童镇,皆国之名镇;苏禄王墓、东光铁菩萨、碣石名山、板堂河故道、大口河入海口皆国之名胜;东方朔、李之仪、王翱、张之洞皆历史名人;德州扒鸡、保店驴肉、庆云海岛金山寺、乐陵金丝小枣名扬天下。

名字来历

为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省之界河。起自山东武城县四女寺闸口,向东北左堤经德州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县,入渤海湾,右堤在山东境内。全长206公里。为古黄河故道,唐代以来多次疏浚。1963年出现历史上罕见洪水,流量达1 290立方米/秒。1971年—1973年又行拓挖,设计流量为3 500立方米/秒。系泄洪为主、灌溉为辅的人工河。原名四女寺减河,因其上游为漳河与卫河,故称漳卫新河。

相关资料

漳卫新河自武城四女寺而下,入陵县,经德州市德城区入吴桥县,成为冀鲁分界,又顺次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东光、宁津、南皮、乐陵、盐山、庆云、海兴、无棣,至大口河流入渤海,全长257公里。

沿河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滨海地区经济发展更为迅猛。北岸有国家重点工程沧州港(黄骅港),神黄铁路横贯该区,是我国晋煤外运的新通道;南岸有滨州港经济园区,有国家大型骨干化工企业鲁北化工厂。 东部有山东建设中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日益崛起。

漳卫新河漳卫新河(2)漳卫新河原名鬲津河,是大禹治水时开挖疏通的九河之一,1955年扩挖改造,与其上游的四女寺减河统一命名为四女寺减河。原四女寺减河是一条长度只有十多华里的行洪河道,上接卫运河,下连鬲津河。1968年研究治理漳卫河时,定名为漳卫新河。1971年再次扩大治理时,改分洪为承泄卫运河洪水入海的主要河道,正式更名为漳卫新河。
漳卫新河从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村起,沿冀、鲁边界,途径山东省武城县、德州市、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无棣县,河北省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海兴县,在河北省海兴县与山东省无棣县交界处的大口河入海。
四女寺减河历史悠久,为黄河故道,历史称 津河。疏通于明永乐十年(公园1412年)。清初,减河“淤塞已平”、“闸座废坏不修”。
建国后,1955年春按55秒立米疏浚,1955年冬至1956年春按400秒立米治理,1957至1958年按850秒立米治理;1971~1972年再次扩大治理,形成现在态势,设计行洪量达3500秒立米。为利用河槽调蓄,服务于沿河农田灌溉,新建了辛集等六座拦河闸,可蓄水约1亿立米。

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新河。

污染问题

自漳卫新河上游污水第一次通过辛集闸直排入海以来,共发生了三次重大污染事故:第一次是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期间,漳卫新河上游的3亿方污水自无棣县大口河进入渤海,COD(化学需氧量)入海量达10万吨,给无棣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51亿元;第二次是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间,漳卫新河上游4.87亿方污水第二次通过大口河大规模排入渤海,COD入海量达8.5万吨,给无棣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第三次是2004年7月5日至2月期间,漳卫新河辛集闸再次提闸泄污,最大入海流量为100立方米/秒,COD最大值为230mg/L,4.47亿方污水、4.33万吨COD排入无棣县近岸海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

百川奔流归大海。但一次次滚滚而来的污水,让无棣沿海渔民吃尽了苦头,漳卫新河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无棣县沿海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

沿岸受灾严重

无棣县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说,三次排污事故,使无棣县8万余名群众遭受程度不同的危害。大量污水的排入,使沿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该河无棣县境内及近海区域鱼、虾、蟹及幼鱼苗大量死亡,海洋资源量锐减;50%以上的渔船不能正常作业,30%的渔船被迫停港,7万渔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河道沿岸的文蛤、毛蚶、玉螺等退出低滩,随流下迁,沿海贝类及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无棣县有关企业千辛万苦培植起来的40余万亩海水养殖基地濒临毁灭边缘;近300万公亩盐田无法蓄水制卤,盐业及盐化工因卤源不足而减产。这些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2005年4月份,来自上游的大量污水又囤积在了漳卫新河辛集闸前,一旦这些污水囤积到一定数量,将再次提闸放污。

记者在辛集闸现场看到,污水呈黑色,和酱油颜色差不多,污水上还泛着油花,散发着恶臭味。

无棣县环境监测站曾对辛集闸断面的污水进行监测,河水COD为265mg/L,超V类水质标准的5.6倍,河水严重污染,水生生物灭绝。有关方面专门就漳卫新河污染做了多次调查,确认污水主要来源于上游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及临清、德州两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

污染治而未愈

在地图上,卫运河一直按其自然流向,自四女寺闸由漳卫南运河经河北、天津入渤海。1994年12月,河北省引黄入卫占用卫运河河道,国家引黄入卫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引黄入卫供水调度的紧急通知》,要求山东、河北两省各负担四女寺以上卫运河来的流量(含污水)的50%,即卫运河河水从德州四女寺闸分流,50%排入南运河,50%经岔河排入漳卫新河。当时对卫运河河水进行分流是为实施“引黄入卫”工程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这样一来,山东省承担了本来应由其他省市承担的污染负荷。

1999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规定,“冬四月(11~2月)引黄期间,卫运河的上游来水全部由和平闸输往黑龙港(河北)农灌区”。但是,不论是国家确定的卫运河各50%分流的临时措施,还是冬四月全部由和平闸输往黑龙港的措施,都没有得到落实。事实上,自引黄入卫以来,90%以上的卫运河水量经四女寺闸排入了漳卫新河。

长期以来,漳卫新河排污问题也引起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2001年漳卫新河发生第一次污染事故后,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漳卫新河污染纠纷协调会,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四省环保、水利、农业部门和海委水保局、漳卫南局等有关单位参加了协调会。这次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流域治污力度,切实消减污染负荷;各省之间要团结治污,在特殊时期特别是汛期要加强上下游污染联防,避免发生污染事故”等协调意见。

但是,漳卫新河污染事故仍然不断发生,无棣县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接连遭受重创。

无棣县政府负责人认为,来自河流上游的有关部门应严格落实有关规划及国家环保总局有关承诺,立即关停上游超标排污企业,停止污染侵害。

治污措施确定

人代会议案组工作同志首先将无棣县县长刘星泰、沾化县县长杨玫庆等代表有关解决漳卫新河、徒骇河污染问题的议案交给省环保局局长张凯。漳卫新河、徒骇河源头均在省外,前者流经无棣,后者流经沾化,两条河流长期污染严重,这几年国家、沿河各省以及省内环保部门采取了诸多治污措施,但由于污染源头多,水污染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治,严重影响了无棣、沾化两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张凯通报了国家和省里有关解决两河污染的治污措施和治污进程。一是抓“两头”。国家环保总局已确定在上游聊城市称勾湾断面建设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我省将继续要求总局督促河南省组织关闭“土(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完善治污措施;省环保局计划在无棣境内小泊头桥断面建设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二是在督促上游省份污水达标排放的同时,首先解决省内污染问题。我省将继续把水环境质量作为考核环境保护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查处;省辖重点流域逐步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在德州建设市区污水改排工程,在临清建设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三是省政府在《关于尽快解决漳卫南运河山东段遭受上游严重污染问题的请示》中,已请求国务院督促上游省份对因南运河改道给下游造成的污染危害和损失予以经济补偿;省环保局将继续要求国家环保总局督促流域内各省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关于漳卫南运河水污染纠纷协调意见的函》。
刘星泰、杨玫庆等代表对张凯的答复表示满意,并当场在征询意见书上签字。[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