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美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艺术课程国家实验教材主编,《中国艺术教育》杂志主编。曾任英国杜伦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客座教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艺术与创生》等。主要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主编《生态式艺术教育示范丛书》(共16种)等图书。
书评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丛书总序
前 言
第一章 艺术社会学——美学的一个分支
一 “美学”的词源学来源
二 美学的定义
三 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 美学的分类
五 美学与艺术社会学
第二章 艺术社会学——历史与主要问题
一 历史的回顾
二 影响艺术的因素
三 艺术与自然
四 艺术与经济
五 艺术与文化心理结构
六 艺术与宗教
第三章 文艺思潮的形成——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
一 影响艺术的慢变因素
二 从原始艺术到浪漫艺术
三 从写实主义到印象主义
四 非理性的艺术——向原始的回归
五 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的异同
六 抽象与移情
七 现代人对文明的不满和恐惧
八 从原始艺术,中汲取表现力量
九 超现实主义与原始艺术
十 从原始主义到非理性主义
十一 艺术与人的存在
第四章 走向过程的美学与后现代艺术
一 审美愉悦——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二 哲学重心的转移
三 走向“过程”的现代生活——生活艺术化的尝试
四 走向“过程”的现代艺术——艺术走向生活
五 走向“过程”的美学——接受美学的兴起
六 对“过程”的沉思
七 艺术与人类解放
第五章 审美教育与时代精神
一 灌输法
二 园丁法
二 综合法
第六章 对具体艺术的分析
一 绘画
二 舞蹈
三 戏剧
四 文学
附加篇:第九届国际美学会议管窥
一 美学中心转向“艺术创造”
二 艺术创造能力——生物与文化的交叉
三 创造——同“自我”的交流
四 无意识、非意识及特殊的认识
五 “机遇说”与传统之间的对立
六 艺术与科学
七 艺术在现代世界中可以满足哪些需要
结束语
书摘
艺术社会学中的种种假说,还与偏重于研究艺术风格的艺术史相互配合
,对于历史上产生各种艺术和引起这些风格变化的社会根源作出了深刻的探
讨和研究。这些理论家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艺术风格,其产
生和发展并不总是与某一特定社会和文化中的审美活动有关。它们的出现固
然不是随意的,但一旦出现之后,也不是随便就能被人承认和接受的。正如
乌尔富林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所指出的,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于一切时代的
艺术风格,风格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处的时代精神有关。他
还具体分析了为什么原始艺术采用线描,为什么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人又
突出质感,为什么古典主义在保持各部分的自由和独立的情况下达到整个作
品的统一,而巴洛克风格却牺牲了各部分的独立,只热衷于主从关系下的统
一等等。乌尔富林对历史风格的分析及他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后来的艺术史
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关注。自此以后,艺术社会学进入了对艺术品与变化着的
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时代。人们在评价一件作品的价值时,
不再满足于作孤立的、纯形式的或纯心理的分析,而是强调它如何反映时代
精神、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共同的理想或斗争,如何受到市场和“需要”
所造成的经济背景的制约等。总之,人们认识到,要想彻底理解一件艺术品
或一种艺术风格,必须尽量联系诸种有助于理解该风格所处的文化时期的因
素。在这段时间里,西方出现了大量这方面的著作,其中最值得一读的是艾
德格尔·温德的《艺术与无政府》、E.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建筑与学院主
义》、弗雷德雷克·安塔尔的《佛罗伦萨绘画及其社会背景》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可以说,马克思本人对艺术的大部
分论述都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虽然他没有系统地研究艺术社会学面临的
所有复杂问题,但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更为深刻。马克思主义对作为意识
形态的文艺同经济基础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开辟了艺术社会学的新纪元。
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一批比较有头脑的艺术社会学家开始了对工业革命和
现代化生活给艺术生产造成的深刻影响的探讨。他们注意到,工业革命不仅
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结
构。工业生产给工人阶级带来贫困的压抑,同时又产生了一批富足、奢侈,
对自己植根的文化传统极不熟悉的资产阶级。机械化剥夺了工人的自我表现
机会,致使他们的孤独感与疏远感与日俱增。最后终于滋生出了资本主义社
会中无法治愈的严重精神病症——异化。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是一个过
分地强调技术和非人道的世界所造成的人的心理上的变态。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