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位角

反方位角

中文名 反方位角
相关术语 方位角
目录导航

正、反方位角关系

由于地面上各点的真(磁)子午线方向都是指向地球的南北极,各点的子午线都不平行,这给计算工作带来不便。而在一个坐标系中,纵坐标轴方向线均是平行的。[1]在一个高斯投影带中,中央子午线为纵坐标轴,在其各处的纵坐标轴方向都与中央子午线平行,因而,在普通测量工作中,以纵坐标轴方向作为标准方向,就可使地面上各点的标准方向都互相平行了。应用坐标方位角来表示直线的方向,在计算上就方便了。如图所示,设直线P,至Pz的坐标方位角为正坐标方位角,则P2至P1的方位角为反坐标方位角,显然,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180°,即,当大于180°时,取负号;当小于180°时,取正号。

原理

方位角是指卫星接收天线,在水平面做0°-360°旋转。方位角调整时抛物面在水平面做左右运动。通常我们通过计算软件或在资料中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以正北方向(约地磁南极)为标准,将卫星天线的指向偏东或偏西调整一个角度,该角度即是所谓的方位角。

至于到底是偏东还是偏西,取决于接收地与欲接收卫星之间的经度关系,以我们所在的北半球为例,若接收地经度大于预接收卫星经度,则方位角应向南偏西转过某个角度;

反之,则应向东转过某个角度。正北方向用指南针来测定,但是由于地理北极和地磁南极并非完全重合,所以选好方位角之后还得做一些修正才有可能接收到最强的卫星信号。在地平坐标系中,通过南点、北点的地平经圈称子午圈。子午圈被天顶、天底等分为两个180°的半圆。以北点为中点的半个圆弧,称为子圈,以南点为中点的半个圆弧,称为午圈。在地平坐标系中,子午圈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本初子午线在地理坐标系中的作用,是地平经度(方位)度量的起始面。[2]

方位即地平经度,是一种两面角,即午圈所在的平面与通过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平面的夹角,以午圈所在的平面为起始面,按顺时针方向度量。方位的度量亦可在地平圈上进行,以北点为起算点,由北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计量。方位的大小变化范围为0°~360°,北点为0°,东点为90°,南点为180°,西点为270°。

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度。

在磁带录音机中指录放磁头和磁带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理想时应为90°;在LP电唱盘中则指针臂同唱片表面之间的角度。

地震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国内外的地质领域中关于地震属性的研究,都是针对常规的叠后数据来处理的。虽然叠后的地震属性提取已经发展很成熟了,但是利用叠后数据来计算地震属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叠后地震属性主要是通过空间中相邻道之间的反射振幅差异来获得,无法根据不同方位角地震波的反射振幅差异获得更加精细的各向异性地震属性。在裂缝和断层的区域,不同方位角地震波的反射振幅是有差异的,而空间各点与周围点的反射振幅差异可以是裂缝引起的,也可能是岩性横向变化带来的。也就是说利用空间各点与周围点的反射振幅差异进行裂缝预测有更强的多解性,但是利用不同方位角地震波的反射振幅差异有利于消除这种多解性。

在现在的地质勘探领域,观测系统一般都是采用的束线状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横纵比(横向排列宽度和纵向排列长度之比)一般都低于0.5,在地质界称这种观测方式为窄方位角勘探。窄方位勘探的优势在于炮检对较少,探测成本较低,并且在勘探大储存量的油气藏的时候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在储存量较小的裂缝型油气藏的时候,窄方位角勘探的预测准度就会大大的降低,无法准确的定位油气藏的位置,这也变相的增加了开采的成本。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宽方位角勘探应运而生。宽方位角勘探指的是横纵比大于0.5的观测系统。在宽方位角勘探发展的初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要满足横纵比大于0.5,炮检对的数量较窄方位勘探会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大幅度的增加了勘探的经济成本。但是,在采集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宽方位角勘探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随着万道地震仪和数字检波器的应用让宽方位角勘探成本大大降低了,裂缝性油气藏的客观需求也让宽方位角勘探推广开来。[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