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
随寄主传播蔓延,成虫产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虫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内生活,这种习性使该虫很容易随寄主而传播蔓延。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传播。
为害特点
主要危害 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 豆科植物。以幼虫蛀食豆类种子,对储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严重。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6mm,体呈宽卵圆形。表皮黑色,有光泽,仅触角基部2节、口器、前足、中足胫节端距及后足胫节端距为红褐色。触角节细长。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1.5倍。小盾片三角形。鞘翅稍成方行,翅的端部圆。卵扁平,长约0.5mm。老熟幼虫呈菜豆形,乳白色。
巴西豆象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成虫羽化后即达 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内停留2~3天才顶开羽化盖爬出活动。雌虫直接将卵产于豆粒表面,卵牢固地粘在种皮上。产卵量一般为20~50粒,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30℃。幼虫发育最快的温度是32.5℃,发育的 最低温度在20℃左右。限制其繁殖和越冬的主要因子是低温和低湿度。
控制方法
严格从疫区进口豆类,需要进口时必须严格检疫,杜绝其侵入新的区域。发现虫害要及时彻底清除,可采取
溴甲烷熏蒸,用辛硫酸、 虫螨磷拌种以及高温处理等措施加以控制。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