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角蛙

南美角蛙

中文名 南美角蛙
地理分布 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大峡谷
食性 以其他蛙类,蜥蜴,或昆虫为食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南美角蛙南美角蛙(3)中文名 :南美角蛙

拉丁学名: Ceratophrys cranwelli

地理分布 :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大峡谷地带。

繁殖方式 :卵生。

习性 :在干季时会藏入地底中休眠,雨季一到便开始繁殖。可在水草间产下内含12-35颗卵的卵块,全部共可产约2000-4000颗卵。

体形特征 :体长75-125mm。头骨所对应的大后头孔较高。

食性: 以其他蛙类,蜥蜴,或昆虫为食。

具体介绍

南美角蛙南美角蛙(3)南美角蛙属于两栖动物中最大一科: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这个科包括多种似蛙又似蟾蜍的动物,分布于南美洲。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蛙。养过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张大嘴占了身体的将近一半。这种构造可以说就是为了大量进食而演化的。角蛙的亚种至少有六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钟角蛙(C.ornata),其次是南美角蛙。而最昂贵的就属亚马逊角蛙(C.conuta),又称为霸王角蛙。身价数千人民币。角蛙各亚种的原生栖地各自分离几乎完全不相重叠,所以也就各自能够保持较独立的体色。但是因为人为的杂交和改良,又另外发展出许多变异的体色,使得要分辨亚种也是越来越困难。[1]

现在市面上的南美洲角蛙很多是杂交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南美洲角蛙纯粹泛称而已。对于喜欢饲养两栖类的新手而言,角蛙是个不错选择,但对于害怕经常进行换水、清理等工作的饲主而言,就最好别想了。另外想欣赏宠物动来动去的乐趣,这物种也不算是个好选择。但喜欢以欣赏艺术品般心态的话,则当别论,因角蛙每天大部分时间只会花在打坐和冥想上。

外形特征

南美角蛙南美角蛙(3)南美洲有一种模样非常古怪的角蛙,身体呈矮胖,仿似一只粽子,嘴巴很大,全身皮肤布满细上的疣粒,身体底色以黄色、黄褐色、鲜绿色居多,上面则散布有不规则之黑褐色、啡红色、淡棕色的斑纹。它的头和嘴很大,脸部正面还有Y字形斑纹。体长约15厘米,是相当大型的蛙种。因为眼睛上方有一对肉质的角状突起,看起来和蟾蜍十分相像,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角蛙可能是蟾蜍的祖先。[2]

饲养环境

南美角蛙可以饲养在任何有水的空间,一般角蛙会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极少移动,所以空间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过它身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每只角蛙应该独立饲养,饲养缸里面可铺设无菌土,上面放湿透的水苔,或一块1-2cm厚湿透海绵供其休息,但切勿选用有尖锐硬角的石块,以免角蛙因追捕食饵时刮伤。

温湿度

饲养角蛙的湿度要高,85%或以上是少不了;另外它们的适温在26-29度左右,晚上最好可以降低温度约3-5度。在冬季则可利用电毡加温,而夏天则不需要任何保温设备,只要把饲养缸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角落。南美角蛙南美角蛙(3)

喂食

角蛙是守株待兔之猎食者,可供应的食物包括所有会动的昆虫、蚯蚓、金鱼、乳鼠及蛙类等,基本上它们什么都会吃。喂食时用钳子夹着,并摆动饵料诱食,或轻轻摩擦角蛙口边,刺激食欲。以一只不足3cm的角蛙而言,约2-3天饲喂一只蟋蟀或小金鱼。若饲喂过量,它们会出现反吐这种情况,甚至死亡。最好的投喂时间,就是清早和傍晚时间,当然下午也会进食,只是比较迟钝。角蛙较大时,可投喂乳鼠,但每次饲喂的间隔时间,则要拉长,差不多7-10天一次。若经常喂饲,会长大得很快,但只会长脂肪,而不长肌肉和骨骼。在原栖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类的幼体,所以不适合与其它蛙类或大小差异太大的同类混养。

日常照料

要把角蛙养得好,谨记不要被太阳光或其它强力紫外线直接照射到,若要照明的话,可以使用水族箱用的荧光灯管,或一般白光管。饲养缸中的水及水苔最好每天更换,尤其是看到有排泄物时,更要尽快清理,因为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会伤害角蛙(及其它两栖类)的健康。南美角蛙在吃饱后,会把身体藏在底材中,只露出头部。每天向饲养缸中喷洒清水,以维持缸中湿气,令角蛙皮肤避免干燥。饲主最好尽量避免,以手直接触摸角蛙(及其它两栖类),更换底材时以网或铲把角蛙从后捞起,移至水盘清洁,接触过角蛙及其它两栖类后,必须要彻底洗净双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