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勤交代

参勤交代

目录导航

规定

武家诸法度对参勤交代的规定

1635年,德川家光修改武家诸法度,正式规定参勤交代:

诸大名参觐定例,不得二十骑以上集体行进。

制度完成

1600年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成为无可争议的王者。1607年岛津忠恒为首的众大名讨好幕府的忠心,自发组织起来前往江户参勤。家康参考秀吉的做法,在江户城为大名提供屋敷,同时要求大名妻子在江户居住。由此参勤制度从当初的自发行动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1635年,德川家光修改武家诸法度,至此参勤成为定制。

1642年进一步规定谱代大名参勤交代为义务。原则上除了幕府上的役职者(如京都所司代、大坂城代,这两官职负责看管天皇和关西地区)以外,其余大名每年都要进行参勤交代。平均下来,全国大名有一半待在江户城,一半待在领地。其中,一些重要的藩国大名,如水户德川家等部分亲藩大名(御三家)及部分谱代大名,以及部分离江户不远的领土不大的大名,要求长期留守在江户,这些被称为“定府”。此外对于高收入的旗本,也要进行类似的仪式。而对领土偏远、交通不便的大名,则特事特办。如对马国宗氏,允许三年一参。如果因为大名遇着某些事物无法参与参勤交代的话,他们会以“用舍”表示未能出席。理由包括火灾、饥荒、请病假、或者派他人代替藩主出席。

制度终结

除了在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位时,以财困为理由暂缓执行外,在其余时间,参勤交代仍坚持执行。

1862年(文久2年)闰八月,幕府进行文久改革,将参勤的时间改为3年一次(1次为100日)。1864年(元治元年)禁门之变后,幕府打算改回原有制度,但是愿意执行的大名不多。第二次长州征讨后,幕府威望丧尽,许多大名遂不买幕府的帐,参勤交代事实上名存实亡。1868年戊辰战争后,幕府“树倒猢狲散”,参勤交代也随之终止。嘉永年间园部藩参勤交代行列图嘉永年间园部藩参勤交代行列图

历史意义

根据武家诸法度,大名妻子被要求在江户长期居住,事实上成为人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名的反心(但也不尽然。如关原之战时,东军大名的老婆很多都住在石田三成控制之下的大坂城,但他们照样跟着德川家康走)

另一方面,前往江户并非公款旅游,大名要自费出行。而且参勤交代是一种军役,大名一般会带很多随从前往江户,在前进时必需进行大规模的“大名行列”,这对于大名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很大的打压了大名的财政实力。如纪州德川家第11代藩主德川齐顺在1841年(天保12年)的参勤,就动员1639名武士、2337名工人及103匹马,如此“旅游”成本不可谓不大。更重要的是人都有一种攀比心理,在参勤上各大名都做足派头(如御三家每次参勤都大讲排场,动辄千人,好像是在“炫富”一样)以免丢面子。因此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藩,在进行参勤的路上,会雇佣一些“临时工”来充门面,同时还可以节省成本,真是两全其美~~

参勤对大名而言可谓财政灾难,但对于幕府而言可带来经济收益。因为参勤交代使大量人员来往江户“旅游”——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武士(当时江户城总人口中武士占了一半多),这很大的刺激了江户地区的商业水平,可以说拉动了幕府的内需,对于幕府提高GDP有很大的帮助。

参勤不仅“剥削”了大名的钱,也“剥削”了他们的时间。日本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大名在江户的时间是硬性规定的,而前往江户的路途又要耗费很多时间。总的来说,大名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领地,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呆在江户,就是在前往江户的路上,或者是返回领地的途中。特别是那些外样大名,领地偏远,来回一趟,一年就没剩多少时间了。当然,对于那些离江户比较近的大名,幕府也相应延长了他们在江户的时间(就是前面说的“定府”)——总之幕府尽可能的减少大名在领地的时间。大名长期不在领地,藩政大权只能交给家臣团处理。这使得到了幕末,一些大名被家臣们架空。当然一般家臣的人数较多,领地又小,单个家臣没什么能力单独掌权。

总的来说,参勤交代既限制了大名的财力,又浪费了大名的时间,还得到了大名的人质(大名的妻子),三管齐下,极大地压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这成为了德川幕府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稳定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