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剂检测

润滑剂检测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东标能源检测中心主要从事化工品、油品等石油化工产品的检测技术服务,主要根据国内外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试分析,如:GB、ASTM、TP、ISO、UOP、JIS、EN等,本中心依据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帮助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1]

简介

润滑剂用以降低摩擦副的摩擦阻力、减缓其磨损的润滑介质。润滑剂对摩擦副还能起冷却、清洗和防止污染等作用。为了改善润滑性能,在某些润滑剂中可加入合适的添加剂。选用润滑剂时,一般须考虑摩擦副的运动情况、材料、表面粗糙度、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润滑剂的性能等多方面因素。在机械设备中,润滑剂大多通过润滑系统输配给各需要润滑的部位。

润滑剂的分类

润滑剂按化学结构可划分为脂肪酸酰胺类、烃类、脂肪酸类、酯类、醇类、金属皂类、复合润滑剂类。按用途类型可划分为内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醇、脂肪酸酯等)、外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酸、脂肪酰胺、石蜡等)和复合型润滑剂(如金属皂类硬脂酸钙、脂肪酸皂、脂肪酰胺等)。

1、脂肪酸酰胺类润滑剂

①硬脂酸酰胺:白色或淡黄褐色粉末,相对密度0.96,分子量283,熔点98~103℃,如溶于水,溶于热乙醇、氯仿、乙醚。具有优良的外部润滑效果和脱膜性,透明性、分散性、光泽性和电绝缘性亦佳,无毒,是PVC、PS、UF等树脂加工润滑剂,还可作为聚烯烃的爽滑剂和抗粘连剂。一般用量0.1%~2.0%。

②N,N,_亚乙基双硬脂酰胺(EBS):白色或乳白色粉末或粒状物。相对密度0.98,分子量593,熔点142℃,不溶于水,溶于热的氯代烃类和芳烃类溶剂。广泛用于爽滑剂、抗粘连剂、润滑剂和抗静电剂。无毒,适用于PE,PP,PS,ABS树脂及热固性塑料的内部和外部润滑剂。一般用量为0.2%~2.0%。

③油酸酰胺:白色粉末状、碎片状或珠粒状物。相对密度0.90,分子量281,熔点68~7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许多溶剂。无毒,可作为PE,PP,PA等塑料的爽滑剂、防黏剂,改善加工成型性能,还具有抗静电效果,可减少灰尘在制品表面的附着,在PVC加工成型中本品是良好的内部润滑剂。

④芥酸酰胺:形状、性能及用途与油酸酰胺相似,比油酸酰胺更佳。

⑤硬脂酸正丁酯(BS):淡黄色液体,相对密度0.855~0.862,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甘油、乙二醇和某些胺类,与乙基纤维素相容,与硝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氯化橡胶等部分相容。本品无毒,作为树脂加工时的内部润滑剂,具有防水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于涂料。虽与PVC不相容,但可作为PVC透明片挤出、注塑、压延的润滑剂、脱膜剂。一般用量0.5%~1.0%。

⑥甘油三羟硬脂酸酯:粉末状物,熔点85~87℃.本品无毒,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流动性。可作为PVC,ABS,MBS的润滑剂和爽滑剂和合成橡胶的脱膜剂。一般用量为0.25%~1.5%。

2、烃类润滑剂

①微晶石蜡:白色或微黄色鳞片状或粒状物,固体相对密度0.89~0.94,液体相对密度0.78~0.81,熔点70~90℃,溶于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极性溶剂。热稳定性、润滑性优于石蜡,但会降低凝胶化速度,故用量不宜过大。无毒,常与硬脂酸丁酯或高级脂肪酸并用,用于塑料润滑剂。一般用量0.1%~0.2%。

②液体石蜡:无色透明液体,相对密度0.89,凝固点-35~-15℃,溶于苯、乙醚、二硫化碳,微溶于醇类,在热稳定及润滑性均良好。用于PVC,PS等树脂加工时,作为内润滑剂,与树脂相容性差。添加量一般为0.3%~0.5%,过多时,反而使加工性能变坏。

③固体石蜡:白色固体,相对密度0.9,熔点57~60℃,不溶于水,溶于汽油、氯仿、二硫化碳、二甲苯、乙醚等有机溶剂,微溶于醇类。属于外润滑剂,可改善制品表面光泽,为非极性直链烃,不能润湿金属表面,也就是不能阻止PVC黏金属壁,只有与硬脂酸钙并用时,才能发挥协同效应,但其相容性、分散性和热稳定性均比较差。本品无毒,用于PVC,PE,PP,PS,ABS,PBT,PET及纤维素等塑料。

④氯化石蜡:石蜡经氯化而制得。无臭透明液体,含氯量有42%,52%,70%等多种,与PVC相容性好,还起增塑剂、阻燃剂的作用,但透明度差,用量在0.3%以下,与其他增塑剂并用效果较好。一般用量0.3%。

⑤聚乙烯蜡:又称低分子量聚乙烯,白色粉末或片状物,为乙烯的低度聚合产品。相对密度为0.9~0.93,分子量1000~5000,软化点100~115℃,具有良好的中期及后期润滑性,能起防黏剂作用,在色母粒加工中作颜料分散剂,在PVC-U中作润滑剂,在PVC,PE,PP,ABS,PET,PBT塑料成型中作润滑剂和脱模剂。一般用量0.1%~0.5%。

⑥氧化聚乙烯蜡:白色粉末或珠粒状固体,为含羧酸的低分子量聚乙烯,并含有醇、酮及酯类化合物,由于氧化使烷烃链上生成一定数量的羧基和烃基(均为极性基团,故提高了它在PVC的相容性,使其同时兼有良好的内、外润滑性能,并赋予制品良好的透明性和光泽性,与高级脂肪或脂肪酸进行部分酯化,或用氢氧化钙进行部分皂化,得到的衍生物均具优异的内、外润滑性能。主要应用于PVC,PE,PP,ABS,PBT,PET等树脂的优秀润滑剂。用量0.1%~1.0%。

3、复合润滑剂

复合润滑剂是具有良好的内、外润滑剂的功效。常用的复合润滑剂有:石蜡类、金属皂

与石蜡复合、脂肪酰胺与其他润滑剂复合物、一褐煤蜡为主体的复合润滑剂、稳定剂与润滑剂的复合体系。

4、硅氧烷润滑剂

硅氧烷系作为脱模剂、防粘连剂和润滑剂广泛应用于酚醛、环氧、聚酯等塑料的加工主

成型上。常用的品种有聚硅氧烷、合成蜡、硅油、二氧化硅和硅藻土等。

①甲基硅油:即聚二甲基硅氧烷,无色、无味,透明、黏稠液体,分子量为5000-10000,溶于乙醚、苯、甲苯,部分溶于丙酮、乙醇、丁醇,不溶于甲醇、环已醇、石蜡油、植物油。可在-50-200℃范围内使用。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能,透光性、电性能、增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均良好。用作为脱模润滑剂。

②苯甲基硅油:即聚甲基苯基硅氧烷,性能同甲基硅油。

③乙基硅油:即聚二乙基硅氧烷,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平均分子量300-10000.溶于乙醚、氯仿、甲苯。可与石油产品任意混合,使用温度-70~150℃,具有优良的润滑性和电绝缘性,表面张力较小,防水、耐化学腐蚀性能好。可以作为脱模剂和润滑剂应用于塑料、橡胶加工润

润滑剂作用

润滑剂之所以能起润滑作用,是因为它的加入,降低丫塑料熔体的摩擦,这种摩擦又分内摩擦和外摩擦两类。由此相应有内润滑剂和外润滑剂。

1、外润滑剂的作用主要是改善聚合物熔料与设备的热金属表面的摩擦状况,使塑件容易脱模,它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较差,容易从熔料中往外迁移,在成型过程中能在熔料与模具间形成一层很薄的隔离膜,使塑料不粘住模具表面。

2、内润滑剂与聚合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它在聚合物内部起着降低聚合物分子间内聚力的作用,从而改善塑料熔料的内摩擦生热和熔体的流动性。内润滑剂和聚合物长链分子间的结合是不强的,它们可能产生类似于滚动轴承的作用,因此其自身能在熔体流动方向上排列,从而互相滑动,使得内摩擦力降低,这就是内润滑的机理。

优劣标准

粘度粘度:润滑油的粘度可定性地定义为它的流动阻力,它是润滑油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油性油性:油性是指润滑油中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吸附形成一层边界油膜,以减小摩擦和磨损的性能,油性越

好,油膜与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力就越强。

极压性极压性:极压性能是润滑油中加入硫、氯、磷的有机极性化合物后,油中极性分子在金属便面生成抗磨、

耐高压的化学反应边界膜的性能。

闪点闪点:当油在标准仪器中加热所蒸发出的油气,一遇到火焰即能发出闪光时的最低温度,成为油的闪点。

凝点凝点:润滑油在规定的条件下,不能再自由流动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

氧化稳定性:这是一些胶状沉积物,不但腐蚀金属,而且加剧零件的磨损。

检测方法及标准

GB/T11145-1989车用流体润滑剂低温粘度测定法

GB/T12583-1998润滑剂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

GB/T17477-2012汽车齿轮润滑剂黏度分类

GB/T20420-2006润滑剂、工业用油和相关产品

GB23820-2009机械安全偶然与产品接触的润滑剂

GB/T3141-1994工业液体润滑剂ISO粘度分类

GB/T3142-198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

GB/T4945-2002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

GB498-19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

GB/T7304-2000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

GB7632-1987机床用润滑剂的选用

GB/T8243.12-2007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GB/T8643-2002含润滑剂金属粉末中润滑剂含量的测定

HG/T3504-2003玻璃纤维润滑剂

NB/SH/T0845-2010传动润滑剂黏度剪切安定性的测定圆锥滚子轴承试验机法

Q/CNPC88-2003钻井液用液体润滑剂技术要求

SH/T0072-1991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振子法)

SH/T0190-1992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MM-200法)

SH/T0201-1992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法莱克斯销与V形块法)

SH/T0306-199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CL-100齿轮机法)

SH/T0429-2007润滑脂和液体润滑剂与橡胶相容性测定法

SH/T0451-1992液体润滑剂贮存安定性试验法

检测项目

低温动力黏度、边界泵送温度、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倾点、水分、泡沫性、蒸发损失、过滤性、均匀性和混合性、高温沉积物、凝胶指数、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磷、外观、色度、酸值、泡沫性、氧化安定性、承受能力、清洁度、折射率、苯胺点、分子量、燃点、U型管流动性、微量水分、介电强度、中和值、硫含量、残炭、灰分、颜色、皂化值、絮凝点、R12不溶物含量、化学稳定性、泡沫性、综合磨损值、热稳定性、氧化安定性、压缩机台架试验、硫酸盐灰分、润滑性指数、初始扭矩指数、清净性指数、活塞裙部漆膜指数等。

检测仪器

一般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质谱(MS)、X衍射分析(XRD)、ICP-MS、X荧光光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等手段。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