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

本性

中文名 本性
注音 ㄅㄣˇㄒㄧㄥˋ
目录导航

有关人学

  基本概念: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实质上,人学,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人学家

  人学家是一个修养人格及其生态的人。泛指专门从事人学研究的人,即对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人员。特指对“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工程”作出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贡献的人员。每个人都应该看重人学,因为追求研究人学的人不仅是爱人的表现,而且是具有高超爱情的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及其生态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人的伟大本质上是人格的伟大,相反,人的丑陋本质上是人格的污秽。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会不断的服务和增加生态的美善,而具有丑恶人格的人会不断的破坏和增加生态的丑恶,要使人人成为人学学者,用真理及善良及美好的方式给他人和自己关爱,彼此示范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为世界文明及其幸福而天天努力,直到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

人人都将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作为使命,随处宣讲,为不爱我的人服务,为爱我的人服务,为我爱的人服务,为人类文艺复兴服务,将人的发现和上升进行彻底。那些藉人格及其生态上升的人,接受了大我的邀请及自由地予以回应的人,也受了大我爱的驱使,到世界各处去传播文明及其幸福的人学理论与方法。人学是真、善、美的宝库。由人类代代相传,从人的良心中表达出来,为所有立志上升人格及其生态的人展现出来,一方面指示信念,一方面激发情感,并在文明及其幸福中加以诗歌赞颂般的庆祝。

潜意识行为

  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总想去做、总喜欢去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做的那些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伊德是指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伊德(本我)是人们的攻击性需求(或说是对强势的追求)与性的需求,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这两项本性往往被自我(行为可能性认知)与超我(行为应该性认识)所控制所压抑,从而被迫进入潜意识。

意志行为

  意志行为是人们具有明确动机与目标的行为。弗洛伊德作受其理论以精神分析为目标的限止,对人们很多行为控制与压抑是主动为之(意志行为)的现象,在其理论阐述中没有述及。即使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对人们行为的管理与控制,但其又认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自我实现需要、受尊重需求)要以其生理需求满足为前提条件。这样,作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理论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没能或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如红军长征、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著《红楼梦》等,在艰难困苦、甚至饥寒交加状况下仍能不屈不挠的追求与行为。

  显然相对于人们的意志行为,还有比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伊德、马斯洛所描述的生理需求,更强大的心理动能存在(即使是这种心理动能时常会受潜意识影响)。在意志行为中心理动能最强大的表现是人们在各种世界观与价值观基础上,对生命生存乃至人类世界存在意义的意识,这也就是自我所自尊、尊重、尊崇的意识,亦可称之为人们意志行为的本性所在。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这些因不同社会影响而具有的个性化的自尊尊崇意识,个体才会将各种外界事物在自己心目中进行重要性的评价与配置,进而才会出现在同一条件下针对同一目标事物各人会呈现出轻重不一的关注与推崇。

也许有人会说:婴儿在生下来时其就会吃奶就会寻求食物,难道这不能证明人们的本性就是生理需求吗?但实际上婴儿在其出生时其本性虽然是生理需求,但随着成长使其知识能力的积累越来越多、生存生活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时,其自尊与尊崇的本性就会随着其所受社会影响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否则我们就不可理解很多自愿进行社会活动,特别是环境保护的人士如《狮子与我》的作者乔伊·亚当森,为什么会那样不顾艰难困苦,甚至付出自身金钱与生命的代价去进行一些动植物的保护活动。

娱乐与人性

  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自己觉得看电影、看电视、跳舞等目标都能满足这个动机,那么他对娱乐消遣目标的选择只有随意性,而没有必须性。娱乐消遣行为按照其不同的娱乐消遣性质,可分为寻求美感的欣赏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消遣行为两种。娱乐消遣心态表现为情趣、情调和爱好三个方面统一协调性,例如集邮就是人们对邮票知识内容的情趣,观赏邮票的情调以及对精美邮票的爱好相互统一一致地组成的。

  娱乐消遣行为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玩”的过程,是一种对自身乃至外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进行研习与欣赏的过程。它包括各种非职业性的主动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绘画、唱歌以及看电影、看演唱会、看表演、对大自然的漫游等等。“玩”对动物生物的学习进化具有积极推动的意义,在动物进化生长过程中动物靠玩乐来锻练、学习与显示自己,动物在玩乐中不断地试验、发现并进而发掘、发展自己的潜能,辅助实现着动物的成长进化乃至最后的分化。就如猫科动物之所以会分化为猫、狮子、老虎、豹子等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也是各种猫科动物通过自然选择与玩乐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成长与局限性,并将这种经验遗传下来的结果。所以说:娱乐消遣行为的本性在于人类的好奇心与学习。

  大多数状况下,意志行为、潜意识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互相间是具有制约牵制的作用,所以个体的意志行为又往往是一个克服潜意识和娱乐消遣意识的过程。例如个体在工作中,如果明确的工作意识是搞好工作,就不得不压抑着受领导批评后想找出气筒的盲目投射心理和急于去看球赛的娱乐消遣心理(其中娱乐消遣动机是骄傲心态的来源,潜意识是焦躁心态的来源)。

人性是什么

  让我们按以下思路来探讨:

  先来考察物(包括除人之外的低级动物)是否有性。我认为是有的:物虽无灵却有其性,物之性(物性)就在于“求我生存”。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存在物的本性如果是为了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又是如何“存在”出来的呢?为何鲜花芳草不生长在沙漠?为何苍蝇要长那样的眼睛?为何“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何狐狸要吃鸡、老虎要吃人?为何……穷究而论,全在于它们要求生存。物的这种“求我生存”的性质就这样内含在万种生物之中了,它是物类固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物类“行为”。所以,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人是从物梯次进化而来的,此种简单的事实决定了:人性必然与物性有相通之处,因此,人性应当与“求我生存”相关联。然而,那个代表着物性全部内容的“求我生存”,对人来讲却远远不够了,因为人与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前面我曾经探讨过,从本质存在意义上看,人就是一种能动之物(此“物”以肉体组织作为表现形式);人与物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能动(人与生俱来并为其所独有的那种具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性精神)。由此决定了:人类固然要追求生存以实现其肉体组织的存在,但它同样要追求精神实现以实现其能动的存在;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表现为肉体的物质存在相比,实现和占有人类的能动本能将日益重要,甚至会成为“全面占有人在”的主要方面。既然如此,单纯一个 “求我生存” (它只能满足人类肉体需要)非但不足以说明人性的全部,而且,随人类的发展及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它在人性中的份量必将日益减小。举个例子:你让猪吃饱喝足了它就睡觉,人呢?你让人吃饱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实实”地睡觉吗?

  那么,“全面占有人类本质存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能动本能和肉体组织同时得以协调地实现,甚至就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极大丰富”。

  首先,肉体组织的实现相对简明一些,只要具备足够的生存和延续条件就够了(附议:告子的“食色性也”竟然令孟子也无力反驳,我却可以不自量力地告诉他:食色的确是人性,但不是人性的全部)。

  其次,要全面实现表现为精神的能动,则相对复杂些,因为它需要两方面条件:其一,能动首先是一种待满足的精神,需要资其享用的产品。例如,你没有给音乐爱好者提供美妙的音乐,他就不会满足。其二,能动更是一种创造精神,它需要可以施展创造的环境。例如,你给创作者设置很多条条框框,他也不会满足。

  上述两个方面以及能动实现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生存及其延续,则没有能动,而能动的发挥又给生存及其延续创造更好的条件;没有良好的能动环境,就不会有丰厚的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的丰厚又可为能动的发挥创造条件。唯有将它们配套协调地创造出来,才能健康地发展人类自身。

  如果用“幸福”一词来表达人在所自然产生的这种双重需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

  人性是什么?答曰:求我幸福。

  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这样一个简单的“求我幸福”,恰恰是人类固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人类行为。所以我们说,它就是人性。甚至可以说,“求我幸福”这条人性法则不但支配着迄今的人类史,将来依然如此。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解答太过浅显。但细而究之,它实际上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让我们来看。

‘ 人性无有,取决于“他”是否为“人”。性之本善,为本性,人性与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此上作者令我心寒。’

人性存在吗

  (一)同类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种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对此,人们可能永远也难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我的理解则是:同类的确有其共同的本性,这种本性是普遍的,却不是抽象的。正是这种普遍的本性,制约着它们“选择”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来,历史、现实乃至将来的每个具体的个人、团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无一不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既然如此,怎么会存在一个制约他们行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来好像很荒谬。

  可是,如果你只关注参天大树的树叶,你就不会发现树叶长在树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个树枝,你就不会发现树枝之后的大树枝。只有顺叶寻枝、顺枝寻干,你才能最终发现:原来都源自树干。再推而广之,原来都来自树根、来自大地、来自银河系、来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来研究树叶,的确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树叶却否认它们都源自树干,同样可笑。研究哲学的人不可能用他们的哲学知识研制出高性能电脑;但研究电脑的人也不应否定哲学研究的必要。盖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观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用此种角度、目的来否定另种角度、目的,用此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来否认另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则是荒谬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类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我则以为,不同的阶级确存在不同的行为特征、价值观、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们仅从这个层次考察人性,则人性必然因其阶级性而已,由此,这种层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确不会存在。可是,如果再深究几步,从更原始的地方寻找:难道这些表现为不同阶级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吗?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为类而存在,总会具备某种共性的东西。人既然作为类而存在,那么,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这些共性中,总有某些或某个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决定着人类行为,从而构成可被称作人性的东西。由此我以为,普遍人性的确存在。

  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原始基础,活脱脱的社会意识都最终受制于社会存在,作为同类的人,难道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人性吗?

人性和人在

  人和物的本质性存在(我们分别称之为“人在”和“物在”),与人性、物性之间有着什么关联呢?

  存在之物必然会求其存在的持续,这就是物性;同理,存在之人也必然会求其存在更加美好地持续,这就是人性。所以,人性、物性不过是人在和物在的外在表现和必然要求而已。

  从另个角度看,如果没有那种“求我生存”的物性,存在之物如何得以存在呢?又如何保证它们的持续存在?同理,如果没有那种“求我幸福”的人性,人类也无法存在、无法持续存在、无法更好地存在。因此,人性、物性又是人在、物在的存在基础。

  如果非要追究人在和人性、物在和物性谁先谁后,我想是不能得出答案的,因为这样的追究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为性和在,浑然一体地统一存在于每个存在物之中:如果我们从存在角度考察自然万物(包括人类),我们看到的便是“在”;如果我们从自然万物怎能存在、如何存在的角度来考察,我们看到的便是“性”。出发点不同而已。

  如果认为“在”只是一种对存在的体认,那么,“性”就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法则。

自在人性和自为人性

  我们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性虽不能当作人性,却会给人性以影响。人类组成社会之后,个体幸福必然与他人、群体幸福并存。既然每个人都是求我幸福,不同个体的幸福存在矛盾就使必然的可能。此时,求我幸福这种不变的、普遍意义上的、颇有抽象色彩和超验味道的自在人性,将有着无限丰富的自然演变,其结果便是自为人性。

  (一)当人类面临异类时,求我幸福表现为“求我类幸福”;当一国面临另国时,求我幸福表现为“求我国幸福”;当一族面临另族时,求我幸福表现为“求我族幸福”;当一阶级面临另阶级时,求我幸福表现为“求我阶级幸福”;当一团体面临另团体时,求我幸福表现为“求我团体幸福”;当一家庭面临另家庭时,求我幸福表现为“求我家庭幸福”;……最终,当本人面临他人时,求我幸福才表现为“求己幸福”。

  从此意义上讲,抽象意义上的全人类幸福如果存在,其根本基础在于每个人类个体的自我幸福;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如果存在,其根本基础在于人类的自我之爱。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正是这种存在于每个人类个体的自我幸福和自我之爱,才会产生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人类幸福和人类之爱。

  (二)其次,人类组成社会后,由于需求与可能之间存在矛盾,每个“求我幸福”的行为之间,便必然会存在矛盾、冲突。因此,自在人性为了实现自身,便不得不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能动本能又使人类有能力来完成这种对人性的影响。它在理论上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自在人性的表现形式:

  其一,它可以使人类认识到,只有付出劳动、创造财富、求得他人幸福和社会的共同幸福,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幸福;可以使人类为了实现自我而首先放弃自我、为了“为己”而首先“为人”。

  其二,它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从而改变人类的幸福观,可以使同样的人性表现出不同的人格:既可以使“自在人性”得到良性引导,造就出“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高尚人格;也可以使“自在人性”肆意张扬到它的极端,造就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低劣败类。

  其三,它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强制力量,把人性强力约束在人类组织许可的范围之内。

  (三)自为人性的上述表现形式告诉我们:

  1.尽管求我幸福的自在人性使人类行为动机从根本上定位在个体和局部利益上,但通过人类能动的疏导,却可造就出良性的“自为人性”,从而使人类做出有利于他们整体的合理行为。

  2.尽管人类能动可以造就表现为高尚人格的自为人性,而且,从价值意义上讲,这样的自为人性自然最有利于社会运作。但是,人类却不能把它当作社会赖以运作的基础,这是因为:首先,自为人性源于自在人性,而自在人性又定位在“为我”之上;其次,能动固然可以造就出表现为高尚人格的自为人性,但同样也可能造就出相反方向的自为人性。

  3.求我幸福是自在人性的自然表现,它无所谓善恶,或曰,它既可造就“善”、亦可造就“恶”,完全在于人的能动本能如何疏导它。这种人性实现的客观逻辑,既为能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可以创造辉煌的无限机遇,也给它犯下各种错误准备了形形色色的陷阱。

  至此我们足以看到:能动,使人从“自在之物”变为“自为之物”,使人在有别于物在、使人性有别于物性;但它的作用更在于:使人性的实现方式有别于物性的实现方式。

  (四)由此,我便常常慨叹大自然的精妙:她使得世间万物按照她的安排自在地运行,总能保持一种精妙的均衡。

  我又常常慨叹大自然的吝啬:一方面,她赋予人类以足够的能力,把他们造就成一种“自为之物”,使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可另一方面,她又没有赋予人类以足够的能力,致使他们总不能处理好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自为”的东西: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他们的行为呢?

  自然的选择总是那样的合理:自然无为而已。人类的创造却总非那样合理: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带来了大自然的报复;他们创制了各色的精神财富,却也设下了形形色色的精神陷阱;他们设置了精致的社会制度,却也带来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人类的社会总是在异化,总是那样地处在沉醉状态。

  也许,圣经的原罪说,真的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五)但我同样坚信人的能动:既然人类能破坏自然,也应能修复自然;既然人类使他们的组织出现异化,也应能克服这种异化。我们应当为此目标而努力,今代、后代、一代一代、直至人类的毁灭,总应为此而努力。

  我之考察人在、我之考察人性、我之思考、我之努力,尽管十分弱力、乃至充满荒谬,根本目标却在于此。

  (六)综而论之:

  当着自在人性要用具体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时候,当着自在人性为了实现自身而使人类组成社会以后,存在意义上的“自在人性”则会必然地演化为内容丰富的、现实意义上的“自为人性”:

  首先,自在人性在其具体实现过程中,自然会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其次,自在人性在其具体实现过程中,不得不必然地演变为不同的具体形式。这种“不得不”虽然是种“无奈”,但这种“无奈”同样是人性的本然要求,因为唯有用这些不同的具体形式才能实现自在人性本身。

  可见,就象人的能动必然会转化为社会能动一样,存在意义上的自在人性也必然转化为现实意义上的自为人性。自为人性其实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自在人性的本然表现,二是能动本能对自在人性现实表现的影响。

人性的实现

  (一)人性,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能动的力量虽然强大,但绝对没人性寓言人性寓言有强大到颠覆人性的程度,因为能动正是造成那种人性的力量之一(没有了能动,人则成了物,人性也就成了物性)。

  人性,其实就是人在的自然要求:只有通过人性才能最直接、最完满地实现人在;反过来,人性如果得以足够伸张,人在必然会得以顺利占有和实现。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呢?

  物性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物自身在自然界的选择和寻找来完成的,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例如,芳草自然不会选择沙漠,老虎饿了就去找食。

  人性的实现则复杂化了,根本原因在于,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他固然可以通过到自然界去选择和寻找来求得幸福,还可以通过自身能动本能的发挥,创造出自身的幸福来;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性的实现越来越依靠后者,乃至到了今天,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前种途径的存在。既然人类更多地依靠创造来求幸福,那么,如何创造?如何组织这种创造才能更有利于求幸福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使人类更好地组织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做这种探讨的根本目的。

  我强烈地认识到,一个社会所推崇的目标(不是统治阶级标榜的、而是全社会成员身体力行的目标)对其运作效果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的实际奋斗目标与合理目标之间的吻合度,将直接决定着社会要素协调的性质和水平。那么,这个合理目标应当是什么呢?答曰:

  求我幸福。因为: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人性就是“求我幸福”;人类组织起社会绝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实现 “人性”、进而实现“人在”的手段。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把那个目标当作它的目标,就有悖于人性,就有悖于“人在”的完满占有和实现。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以“求我幸福”作为唯一的合理目标,否则,必然带来社会异化。

  (二)“求我幸福”,这个唯一的合理目标,必然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实现;而这个手段,又可能成为下一层次的目标。例如:迄今为止,人类为“求我幸福”,便要采取“发展物质和精神生产”这样的手段;而为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便要采取手段“组织好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样的手段;进而,为了组织好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便要采取“建立社会制度”这样的手段;依次类推。人类的整个奋斗活动,就这样由一个“目标手段链”构成了。小到每个个体的行为,大到一国的国家行为,都可以用这个“目标手段链”来分析。

  我们注意到,在人类奋斗的这个“目标手段链”中,却存在着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不协调。此种不协调是带来众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何使每个层次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充分协调起来,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三层次中存在的不协调:如何建构、运作我们的社会制度,才能更好地组织好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好人类的行为。我曾经作过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一旦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好比你拥有了一匹千里马。余下的问题仅在于:练习骑马本领、寻找合理的目标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人类的行为呢?这实在是一个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问题。不过,我却以为,以上对“人在”、“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思路或方式:社会运作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顺应“自在人性”的本然要求,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力量,塑造健康的“自为人性”

幸福学定义

  人性当然是指人与其他一般动物在本性方面的区别,也就说人性是人应该所具有,但一般动物所没有的本性。那么这个本性又是什么呢?

  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是指人们都不甘寂寞,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其中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的本性意识就是感情。

  感情有大感情和小感情之分。大感情是相对于小感情而言,在更大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也就是在“大我”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相反,小感情是相对于大感情而言,在更小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也就是在“小我”的范围内,“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者事物更好”;相对而言,人可以具有大感情,而一般动物却只有小感情。

  比如,人可以对家人有感情,也可以对亲戚、邻居和朋友有感情,也可以对家乡和祖国有感情,也可以对所有生物和动物有感情,而一般动物呢,比如狗只对自己哺育的孩子,以及自己的主人有感情。显然,人性在本性意识上的表现就是人类所可以和应该具有的大感情。

  那么大感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又是什么呢?是大爱的行为。什么是爱?爱就是由感情意识所表产生的,人们渴求为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意识或行为。显然,爱的意识就是爱心,就是感情。

  “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即,爱包括爱心和爱行,爱心就是感情,爱行包括爱言行和爱体行,爱言行包括爱语言行和爱文言行,爱体行就爱的身体力行。

  所以,大感情就是大爱心,大感情所产生的行为就是大爱行,而大爱心和大爱行的知行合一就是大爱,大爱俗称就是博爱。所以,人性就是博爱。大爱无疆就是最大的人性——爱所有生灵。

  ——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显然《中国幸福学研究》太幼稚了。人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邪恶丑陋事物的排斥。人性是个综合体,是非常复杂的。

小说本性

小说作者:臭桔子本性本性

小说大类:都市

  小说类别:都市情感

  小说主角:禅辉 写作进程:未完结 

  开始创作时间: 2012年01月30日

  完结时间:未知

  作品标签:都市 情感 人性

首发地址:红袖添香

简介:

人生就是在失望中找到那所谓的满足,而人的本性只是因为社会而伪装起来的善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