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口镇

黄家口镇

人口 3.96万人(2008年)
地理位置 洪湖市北
中文名称 黄家口镇
邮政区码 434000
目录导航

简介

   黄家口镇黄家口镇黄家口镇隶属于湖北省洪湖市,面积:136.6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代码:421083113。位于洪湖市北边,濒临东荆河,隔河与仙桃市杨林尾镇相望,镇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境内人口3.96万。全镇下辖30个自然行政村,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3万亩,森林覆盖率22%。

  黄家口镇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境内地势广阔平坦,有大小河流30多条,湖泊10多个,大小电力排灌站近10座,其中国家级大中型电排站——南套电排站和高潭口电排站分别座落在东西两侧。

  该地交通便利,距市区37公里,距省城武汉市150公里。境内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其中“黄——中”路为6米宽的水泥路,是该镇水产品生产的命脉路

行政区划

 地图地图  黄家口镇辖2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建设路、文卫路、黄家口、网柳、平阳、姚河、新垸、西湖、新场、新建、坝坛、天坛、岗塔、十河、万岭、宋墩、南岸、南套、五台、七号、革丹、杨墩、长河、新河、作才、湘口、大岭、上白林、下丰岸、大白林、永宁。镇政府驻黄家口。

  1975年从汊河区分出,建黄家门公社,1984年建区,1987年置乡,1989年建镇。

区位优势

   鱼米之乡鱼米之乡黄家口镇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主要农产品为大米、油菜籽、棉花等,水产品主要有“四大家鱼”及黄鳝、甲鱼、泥鳅、龙虾等名优水产品。近年来,镇委、镇政府以“农业稳镇、水产富镇、工业兴镇”战略为指导,立足本地实际,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产养殖在传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优”,重点推广网箱养鳝、鱼鳖混养等新型养殖业,其年产量已分别达到200万斤和20万斤。 在“工业兴镇”战略指引下,该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涌现了一批重点企业,如:恒盈生化有限公司、金宏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利华木制品厂、嘉禾兴精米厂等,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生化、能源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200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6000元,人平居住面积50㎡,全镇拥有手机近2000部,平均每15人就拥有一部手机,每30人拥有一辆摩托车,每户拥有一台彩电,儿童入学率100%。

招商措施

   小镇荣誉小镇荣誉黄家口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水产大镇,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该镇存在着农工产业结构不平衡状况,农业水产发展步子大,企业发展规模小,而且发展速度缓慢,严重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黄家口镇围绕“农业如何发展工业经济”这一工作主题,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强力实施“工业兴镇、水产富镇、农业稳镇”的发展战略。 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者。该镇规定:凡到黄家口镇投资办厂的单位和个人,镇政府坚持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一切手续由镇提供职责性无偿服务。在服务职能上,镇村两级切实转变工作职能,为企业发展做好后盾。该镇还成立了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现企业信息构通,网上构通,管理构通,为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搭建好平台。 为加大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力度,黄家口镇主要采取了四项得力措施: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明确责任目标,制定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对制定招商引资计划项目量化到村,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各部门分包到村、包项目,站所为督导责任人。三是成立督导小组。党委书记、镇长为督导组组长,成员由科级干部担任。四是严格奖惩措施,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和重奖,对年终各行政村招商引资、新上项目的工作情况由镇党委、政府统一组织考评,对没有完成责任目标的行政村,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年终各种评先资格。

  

地理详情

  黄家口镇位于洪湖市北边,洪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与东荆河之间,西南隔长江与湖南省临湘县相邻。面积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897186人。东、南、北三面为长江,东荆河环绕,西面的洪湖与荆北水系相连,地势平坦低洼,全境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且南北高,中间低,地面一般海拔高度在23~28米之间。河、湖、渠交织成稠密水网,水面约占总面积30%。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洪胡市,地跨东径113度07分---114度05分,北纬29度39分—30度过2分,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东倚浩浩长江,南接八百里洞庭,西滨百里洪湖,北靠武汉重镇,是我国著名粮仓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山区的经济结合部;是我国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区段。全市面积2528平方公里,总人口90万。

  洪湖历史悠久。自西周武王分封始,便设州置政;民国十五年(1926年)设置新堤市,是当时湖北省八大市镇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略时期,洪湖是中国共产党湘鄂西中央分局所在地;建国初期,为沔阳专署所在地;1951年沔阳专署撤销,成立洪湖县,1987年撤县建市。

  洪湖地理环境优越。海拨大多在23—28米之间,地势广阔平坦;境内河渠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洪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无霜期长,是发展以水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

  洪湖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境内有大小湖泊102个,拥有水面45000公顷,广阔的水域为洪湖全方位开发水产养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湖中水生高等底栖动植物量居全国首位,其它底栖支植物量居全国第二位,涌现了黑鹳、白鹳、中华秋沙鸭等水禽种。这里盛产各种鱼、虾、蟹、龟、鳖、螺和莲藕等。2000年全市成鱼总量15.4万吨,河蟹3500吨,黄鳝6000吨,红莲6000吨,鲜藕8万吨。淡水产品年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全国县市第二。据美国卫星探测,洪湖是目前世界上无污染的淡水湖泊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洪湖市是湖北省首批获得出口自营权的县市,现已建设成全国闻名的商品鱼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以及商品粮、商品棉,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

  洪湖旅游资源一枝独秀。既有烟波浩渺、绿荷红莲的旖风光,又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既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黄蓬山,又有成吉思汗的后裔阿里不可隐居的陆庄;既有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又有全国十大纪念馆之一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还有国家级珍稀动物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和省有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洪湖以其秀丽的湖光水争和灿烂的人文景观为世人瞩目。

  洪湖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洪湖交通便利,水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溯江而上,绕洞庭,穿三峡,直抵巴蜀,顺江东下,经武汉,过南京,畅达沪杭,陆路可直通107、30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及京广、京九铁路。市内公路四通八达,连接所有乡镇和村庄,仅长江西省个港口和码头,装卸总量就达300万吨。洪湖电讯通畅,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7.8万门,长途中继电路260路,农话中继电路过280路。洪湖电力充足,有大小变电站14座,是湖北省拥有110KV变电站最多的县市,年供电量达率达98%以上。洪湖水利条件优越,建有大、小电排站台票168座,排灌方便,特别是98型特大洪水以来,洪湖投资投资5.3亿元,全面整险加固长江干堤,使巍巍大堤固若金汤。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改革开放以来,洪湖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近几年,全市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特色水产经济格局,涌现出了蓝田、柏枝、洪林、德炎、湘口、晨光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和信息农业,洪湖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敞开洪湖大门,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开发百万亩水域和农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开发洪湖旅游资源。洪湖市本着真诚合作,全面开发洪湖旅游资源。

  洪湖市以其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洪湖作为地名,最早始见于明朝《嘉靖·沔阳志》所载:“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夏洪湖大水,湖河不分,容纳无所,泛滥沿岸,诸垸尽没,湖垸不分”。

  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洪湖的螺山、乌林和黄蓬山等地就有人类生息和居住,形成了邑居和群落。在螺山、乌林和黄蓬山的新石器遗址中,已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百余件。

  今洪湖市境域,夏商时代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之域;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封为州国,都城在今黄蓬山;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州国和江汉间其它小国都被楚国吞并;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后,古州国地属南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更南郡为临江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恢复南郡,设置州陵县,县治在黄蓬山;新莽代汉(公元9年,以下纪年均为公元),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改为江夏,县治在今新滩口;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西汉郡县原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州陵辖属东吴江夏郡;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因蜀乱割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侨置成都郡,隶属成都王颖国;南朝时州陵县先后属巴陵郡、州城郡;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裁撤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隶属沔阳郡,县治迁到今仙桃市沔阳老城;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今洪湖市境域疆属屡更,郡县变动频繁,大多与沔阳有分有合,或升或降,其间曾名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等;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沔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除道,在新堤设市,直隶属湖北省政府。未久,撤市并入沔阳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新堤设置沔阳地区专员公署,新堤为专署直辖市。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1987年7月3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洪湖市现属湖北省荆州市管辖。

  洪湖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1925年5月,娄敏修由党组织派遣,来到新堤以教书为职业,动员本地知识青年组织了“青年互助社”,后又组织了以工农子弟为主的“青年笃行会”,经常向他们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还在附近的江峰小学组织“青年读书会”。同年10月,新堤共产党小组在西堤街郑道巷“恒大花行”郑崇实家中正式成立。1925年7月,在新堤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党派刘啸梅同志来到汊河口发展党的组织,8月,在汊河口石杨湾建立了洪湖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戴家场暴动 1927年9月2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熊传藻、赵文允等返回新堤和峰口,恢复党组织。3日,中共鄂中南区特委在新堤成立。同时,中共沔阳县委在白庙“来议寺”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全县划为四个暴动区。10日,在邓赤中、刘镜珊、刘绍南、赵文允、彭国材等指挥下,举行了戴家场暴动,歼灭了涂老五团防武装,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洪湖沿岸的农民、渔民纷纷揭竿而起,先后举行了大小近80余次武装暴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湖霸。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鄂西特委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将监沔游击队和江石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8日,各地游击队会师洪湖三屋墩,正式组成洪湖游击总队。1929年12月间,鄂西特委在石首袁家铺召开了中共鄂西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特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将洪湖游击总队升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12月20日,该师在峰口成立。党中央为加强湘鄂西红军的领导力量,先后派许光达、王一鸣、孙德清、邝继勋等人来到洪湖。1930年2月5日,红独一师的第一、二两纵队在监利汪家桥胜利会师后,鄂西特委及时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宣布红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全军约六、七千人。

名村简介

湘口村

  湘口村湘口村 现有人口3200人,面积12.8平方公里,水产面积10000亩,村党委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62人。1996年成立了洪湖市湘口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村企合一的新型村级党组织。 湘口村各种文化设施齐全,村实现了全作医疗,兴建了办公大楼、综合大楼、三级渔港、自来水厂,90%的村民用上了手机、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村民生活殷实。2002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生态农业示范区”,2001年被省农行评为“AAA级信用企业”,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村”,2004年被省委评为“五好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湘口村党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湖区优势,紧紧依托市场,不断调整水产品结构,紧紧依托水资源优势,通过开挖精养鱼池、开办莲子罐头厂,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做大做强了湘口水产业。如今,湘口已形成了六大基地;3万口网箱养鳝示范基地、1800亩中华鳖鱼混养示范养殖基地、6000亩四大家鱼精养基地、500亩桂花鱼养殖基地、1600亩莲藕种植基地、500亩细鳞斜倾牯和黄尾密养殖基地等,年创收5000万元,带领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

革丹村

图片 渔业 柏油路 刑事案件 综治委 消费品 荆州市公安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