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生草本。根状茎较粗厚,生有肉质根或肉质根膨大而成的块根。茎直立,常数个发自同一根状茎上,肉质,黄褐色至红褐色,无绿叶,节上具鳞片。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具数朵或多朵花;花序轴被短毛或粉状毛;花苞片宿存;花中等大,不完全开放;萼片与花瓣靠合;萼片背面常多少被毛;花瓣无毛;唇瓣直立,不裂,无距,基部多少与蕊柱合生,两侧近于围抱蕊柱;蕊柱中等长,上部扩大,无蕊柱足;花药生于蕊柱顶端背侧;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附属物。果实肉质,不开裂。种子具厚的外种皮,无翅或周围有狭翅。[1]
肉果兰生长于竹林下。
全属含5种,分布于东南亚和东亚,西至斯里兰卡和印度。中国有3种。其中肉果兰产于台湾中部。[1]
肉果兰 Cyrtosia javanica Bl.
矮小肉果兰Cyrtosia nana (Rolfe ex Downie) Garay
血红肉果兰Cyrtosia septentrionalis (Rchb. f.) Garay[1]
均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2]
小草本,肉质。块根圆筒状或棒状,肉质,肥厚,长5-8厘米,粗8-12毫米,成簇生长。茎1-3个发自同一根状茎上,直立,高6-8厘米,被覆瓦状鳞片;鳞片互生,椭圆状卵形,舟状或基部半球形,无毛,淡黄褐色,后来变为深褐色。花序顶生,总状,具5-8朵花;花苞片小,近三角形;花梗和子房长1-1.5厘米,被粉末状短柔毛;花肉质,淡黄褐色,不完全开放;萼片肥厚,背面被粉末状短柔毛;中萼片长圆形,长约1.6厘米,宽约8毫米,稍凹陷;侧萼片宽卵形,略宽于中萼片;花瓣长圆形,长1.5厘米,宽约7毫米,质地薄,无毛;唇瓣贴生于蕊柱基部,半圆形,下部多少围抱蕊柱,无毛,基部淡黄色,顶端白色并具内卷边缘;蕊柱棒状,长约8毫米,顶端扩大并在两侧具翅,翅上有啮蚀状齿。果实香肠状,长约5厘米,淡黄褐色,略具3纵肋,不开裂。花期5-6月。
产台湾中部。生于竹林下。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分布。[3]
小草本,多少肉质。块根圆筒状,浅黄白色,肉质,长2.5-9厘米,粗5-8毫米,生于粗短的根状茎上。茎直立,高10-22厘米,黄白色,略带红色,无毛或上部疏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节上具披针形鳞片;节间较长,一般长1-3厘米。花序顶生和侧生,有时侧生花序很短或不发育;顶生总状花序具6-11朵花;花序轴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4毫米,背面被锈色微柔毛;花梗和子房长8-10毫米,亦被锈色毛;花浅黄色,唇瓣上有橙红色纵条纹;萼片椭圆形,长1-1.2厘米,宽约6毫米,先端急尖,背面被锈色粉屑状微柔毛;花瓣与萼片相似,略狭,无毛;唇瓣宽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1.2厘米,两侧内折而几乎围抱蕊柱,边缘略波状,唇盘中央有一肥厚纵脊,上部近顶端有白色绒毛;蕊柱长约6毫米,顶端略扩大,无明显翅。花期4-6月。
产广西南部(容县、龙州)和贵州西南部(望谟)。生于林下或沟谷旁阴处,海拔 550-1340米。泰国也有分布。[4]
较高大植物。根状茎粗壮,近横走,粗1-2厘米,疏被卵形鳞片。茎直立,红褐色,高30-170厘米,下部近无毛,上部被锈色短绒毛。花序顶生和侧生;侧生总状花序长3-7 (-10)厘米,具4-9朵花;花序轴被锈色短绒毛;总状花序基部的不育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花苞片卵形,长2-3毫米,背面被锈色毛;花梗和子房长1.5-2厘米,密被锈色短绒毛;花黄色,多少带红褐色;萼片椭圆状卵形,长达2厘米,背面密被锈色短绒毛;花瓣与萼片相似,略狭,无毛;唇瓣近宽卵形,短于萼片,边缘有不规则齿缺或呈啮蚀状,内面沿脉上有毛状乳突或偶见鸡冠状褶片;蕊柱长约7毫米。果实肉质,血红色,近长圆形,长7-13厘米,宽1.5-2.5厘米。种子周围有狭翅,连翅宽不到1毫米。花期5-7月,果期9月。
产安徽西南部(岳西、金寨)、浙江、河南西部(栾川)和湖南。生于林下,海拔1000-1300米。日本(包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此种外形很接近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ana,但果实肉质而不开裂,种子只有狭翅,侧生总状花序较长,花的结构也有不同,易于区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