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Unicode CJK统一汉字U+591A
中文名
平水韵 下平五歌
注音 ㄉㄨㄛ
统一码 NU+591A
部外笔画 3
释义 数量大、剩余
仓颉码 nini
五笔86 qqu
笔顺编号 354354
目录导航

详细释义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many;much;more]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too many;too much]。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good]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数词]:[用于数量词后]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odd]。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相差] 程度大 [much 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姓

动词

赞许,推崇 [praise]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列传》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副词

(1) 多么 [how]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惯用于方言,且常在读“多少”时将“少”连读带过,易被误听为“多”)?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only]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3]

基本字义

1. 数目在二以上:~年生草本。~项式。~义词。~元论。

2.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余。一年~。

3. 过分,不必要的:~嘴。~心。~此一举。

4.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

5. 表示惊异、赞叹:~好。多字骨刻文演变。

6. 表示某种程度:有~大劲儿使~大劲儿。

7.疑问代词。a)用在疑问句里,问程度或数量:他~大年纪?丨员工们的文化水平有~高?注意:大都用积极性的形容词,如“高、大、长、远、厚”等等。b)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高,路有~陡,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丨有~大劲使~大劲。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8. 姓。[2]

9.特指股市中的多头头。

常用词组

多半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协定 多边形 多变 多才 多才多艺 多采 多产 多侧面多吃多占多重国籍多重性多愁多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端多多少少多多益善多尔衮多发病多方多方面 多方位 多分 多高多个多股多寡多国公司多会儿多角形 多久 多口相声 多亏 多劳多得多礼多么多面角多面手 多面体多民族国家多谋善断多幕剧多难兴邦多瑙河多钱善贾多情 多日多如牛毛多少 多时多事多事之秋多视角多数多文为富多闻多闻阙疑多项式多谢多心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凶少吉多言癖多一半多一个多疑多义 多义词 多音多音多义字多音节词多音字多用 多于 多余 多元 多元论 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种多样多助 多姿 多足动物多足类多嘴 多嘴多舌[3]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夕字部】 多;康熙笔画:6;〔古文〕【广韵】【正韵】得何切【集韵】【韵会】当何切,朵平声。【尔雅·释诂】众也。【诗·小雅】谋夫孔多。【增韵】不少也。【易·谦卦象传】君子以裒多益寡。【礼·表记】取数多者,仁也。 又胜也。【礼·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注】曾子闻子游丧事有进无退之言,以为胜于已之所

古文形体古文形体(2)说出祖也。【史记·高帝纪】臣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又刻求也。【左传·僖七年】後之人将求多于汝,汝必不免。

又称美也。【前汉·袁盎传】诸公闻之皆多盎。【後汉·冯异传】诸将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帝以此多之。

又战功曰多,见【周礼·夏官·司勲】。

又荒俗呼父为阿多。【唐书·德宗纪】正元六年,回纥可汗谢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

又姓。汉多军,多卯,宋多岳。

又梵语吃栗多,华言贱人。底栗多,华言畜生。

又树名。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冬不凋,见【酉阳杂俎】。又南印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树,株三十馀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采用之。见【西域记】。

又叶都牢切,音刀。【苏辙·巫山庙诗】归来无恙无以报,山下麦熟可作醪。神君尊贵岂待我,再拜长跪神所多。又【诗·鲁颂】享以騂牺,是飨是宜,降福旣多。【正字通】朱传,牺,虚宜虚何二反,宜,牛奇牛多二反,多,章移当何二反。字汇专叶音趋,不知诗有二反也。按朱子意,若从上虚宜切之牺,牛奇切之宜,则当何切之多宜叶章移切,音赀。若从下多字叶,则牺叶虚何切,音呵,宜叶牛多切,音哦。一在支韵止摄,一在歌韵果摄,《字汇》叶逡须切,音趋,错入虞韵遇摄,《正字通》讥《字汇》不知二反,殊不知其错入虞韵,幷不知一反也。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曡。考证:〔【礼·坊记】取数多者,仁也。〕 谨照原书坊记改表记。〔【左传·僖七年】後之人必求多于汝。〕 谨照原文必求改将求。[4]

说文解字

多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七】【多部】多

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曡。凡多之属皆从多。,古文多。得何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緟也。緟者,增益也。故为多。多者胜少者。故引伸为胜之偁。战功曰多。言胜於人也。从緟夕。会意。得何切。十七部。夕者,相绎也。故为多。相绎者,相引於无穷也。抽丝曰绎。夕绎曡韵。说从重夕之意。緟夕为多。緟日为曡。凡多之属皆从多。[5]

字源演变

字源演变字源演变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写演示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楷书楷书

音韵方言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小韵

韵摄

声母

韵母

声调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得何切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章移切

ʨiɛ

戈歌

平声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当何切

tuɑ

韵略

平声

当何切

增韵

平声

得何切

中原音韵

歌戈

阴平

开口呼

全清

tuɔ

中州音韵

歌戈

平声

当罗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得何切

to

分韵撮要

阴平

方言用词

字形

韵书

小韵

韵摄

声母

韵母

声调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得何切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章移切

ʨiɛ

戈歌

平声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当何切

tuɑ

韵略

平声

当何切

增韵

平声

得何切

中原音韵

歌戈

阴平

开口呼

全清

tuɔ

中州音韵

歌戈

平声

当罗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得何切

to

分韵撮要

阴平

相关典故

◎ 赣语:dɔe1

◎ 客家话:[梅县腔] do1 [东莞腔] do1 [客语拼音字汇] do1 [宝安腔] do1 [客英字典] do1 [陆丰腔] do1 [沙头角腔]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海陆腔] do1

◎ 粤语:do1

词条图册

多多字在古代的应用: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