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黑色素增加为主的色素沉着
1、遗传因素
雀斑、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种族性黑皮病、着色干皮病等。
2、内分泌因素
妊娠、黄褐斑、阿狄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黑棘皮病等。
3、物理、机械、化学性刺激
晒斑、温热、机械性刺激引起的色素沉着斑、焦油黑变病、瑞尔黑变病、砷剂黑变病、药物性色素沉着等。
4、炎症的色素沉着
扁平苔藓、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固定性药疹、红斑狼疮、疱疹样皮炎、天疱疮、角层下脓皮病、色素性荨麻疹、化妆皮炎。
5、全身性疾病
(1)慢性感染: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结核等。
(2)肿瘤性疾病:淋巴瘤、恶病质、异位ACTH综合征、黑素瘤等。
(3)神经系统疾病:间脑及黑质受累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室管膜瘤、精神分裂症等。
(4)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5)慢性肝、肾疾病,贫血可表现色素沉着。
(6)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维生素C缺乏。
(二)以黑色素细胞数目增加为主的色素沉着
1、遗传因素
黑皮病、咖啡斑、肢端色素沉着、黑子、口周黑子病等。
2、痣类
色痣、良性幼年黑素瘤、先天性色痣、神经皮肤黑变病、蓝痣、兽皮痣等。
3、先天性或原因不明
Albright综合征、蒙古斑、太田痣、伊藤痣、恶性雀斑样痣、黑色素瘤。
(三)内源性非黑素色素沉着
1、血原性色素沉着
紫癜、红细胞自身敏感、色素性紫癫性苔藓样皮肤病、红绀病、肢端青紫症、网状青斑。
2、黄色素沉着
胡萝卜素血症、褐黄病、黄疸。
(四)外源性色素沉着
1、金属色素沉着
金、银、铅、汞化合物引起的色素沉着斑。
2、异物色素沉着
文身、爆炸粉粒沉着症。
雀斑、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种族性黑皮病、着色干皮病、妊娠、黄褐斑、阿狄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黑棘皮病、色素沉着斑、焦油黑变病、瑞尔黑变病、砷剂黑变病、药物性色素沉着、扁平苔藓、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固定性药疹、红斑狼疮、疱疹样皮炎、天疱疮、角层下脓皮病、色素性荨麻疹、化妆皮炎、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结核等、淋巴瘤、恶病质、异位ACTH综合征、黑素瘤、间脑及黑质受累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室管膜瘤、精神分裂症、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肝、肾疾病、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维生素C缺乏、咖啡斑、肢端色素沉着、黑子、口周黑子病、色痣、良性幼年黑素瘤、先天性色痣、神经皮肤黑变病、蓝痣、兽皮痣、Albright综合征、蒙古斑、太田痣、伊藤痣、恶性雀斑样痣、黑色素瘤、紫癜、红细胞自身敏感、色素性紫癫性苔藓样皮肤病、红绀病、肢端青紫症、网状青斑、胡萝卜素血症、褐黄病、黄疸、金属色素沉着、异物色素沉着等。
要详细了解病史。如发病时间、年龄、部位、范围、色素异常的发展情况;有无局部症状或全身症状;发病因素是原发或继发;既往治疗,效果如何;有无家族史,遗传史等内容。[1]
(一)面部色素沉着的鉴别诊断
1、雀斑
自幼年开始,面部出现黄褐或黄棕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为3~5 mm,数目多少不一,对称分布,以鼻梁、颧部、颊部多见,亦可见于颈部、手部、前臂伸侧及肩部。受日晒后颜色加深,一般无自觉症状。
2、黄褐斑
好发于女性,中轻年。皮损为黄褐色或棕褐色斑片,对称分布于面颊部,呈蝴蝶形。夏季紫外线照射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
3、黑变病皮损
初期为红斑,日晒后有瘙痒,日久变为网状排列的色素沉着斑,灰紫或紫褐色,境界不清。典型皮损发展分三期:炎症期、色素沉着期、萎缩期。主要累及面部,开始于颧颞部,逐渐波及前额、颊、耳周及颈侧。病程慢性,自觉症状不明显。
4、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出生即有或始于幼儿,终身不退。皮损为褐色或黑色斑,小于1 mm,群集而不融合。好发于唇部(尤为下唇)、口腔颊黏膜及口周,有时累及颊部、鼻部、手足背、指趾末端及掌断。息肉常于10~30岁出现,可波及整个胃肠道,引起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呕血、便血,常发生肠套叠。
(二)躯干四肢色素沉着的鉴别诊断
1、进行性肢端黑变病
起病于新生儿、婴儿或儿童。皮损初为对称性,局限于所有手指、足趾甲部周围的暗褐色色素沉着斑,以后色素进行性加深呈黑褐色,并渐扩展到手、足背、腕、踝部,还可累及会阴、臀股、颈、腹等处。指趾甲均正常,精神发育有些迟钝,可伴癫痫样发作。
2、着色干皮病
多起病于6个月至3岁,先于面、双手出现雀斑,后可累及颈、小腿、唇、球结膜及躯干,颜色淡褐至深棕色,直径由针尖到几厘米或更大。干燥日趋严重,曝光部位发生急性晒斑,在色素沉着斑点之间杂以白色萎缩点、毛细血管扩张、小血管瘤。再后发生光化性角化病,发生恶变。患者瘦小,发育不良,智力迟钝。
3、老年雀斑样黑痣
多见于中年或老年曝光部位,尤其手背,皮损为灰色、暗棕色、斑疹或斑片,常不超过1cm,表面光滑,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分为四型:即恶性黑棘皮病、遗传性黑棘皮病、内分泌性黑棘皮病及特发性黑棘皮病,其基本损害相同,损害多发生于皮肤柔软的部位,如腋窝、乳房、腹股沟、外生殖器及肛周,也可见于颈、肘、膝窝。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见灰棕色或黑色细小的乳头瘤样丘疹如天鹅绒状,柔软,可有掌跖角化过度,腔口部黏膜(颊、舌背、阴道黏膜)肥厚不平呈乳头瘤样增生。
(三)非黑色素色素异常的鉴别诊断
色素性玫瑰糠疹:患者常有长期接触化学品史,如酸、碱、苯、乙醚、乙醇等。不明原因的发病,出现全身皮损。皮损形态与玫瑰糠疹一致,常先有母斑,后有子斑。皮损对称分布于四肢、躯干,为指甲至钱币大小的圆形、椭圆形的青灰色或淡褐色斑片。斑表面有细小的、少量的灰白色鳞屑。斑疹的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无自觉症状。病程1~6周,有自限性。皮损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后逐渐消退。一般不再复发。但少数病人病程可达6个月以上或复发第二次。
1、体格检查
检查色素沉着的部位,明确色素沉着的颜色。如发生于面部的黄褐色斑见于黄褐斑;红褐色见于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青褐色见于太田痣;淡黑色见于瑞尔黑变病。如发生于躯干的色素沉着,棕褐色斑见于咖啡斑;蓝褐色见于蒙古斑;淡褐色见于色素性荨麻疹;四肢暴露部位的色素沉着多与接触过敏及光敏感有关。限局性高出皮面的色素异常见于痣类。泛发性色素沉着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阿狄森病、皮肤黑热病等。
2、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对诊断色素异常有重要意义。尤其色素性损害短期内变大变黑,更须做病理检查以防恶变。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色素异常对原发病可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1]
(一)遗传性色素异常
无特殊治疗,可采用避光,遮光剂治疗及对症处理。
(二)黄褐斑、雀斑
常采用外用脱色剂等,疑有恶变者早期手术治疗。
Wood灯是一种特殊的紫外线,有助提高正常和色素沉着表皮的对比。皮肤活检有助于明确色素沉着的原因。色素沉着可能会在基础疾病治疗后或停用致病药后仍持续存在。如果黑色素超出皮肤表皮质,漂白药膏未必有效。非处方的漂白药膏往往是无效的,因为它们包含不到2%的对苯二酚。
1、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或气体。
2、预防原发病因。
(一)心理护理
该类疾病病程较长,治疗时间长,常影响患者的自我感觉和社会交往能力,易于产生不良情绪。关心和同情患者,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谈话与交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认识色素障碍性皮肤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2、避免或减少日晒,尤其夏季更应注意。
(三)适宜的环境
病室温度、湿度应适宜,通风良好。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四)用药护理和病情观察
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同时需嘱咐患者不要随意减少药物用量或停药。
(五)健康教育
1、加强营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2、忌食光敏性药物及食物,如补骨脂素、甲氧沙林等。
3、注意衣服被裤的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