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中文名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别名 恰兹克斯
出生地 加利西亚巴哈奇
民族 犹太人
出生日期 1888年7月17日
国籍 以色列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1966年1966年1888年7月16日,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出生在波兰加利西亚巴哈奇小镇上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身为犹太望族后裔,原姓恰兹克斯,童年受犹太宗教文化熏陶。8岁时,阿格农便每天写一首诗。

1903年,发表处女诗作《雷纳的约瑟夫》。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后用犹太德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文写了大量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发表在当地的犹太杂志上。

1906年他18岁时,便到一家希伯来文报馆工作。

希伯来文签名希伯来文签名1908年,阿格农参加了犹太复国运动,经维也纳到达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现为以色列城市),任犹太法院第一书记,并担任犹太村社公会的秘书。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一举成名,他用这个篇名《Agunot》的谐音“Agnon”作为笔名,意为漂泊孤单的人。

1910年,搬到圣城耶路撒冷,专门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

1912年,出版长篇小说《但愿斜坡变平原》,小说描写了一对夫妻被迫分手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世纪前的犹太教信徒,全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宗教色彩。

1913年,前往德国研究德、法文学。

1919年5月6日,阿格农同埃丝特-马克斯结婚,婚后住在柏林。同年出版《作家的故事》。

1922年,出版长篇小说《婚礼的华盖》。以一个贫穷、虔诚的犹太教徒为其三个女儿筹集婚嫁金为主线,展示了东欧犹太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面貌。

1924年,重返巴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并正式以“阿格农”为姓。

1932年至1950年,先后出版 《行为之书》、《大海深处》、《宿夜的客人》、《一个简单的故事》、《订婚记》等小说。

1966年10月2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阿格农诺贝尔文学奖,阿格农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伯来文学家。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终年82岁。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创作时间
《雷纳的约瑟夫》 1903年
《被抛弃的妻子》 小说集 1908年
《但愿斜坡变平原》 长篇小说 1912年
《作家的故事》 小说 1919年
《婚礼的华盖》 长篇小说 1922年
《宿夜的客人》 小说 1938年
《订婚记》 小说 1943年
《就在昨天之前》 小说 1945年

以上参考

创作特点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创作时间
《雷纳的约瑟夫》 1903年
《被抛弃的妻子》 小说集 1908年
《但愿斜坡变平原》 长篇小说 1912年
《作家的故事》 小说 1919年
《婚礼的华盖》 长篇小说 1922年
《宿夜的客人》 小说 1938年
《订婚记》 小说 1943年
《就在昨天之前》 小说 1945年

主题

风格

阿格农前期的作品大多表现欧洲犹太人的生活,后期写以色列人的生活,强调犹太民族传统。阿格农的中短篇小说内容极其丰富,时间上几乎涵盖了近两百年来的历史,内容有对加利西亚犹太人居住区的描写,也有对祖国以色列的刻画,既写了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也写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耶路撒冷,三千年至今煌煌文明与累累灾难扭结的血痂,犹太文化经典、犹太民族过去与当下的血泪心灵,是他作品永恒的背景和主题。[2]

阿格农对犹太民族文化怀有真挚感情。他生于波兰,但始终认为自己出生在耶路撒冷。对他而言,耶路撒冷就是太阳。犹太民族的灿烂文化哺育了他,并在他的笔下得到颂扬和传播。这也是他许多小说都以犹太人小镇为背景的原因。小说《但愿斜坡变平原》被称为“艺术的平民史诗”。代表作《婚礼的华盖》被誉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传》”。长篇小说《宿夜的客人》写的是一个离家已久的犹太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乡的故事。这位深怀思乡之情重归故里的游子惊愕地发现,原本是充满生机、美丽平静的故乡,在战火的洗劫下已满目疮痍,到处是一派凋零惨景。故乡已变成“异乡”,昔日的犹太传统和文化已不复存在,新一代人正过着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为战争给欧洲犹太人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衰落感到痛心。长篇小说《逝去的岁月》主要描写了在第二次“阿利亚”运动中,一批建设特拉维夫城的拓荒者的经历和命运。

阿格农在小说中交融了犹太民族的历史和今天,描写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渴望着扫除人世间一切贫困、痛苦和屈辱。有人认为阿格农的小说是“发自内心情感的表达,正如脉动是心跳的表征”。阿格农是一位写实主义作家,但他“并不像摄影师那样把题材的每细节照录下来,而是像画家为了传达神貌而保留细节”(作家布罗尔语)。此外,阿格农的作品总含有一些神秘主义的万分,就连最平常的情景都“笼罩着金黄色的童话诗一般的神妙气氛”。瑞典著名学者伦德维斯特称赞阿格农的小说是“汉姆生与卡夫卡的奇妙结合”。

荣誉记录

浪漫主义

阿格农的作品大多具有一种浪漫主义风格,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有着幻想成分。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自《圣经》文学以来希伯来文学固有的传统和风格,而且也体现了犹太民间文学和艺术的特征。阿格农的短篇小说兼备内容与形式、文体与韵律的完美,将希伯来短篇小说推向艺术的高度。他还创作了结构典雅的散文,编纂了民间故事集和拉比训言选、自传性的随笔。

语言

阿格农对希伯来文作过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数作品是用犹太德语和意第绪语写的以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希伯来文创作的。这同他的“复国”思想密切相关。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多出自犹太教法典和俄国、波兰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认为神的语言和世俗语言一脉相通,不可割裂。

叙事

阿格农创作的一大特征是以他的故乡布察兹作为作品的背景。布察兹曾是犹太人居住的重镇,犹太教传播中心,如今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阿格农的叙事艺术表现为现实和传说交替。在他所有创作中,当以《婚礼的华盖》最具特色。书中表现出的纯朴和别出心裁的幽默无疑使其成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然而,《宿客》一书也许最为重要。故事的叙述者重返阿格农童年故乡小镇——布察兹,屡次三番想聚集一些教友到犹太会堂举行宗教仪式,结果都无法如愿以偿。从这部小说的轮廓中,可以看到许多独具匠心的刻画:命运的变幻,人物的神貌,世事的经历和往昔的沉思。祈祷室的钥匙本以为已经遗失,结果返回到耶路撒冷之后,竟然在旅行包里找到。对阿格农而言,这把钥匙意味着:除非在犹太复国主义的旗帜下,否则传统秩序决不可能在犹太散居时代获得重建。阿格农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却不乏神秘主义成分,使那些最灰暗、最普通的情景都笼罩在一层金黄色犹如童话诗一般的奇妙气氛之中,令人不禁联想到夏加尔从《圣经》中汲取主题的绘画。

人物评价

文学类
  • ▪1966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 ▪1958 以色列奖 (获奖)
  • ▪1954 以色列奖 (获奖)
  • ▪1951 比阿力奖 (获奖)
  • ▪1946 乌希金奖 (获奖)
  • ▪1934 比阿力奖 (获奖)

以上参考

人物争议

文学类
  • ▪1966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 ▪1958 以色列奖 (获奖)
  • ▪1954 以色列奖 (获奖)
  • ▪1951 比阿力奖 (获奖)
  • ▪1946 乌希金奖 (获奖)
  • ▪1934 比阿力奖 (获奖)

后世纪念

阿格农是“现代希伯来文学的首要作家”,“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阿格农的小说是“汉姆生与卡夫卡的奇妙结合”。(瑞典学者伦德维斯特评)

词条图册

对阿格农的授奖,阿拉伯国家表示了不同意见。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阿拉伯国家的大使们说,这次授奖表明了“政治倾向性”。对瑞典文学院关于阿格农作品的影响超越了希伯来文的范围一说,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表示,这是“文学上的‘贝尔福宣言’”。阿拉伯文学界还认为,阿格农的一些作品公然为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辩解。如短篇小说《塔布拉》中,女主人公竟宣称:“我祈求上帝把耶路撤冷的疆界扩大到大马士革。”在他的长篇小说《海洋之心》中,把黎巴嫩的两个大城市苏尔和赛达均划为以色列的领土。其中还有描写以色列人逼近土耳其首都的场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