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杂诗

燕京杂诗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诗名:燕京杂诗   作者: 郑板桥   体裁: 七言绝句(共三首)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原文

   燕京杂诗   (一)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 乌纱不要钱。①   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 米家船。   (二)偶因烦热便思家,千里江南道路赊。②   门外 绿杨三千顷,西风吹满 白莲花。③   (三)碧纱窗外 绿芭蕉,书破繁阴坐寂寥。   小妇最怜消渴疾,玉盘红颗进冰桃。④

注释译文

注释

  ①烧铅汞:指 炼丹术。道士把铅汞等物投入炉中烧炼,谓可成“灵丹妙药”。逃禅:逃避世事,礼佛参禅。乌纱:古时官帽,这里指做官。   ②赊:遥远。   ③这两句是想象家园风光。   ④小妇:少妇,可能指 郑板桥妾饶氏。饶氏为京师人,乾隆二年嫁郑板桥。消渴疾:中医学病名,症状为口渴、消瘦等。郑板桥诗云:“渴疾由来亦易消。”玉盘:精美的食盘。冰桃:原为 仙果名,这里形容清凉爽口的樱桃。郑板桥在《 满江红·思家》中也说过:“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译文

   我既不相信道教炼丹之术,也不借参禅逃避世事,我既不想做官也不爱财。但愿我能清秋或是夏日,坐在载满书画的船上在江湖上飘荡。偶尔因为烦热便思念家 乡,可是 千里之外的江南道路遥远。家乡的门外有三千顷的绿 杨林,西风吹动湖面的白莲花。蒙着碧纱的窗外有翠绿的芭蕉,读书写字打发光阴,坐着百般无聊。少 妇最心疼我,因为我的 消渴病她特意用玉盘端上樱桃。

作品鉴赏

   这组诗作于1725年(雍正三年),为 郑板桥出游北京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仕途的 鄙弃、对家乡的思念,也抒写了对闲居情趣的向往。这段时间,郑板桥每 天放言高论,评议人物,无所顾忌,因此有狂名。很快,郑板桥的狂傲引起了那些利禄之徒和庸俗之辈的攻击。京师的“强劲风沙”对郑板桥来说,无异于 当头棒 喝,将其雄心和热情吹得隐隐作痛。初出茅庐便遭受挫折,遂使郑板桥心生厌倦。 《燕京杂诗》便表露了这种心态。   第一首诗中郑板桥明确地表示了他的鄙弃和追求。“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无疑表达 出郑板桥的愤激之情。当然郑板桥并非真的“不爱乌纱”,但他的确鲜明地表示了对时人的鄙弃和不同流俗的决心。他不信道,不奉佛,不爱官,不贪财,只愿追求 高雅的精神生活。结尾两句诗潇洒放逸,又有些自负的口气。其实内心所隐藏的难言的苦处,更向何人说?   第二首诗主要表现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由于作者是由烦热而生思乡之情,所以思念的景物也是清凉畅快的。“门外绿杨三千顷,西风吹满白莲花”,境界开阔,画面优美,色彩的搭配也十分宜人。   第三首诗写家居情趣。作者笔调流畅,写出了居家生活的情致,特别是“玉盘红颗进冰桃”一句,可以想见诗人对于生活中美的热爱。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即 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江苏 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 进士;客居 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 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 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所作诗,如《 悍吏》《私刑恶》 《逃荒行》《 姑恶》《 孤儿行》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 扬州》《 自遣》 《游焦山》《 野老》等篇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提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 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