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

目录导航

  作 者: 王文章 主编
  出 版 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
  字 数: 465000
  页 数: 464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393507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化
  定价:¥58.00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则从保护方法的操作性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多视解的总结和探讨。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是科学地普查。为有效促进这项普查乃至研究、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6月初, 中国艺术研究院和 台湾东吴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名学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积极献出自己的学术智慧,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不仅对我国大陆及 台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况作了回顾,还介绍了此项工作的日本经验。专家们指出,21世纪开始的这次“ 非物质文化”概念下的调查工作,应该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做好追踪调查并有所突破,即继往开来。为达此目的,一定要田野考察先行。专家们的讨论阐发,不仅论及方法,还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等问题。

  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上的致辞
  继往开来重“追踪”
   民间文学调查的理念和方法
  田野作业前的案头准备
  非物质文化普查之我见
  走进文化持有者的真实世界——对著名 民间故事家 谭振山20年追踪研究的田野感言
  从“ 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 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
  分门别类 论方法
  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方法论之一 
  征集 民俗文物的几个技术问题
   正求与反求: 田野调查设问及相关论域——以佤族的一次 民俗文化活动“拉 木鼓”为例
  “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
  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以 长角苗人的艺术考察为例
  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几点体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民间舞蹈普查方法的探讨
  曲艺保护田野调查中应予重视的门类重叠和学科交叉问题
  仪式的空间脉络与脉络化
  戏曲的基本特征及多样性与戏曲资源调查
  历史视角与田野调查:我的台湾庶民戏剧研究
  族谱与传说:大理地区的历史记忆与社会
  关于羌族 释比文化 实地调查的收获和体会
   年节文化与 社火精神
  “呼图克沁”:在 神圣与世俗之间
  五年的 蓝夹缬田野考察
   新工具与新思维
  试谈运用 影视人类学手段记录保存萨满仪式的必要性
  田野调查的数字化技艺——以台北 天母三玉宫的宫庙绕境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
  ……

  继往开来重“追踪”
  民间文学调查的理念和方法
  新世纪之初在全国开展的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很认真,那里的领导者和主管者,有历史感和责任感。也有些地方进展的情况很不理想,只是从面上大家都知道的抓到几个项目,申报名录而已,并没有按照田野调查的要求去做认真的调查,大有走过场的可能。对于大多数参加调查工作的朋友来讲,方法问题是重要的一环,颇有探讨的必要。关于民间文学调查的理念和方法,我想谈四个问题。
  一、民间文学普查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之初在全国开展的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次文化普查,对文化部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回想20年前,在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制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方案的时候,我去请文化部部长签字,批的是“文化部不管民间文学”。那时候的文化部,只管专业艺术和群众文化,民间文学是文学,不在文化部的视阀之内。我国的文化被分割成了一些小块块。所以我们工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发布一个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签署的文件,我们只好钻领导们的空子,当部长出差的时候,请主管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丁乔副部长签署的。
  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重要的是“文化”的理论变了,政府的“文化”理念变了。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接受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接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和理念。……
  ……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