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是指,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传世藏品。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将西周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每个时期的青铜器都有不同的特点。
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出现了新的器种和器形,主要表现在饪食器方面,如方座簋、簠,乐器方面有钟,兵器方面有剑。西周早期铜容器如鼎、鬲、甗等的腹部深度较商代晚期为浅,凡是柱足者,不如商代晚期青铜器柱足那样粗壮。器壁也稍薄,不如商代晚期厚重。
纹饰方面有较多变化。一是出现一些新的纹饰,如蜗纹(或曰卷体夔纹),只存在于西周早期,有很好的断代指示作用;还有双尾龙纹、兔纹;二是原有的一些纹饰,如牛纹、鸟纹、凤鸟纹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本期的主要纹饰;三是传统的饕餮纹、夔纹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数量有所减少,形态也有改变,不如商代晚期那样森严可怖;四是作为衬底的云雷纹减少,纹饰不那么繁缛,显得疏朗;五是满花器减少,器上纹饰多呈带状形式。
本期青铜器最有特色的变化在于铭文。商代晚期的铭文没有达到50字的(50字以上为长铭铜器)。而本期有很多长铭铜器,如武王时的天亡簋(76字)。成王时的何尊(122字),康王时的大盂鼎(291字),小盂鼎(390字左右)。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年代清楚的标准器,而且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铭文字形书体近于商代晚期,为波磔体。
本期青铜器在墓葬中的组合形式已由商代晚期的觚、爵为中心的重酒组合形式转为以鼎、簋为中心的重食组合形式。酒器中突出尊、卣,常见一尊二卣(一大一小)组合,觯则代替觚与爵相配置。
铸造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商代铜器圈足上常见的十字或方形镂孔到此绝迹,浇铸时芯范悬封方法己基本解决,鼎足与器腹之间已不相通。
西周中期
商代的重要礼器如角、觚、斝、瓿已退出历史舞台,爵、觯、方彝、觥至本期末也基本绝迹,以鼎为中心的礼器系统已经确立,列鼎列簋制度已经形成。新出现食器盈及水器匝。乐器有很大发展,钟的数量明显增多。
容器如鼎、鬲、瓿的腹部进一步变浅,变得宽侈。凡柱足者,足的内侧开始凹陷,横截面由圆形向半圆形演变,柱足向马蹄形足演化。
纹饰上,商代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已很少见,即使存在,其构形简单,多无云雷纹衬底,往往没有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来源:中国文物网)。乳钉纹、蝉纹、各种雷纹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垂冠大鸟纹与分尾鸟纹盛行,成为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新纹饰的出现,如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与繁缛的商代纹饰不同。它们构图简单,线条清晰,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本期内青铜器铭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器上铸铭现象较早期普遍,长篇铭文数量增多,对研究西周祭祀、征伐、册命、土地、法律制度有重要意义。铭文格式日趋规范化,书体也由早期的波磔体演化为整饬的玉箸体。
西周晚期
商代的绝大部分酒器至本期已绝迹,大型酒容器唯有圆壶和方壶,而饪食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列鼎列簋制度日臻完善,簠、盨、鬲、铺等数量增加,在礼器组合中的作用提升。盘、匜组合稳定,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日见重要。钟由早期的三件一组编钟发展到本期八件一组的编钟。重要的窖藏多见编钟。
本期容器如鼎、鬲、甗等的腹部较中期更为宽侈。凡器有足者,多呈现为马蹄形,较为肥大。
在中期新出现的波曲纹、重环纹、窃曲纹,至本期己占统治地位。包括饕餮纹、鸟纹在内的写实的动物纹饰,几乎消失殆尽。商代以来纹饰的神秘气氛消失了,呈现出一种朴素明快氛围。但由于纹饰种类少,这几种纹饰又缺乏结构的多变性,装饰显得单调、呆板,显然艺术价值逊色多了。
本期青铜器的价值主要在铭文。至此,商周青铜器铭文发展到颠峰时期。商周时期的长铭铜器大部分在本期,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有497字。这些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铭文书体至此已形成标准的玉箸体,而且铭文行款整齐,有些还打有界格,显然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有特色的方块字。
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至此已达到顶峰,如近年出土的逨盘、逨盉等器,造型优美,纹饰精巧,是为精品。但也有不少器物制作粗糙,连 簋这样的王器也不精致。可见西周晚期随着王朝的衰落,青铜器也在走下坡路。
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图1),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图2),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从铸范种类上看,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由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武器类青铜器,所以到西周时期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西周时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只有极少数的青铜器是用石范铸法铸造,我们在鉴定这一类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时,就要和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鉴定要点区分开来,如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存在着器形和纹饰之间相同的现象。
从其它看,西周时期青铜器在以下几个方面和夏代青铜器的特征相似,如,在听声音上和青铜器的锈蚀上、以及青铜器的重量上,其辨伪的方法基本相同。
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这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礼器统治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青铜礼器发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青铜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服务的思想不断发展,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兽面纹的变化的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而在西周中后期形成了西周时期特有的纹饰特征,如,西周中后期,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图3)、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图4)、瓦纹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无纹饰的素器,在这些素器当中有的也有饰几道纹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时候用雷纹为地,这实际上是延续了青铜器礼器化的进程,可以想象以雷纹为地的青铜器上存在的各种纹饰多是天上的神灵,或是能上天入地的神物,因为,它可以在云雷纹之上生活,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没有商代普遍,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在西周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逐渐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但我们应明白,商代和西周时期虽然在纹饰的种类上不同,但这些纹饰的本质和功能没有变,仍然是为了增强青铜器的神秘性,加强了其礼器的地位。当然,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进化的过程中,否定掉的许多传统的青铜器纹饰,这些纹饰为什么会被否定掉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纹饰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不符合礼器神秘性规律了,所以,自然就会被淘汰掉。
西周时期的许多纹饰遵循这个规律,如商代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及其变形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就逐渐被淘汰,在西周中后期,兽面纹很少,即使有也多在足部和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另外,商代的夔龙和鸟纹在西周时期也是少见,基本上弃置不用了,这是因为,西周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生产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西周时期已经没有什么动物是人的对手了,人们对许多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不再恐惧,不再崇拜,既是征服不了的猛兽至少也对它的习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已经不再属于崇拜的对象,这样这些动物的神秘性就小了,更不要说是称之为神了,所以在西周时期真正的兽面纹就少了。即使有,也多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因为,只有抽象才是超现实的,才是人们所崇拜的,因为人们只崇拜抽象的事物。而替代的则是新的纹饰,当然,这些纹饰是抽象到了极点,如,重环纹、垂鳞纹、龙纹(图5)等。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难于解释的纹饰,比如说波曲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豆和青铜甑等器物上都有表现,对于这种波曲纹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纹,当然,我们对波曲纹的研究还很不够,但是,据我对虢国墓地青铜器上的波曲纹进行观察,总觉得象是大海的波浪,或者至少应该和大海有点联系,因为大海在周代是不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所以,大海对于周人来讲还是极神秘的,这样人们就会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也许这种波曲纹本身并不是来源于大海,但从外形上看不免会被人们这样理解。
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上的纹饰,在布局方法上还出现了几种纹饰并存的局面。有的上面饰窃曲纹、中间为三角纹和窃曲纹、腹部为凤鸟纹或龙纹(图30)、圈足是窃曲纹,十分复杂,在手法上,主要采用虚实、纵横、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图案变化丰富多彩,但是对称性很强。另外,西周时期纹饰的特点还有一点,这就是主次纹饰的应用,即在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一般都有几种,但只有一种纹饰是主体,其特点很明显,一般都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且面积很大。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仿制的西周青铜器,但大多都不得其精髓。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较商代相比字数上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之前商代最多的四十几字,增加到几百字的长篇铭文。其中以 毛公鼎的497~499字(由于释读不同而导致的)为最多。其内容上包括:族徽、用器者、做器者、重要的事件、祖先的功绩、买卖交易情况、 周王的告诫等等。 书体上也从早期较为松散自由,到中后期严谨的“ 玉箸体”。对于了解中国早期历史有重要意义,也对研究早期 书法艺术有很大价值,并且对 古代文学研究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