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辅

阳辅

目录导航

位置

阳辅阳辅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灵枢·本输》:“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

《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素问·刺腰痛论》王冰注作:“如后五分”)

《针灸集成》:“在光明、悬钟二穴之中,微向外。”

名解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阳辅。

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1]

局部解剖

血管、神经分布同光明。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痛,腋下痛,瘰疬,腰痛,胸胁及下肢外侧痛,疟疾。现多用于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

古代记述: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瘰疬,喉痹,酸痹不仁、腰痛、诸风,口苦、胁痛。头热如火、足冷如冰。

近人报道:偏头痛、高血压。

刺灸法

直刺0.5~0.7寸。可灸。

方例

逆厥:章门、阳辅、临泣,如脉绝灸间使或针复溜。

腋肿、马刀疡:阳辅、太冲。

髀枢膝骨痹不仁:阳辅、阳交、阳陵泉。

配伍

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痛。

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丘墟、足临泣,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文献摘要

《千金方》:主胸胁痛。

《资生》:风痹不仁,阳辅、阳关。

《金鉴》:主治膝痹痠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痠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