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藩

钟世藩

中文名 钟世藩
出生地 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 1901年5月2日
毕业院校 纽约州立大学
儿子 钟南山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924年,入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医师,之后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钟世藩钟世藩(2)1935年7月,任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任。

1938年9月,任贵阳中央医院院长、内科副主任。

1944年,获得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赴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儿科研究院进修深造。[6]

1946年,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柔济医院儿科主任。[4][3]

1948年9月,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7]

1953年,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

1985年8月,正式退休。

人物逝世

1987年6月,逝世,享年86岁。[2]

研究方向

从事儿科工作,另从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3]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世藩与谢和平在协和医学院研究肺炎球菌时发现,用加有不同型别肺炎球菌抗血清的琼脂平板来培养肺炎球菌,在相同血清型别的菌落周围形成一个沉淀环,细菌繁殖受到抑制,认为这是一种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方法缩短了鉴定该菌的时间,提高了可靠性。[4]

钟世藩研究肺炎球菌的快速分型鉴定,发现用加有特异型肺炎球菌抗血清的琼脂平板培养肺炎球菌时,在相同血清型别的菌落周围会形成沉淀环,提示细菌繁殖受到抑制。[3]

钟世藩摸索给胎鼠接种乙脑病毒的技术,最终证实乙脑病毒可在胎鼠体内大量繁殖,理论上支持胎鼠可作为乙脑病毒分离的实验动物。[3]

学术论著

钟世藩应参与编写《实用儿科学》1—4版部分章节,《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分卷一些条目,另编写了《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9]

平台建设

20世纪50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8]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钟世藩告诫学生们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病历的质量,因为看一个医生所写的病历,就大致可以看出其临床思维和学识水平。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学生们从小事做起,如饲养和观察实验动物,清洗试管仪器等等,从点滴处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科研态度和职业操守。[3]

指导学生

1959年,钟世藩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指导学生们开展病毒学研究工作[5],培养出了大批儿科人才,其中包括沈皆平、吴梓梁、何庆兰、廖清奎等多名儿科专家,其余门生中尚有具备高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及培养人才能力的有叶彼得、官希吉、朱昌国、陈述枚、李文益等人均曾在钟世藩领导下开展儿科工作并在全国儿科学会担任要职。

荣誉记录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47年

“功在国家”奖[10]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社会任职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47年

“功在国家”奖[10]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个人生活

时间

担任职务

1949年

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

1950年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

家庭生活

时间

担任职务

1949年

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

1950年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钟世藩是个孤儿,从小跟着一位叔父在厦门长大,叔侄俩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9岁那年钟世藩被人带到大上海给人家做仆人。特殊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钟世藩养成了独立和坚毅的性格。艰难的时世和沉重的生活担子,使他惯于脚踏实地做事而不善辞令。[11]

词条图册

钟世藩一家钟世藩一家妻子:廖月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儿子: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学家。

女儿:钟黔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