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

香蒲草

株高 1.4~2米
被子植物门
拉丁学名 TyphaorientalisPresl 
宽叶香蒲
香蒲目
中文学名 香蒲草
命名者 Presl
香蒲属
花期 6~7月
真核域
类别 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香蒲草香蒲草

香蒲草香蒲草香蒲草香蒲草为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植株高1.4~2米,有的高达3米以上。根状茎白色,长而横生,节部处生许多须根,老黄褐色。茎圆柱形,直立,质硬而中实。叶扁平带状,长达1米多,宽2~3厘米,光滑无毛。基部呈长鞘抱茎。花单性,肉穗状花序顶生圆柱状似蜡烛。雄花序生于上部,长10~30厘米,雌花序生于下部,与雄序等长或略长,两者中间无间隔,紧密相联。呈灰褐色。花小,无花被,有毛。雄 花有雄蕊3枚,花粉黄色,每4粒聚成块,雌花无小苞片,子房线形,有柄,花柱单一。果序圆柱状,褐色,坚果细小,具多数白毛。内含细小种子,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

同属植物约18种,常见的有东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

普香蒲(T.przewalskii Skv.)和达香蒲(T.davidiana Hand. Mazz)以上两种雌雄花序不相接而离生,普香蒲植株大,达香蒲植株小。小香蒲(T.minima Funk)狭叶香蒲 (T.angustifolia L.)长苞香蒲(T.angustata Bory et Chaub.)。

生长习性

香蒲草香蒲草(3)香蒲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池塘、河滩、渠旁、潮湿多水处,常成丛、成片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含丰富有机质的塘泥最好,较耐寒。

分布范围

香蒲生于湖泊、池塘、沟渠、沼泽及河流缓流带。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云南、台湾等省区均有栽培。菲律宾、日本、原苏联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2]

繁殖栽培

栽培方法

香蒲草香蒲草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一般用分株繁殖。分株可在初春把老株挖起,用快刀切成若干丛,每丛带若干个小芽作为繁材料。盆栽或露地种植。一般3---5年要重新种植,防止根系老化,发棵不旺。

香蒲叶绿穗奇常用于点缀园林水池、湖畔,构筑水景。宜做花境、水景背景材料。也可盆栽布置庭院。蒲棒常用于切花材料。全株是造纸的好原料。叶称蒲草可用于编织,花粉可入药称蒲黄。蒲棒蘸油或不蘸油用以照明,雌花序上的毛称蒲绒,常可作枕絮。嫩芽称蒲菜,其味鲜美,可食用,为有名的水生蔬菜。

  香蒲草香蒲草(3)1、整地蒲草最适宜生长在有浅水、底部最深厚沃土的湖泊或池沼。栽植前要进行整地,如果土壤坚实,便要翻耕或用锹挖栽植穴,穴23~26厘米见方。如果土壤松软,则只要挖出草根进行沤肥,沤肥须在栽前15天进行。

  2、栽植栽植期,长江流域一般是从清明到小暑,其中以立夏到小满栽植最好,因为这时幼苗已长得比较高,同时温度适宜,容易成活,并且生长快,当年就可获得较高产量。

  栽植时,选生长健壮、假茎较粗、叶片较宽,并呈葱绿色的分株苗,要求当天挖苗,当天栽植,可以适当密植,株行距50~60厘米见方。如果土壤较软,水深在60厘米以下,可用手栽,栽植深度为17厘米左右,如果土壤较硬,要用锹挖穴,扶苗入穴,用土壅根。栽后,必须有部分叶片露出水面,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果叶片过长,应剪去上端部分,否则.不利扎根成活。

  3、间作蒲草可与莲藕间作,即每栽蒲草3行,留出空地3米左右,栽植莲藕1行,一块地一年之内,既收蒲草,又收莲藕,莲藕入土较深,而蒲草在表土生长,互不干扰,两种作物都能正常生长,并且有防止栽植地水分过于蒸发和防止杂草蔓延的作用。

  【管理】

  1、除草栽后半个月,用手拔净杂草,最好一连除草2~3次,要求在小暑前后除净杂草,这样,蒲草可发生3批分株。

  2、管水每年春季植株萌芽前的一个月,湖、池内要保持17厘米以上的浅水层,以适应地下根系活动的需要。随着植株萌芽生长加快,水层要逐渐加深,植株长大以后,水层可加深到60~100厘米。采收蒲草时,为了假茎大部分或全部可淹没在水中,蒲草不能缺水受旱,否则,植株黄瘦,大量抽薹开花,少生或不生分株。

香蒲草香蒲草  3、更新蒲草栽植5~6年以后,产量下降,要及时更新,更新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挖去宽约2米一条地上的母株,保留同样宽的相邻母株,等到保留母株发生分株,且新株蔓延到空地时再将保留地上的母林挖去;二是把母株全部挖去,重新栽植新的分株;三是换地重新栽植。

  【采收】

  草芽生长快,分孽力强,如不及时采收,嫩茎即迅速抽出水面变为新的植株,新株过多,会造成相互荫蔽,影响产量,采收蒲革要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分次收获,在种植当年,如果植株生长旺盛,可以在6~7月开始采收,到8~9月再采收一次;如果生长不旺,只能在8~9月来收一次,第二年立夏到小满期间,新株高约60~100厘米时,用手拔收一次,以后要限一个月采收一次,一共采收3次。

  采收时,先采收比较瘦小或即将抽薹的植株,留下生长旺盛的肥壮植株,以保证持续高产。第一次和第二次采收后,最好施一次追肥,促使恢复生长。采收草芽时,可以从春季开始一直采收到夏季,随时在土中摸索采收,但应考虑到不能同时采收蒲草;采蒲菜时,应少采或完全不采草芽为好,以免削减蒲菜产量。

  采收蒲草时,人要顺扁的一方,即不长叶的一方走向,以免踩断草芽。由于草芽是从下而上陆续抽生,因此也要自下而上采收。

物种危害

病虫防害

香蒲病虫防治优先选择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农业防治措施。蒲田常见的害虫为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1次,安全间隔期7天。栽植成活后应及时人工除草,一般进行2-3次;同时清理枯叶,以改善光照条件。假茎形成时,可保留少量浮萍作为水面覆盖,促进假茎软化,提高产品品质。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香蒲的园林应用中,其对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香蒲植物根系发达,与水葱搭配有利于净化水质,此外,香蒲还可以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土壤的发育和熟化,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及N、P、K等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随着越来越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发展,香蒲以其野生水生植物这一特点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城市湿地公园中,能为各个城市获得良好的生态保护效应,也能为其它生物提供栖息地,丰富整个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工矿废水是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因为香蒲能耐高浓度的重金属而且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富集能力强等,所以,已经受到重视和关注,被较多的应用在处理工矿废水污染的环境中。香蒲植物还可以有效净化城市生活污水及工矿废水中的磷、氮、CODcr、BODS、总悬浮物等污染物质。[4]

观赏价值

香蒲

香蒲叶绿穗奇常用于点缀园林水池、湖畔,构筑水景,宜做花境、水景背景材料,也可盆栽布置庭院,因为香蒲一般成丛、成片生长在潮湿多水环境,所以,通常以植物配景材料运用在水体景观设计中。香蒲与其它水生植物按照它们的观赏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合理搭配设计,能充分创造出一个优美的水生自然群落景观。另外,香蒲与其它一些野生水生植物还可用在模拟大自然的溪涧、喷泉、跌水、瀑布等园林水景造景中,使景观野趣横生,别有风味[4]

经济价值

香蒲

香蒲含纤维量高的叶来编制的草袋、草包、草席、坐垫、茶垫、提篮等手工编织品出口国外,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香蒲全草为良好的造纸原料,含纤维量为35%-60%,出麻率在38.3%以上;用碱煮法可把叶和叶鞘加工成人造棉;以7-8月收割为宜,9月份采集的鲜草,含水分81.78%、粗蛋白质3.16%、粗纤维4.06%;干燥全株含水10.20%、半纤维素16.6%、纤维素56.2%。脱胶后的纤维可织麻袋和搓绳,其拉力与质量均超过稻草绳;成熟的雌花序称蒲棒,可蘸油或不蘸油用以照明;雌花序上的毛称蒲绒,几乎为纯纤维,常用作枕絮。[4]

食用价值

香蒲的嫩茎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4]

食物名称 香蒲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5 千卡

药用价值

食物名称 香蒲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5 千卡

植物文化

香蒲花粉在中药上称蒲黄,蒲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具有活血化淤、止血镇痛、通淋的功效。文献报道,蒲黄具有镇痛、抗凝促凝、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保护高脂血症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兴奋收缩子宫、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还有促进肠蠕动、抗炎、抗低压低氧、抗微生物等药理作用,临床有广泛的用途。[4]

词条图册

古代诸侯祭祀时使用的坐席,底部便是用较粗的香蒲叶铺垫加厚,上面则用较细的莞草编织。寻常百姓家也常采收香蒲制作“蒲席”,《九怀尊嘉》中就讲到:“抽蒲兮陈坐”,船中的坐席就是用香蒲编成。

从晋代开始,官员们常用生牛皮或熟牛皮制成皮鞭,惩戒过失之人。东汉刘宽,涵养深厚,为人有德量。汉恒帝时,征召他为尚书令,升南阳太守,典历三郡。刘宽理政,温仁多恕,属下官吏有了过失,只取香蒲叶制作的蒲鞭示罚,告诫而已。这样人们便以“蒲鞭示辱”来比喻以德从政。李白的“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苏轼的“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笑谈用蒲鞭”,都将蒲鞭之典写进自己的诗中。

香蒲和隋唐英雄李密还有一段渊源,据《唐书李密传》记载:因儿时家贫,李密以帮人放牛维生。有一次,隋炀帝无意间看到了他,觉得他顾盼的眼神很不一般,就给他机会让他读书。而李密读起书来也特别用心,他曾经用香蒲叶编成篮子挂在牛角上,将《汉书》装在篮内,骑在牛背上时就可以一面放牛一面读书。如此苦读后,果然成就不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