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年蒿
生境分布:生于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砂质土或质灰壤土。
中国东北、华北、 西北部分地区和新疆有引种栽培。 药理作用:山道年能兴奋蛔虫神经节,使其 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因而不能附着于肠粘膜,而被泻药排出,排出的虫体都是活动的。
毒性:山道年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250-400mg/kg。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驱虫。主 蛔虫病;晓早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制成片剂及糖浆。
各家论述:《中国药植图鉴》:为驱肠虫剂。对蛔虫有特效,对蛲虫效较次。
摘录:《中华本草》
山道年蒿
根,茎,叶,花,果实
1、根。多年生草本。主根细或略粗,木千周,垂直;根状茎短,具多年生木质营 养枝。
2、茎。营养枝灰褐色,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茎数枚或多枚,细、直立或下部稍弯曲,高20-40(-70)cm,具纵棱,下半部褐色,有光泽,上半部灰绿色;中部或下部开始分枝,枝细,斜向上;茎、枝初时被灰白色;中部或下部开始分枝,枝细,斜向上;茎、枝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光滑。
3、叶。叶互生,小形,羽关深裂;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叶柄长2-4cm,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3-6cm,宽1.5-4.5cm,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每侧有裂片3-4枚,小裂片狭线状披针形,长2-5mm,具短尖头,有时 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中部叶卵形,-(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有羽状全裂的假 托叶;上部叶与 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狭线形。
4、花。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2mm,在小枝上排列成密集的穗状,并在茎上组成狭窄而紧密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外层总苞片小,卵形,背面绿色,近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无毛,边宽膜质或近半膜质;两性花3-5朵, 花冠管状,黄色,檐部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基部具短尖头, 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稍叉开,具疣点及睫毛。
5、果实。瘦果,小、卵形,稍扁,无冠毛。花果期8-10月。
本品全草含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 槲皮素(quercetin), 芸香甙(rut
in), 咖啡酸(caffeicacid)。花含α-山道年(α-santonin)1%-3.5%,苦艾素(artemisin)及挥发油1%-3%[油中主要为1,8-桉叶素(1,8-cineole)]等。叶中也含少量的α-山道年。本品中还分离到β-山道年(β-cintonin),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甙(transilin),及其他的甙元。
素馨花 | 大青 | 马莲 | 白背叶 | 千斤拨 | 黄丹 |
蕤仁 | 莎草 | 山鸡椒 | 赭石 | 苁蓉 | 山道年蒿 |
玉桂 | 白药子 | 蝉蜕 | 两面针 | 白茯苓 | 白茅根 |
花蕊石 | 无名异 | 磁石 | 麦芽 | 芸香草 | 山梗菜 |
红藤 | 过路黄 | 榧子 | 海蛰 | 大紫草 | 灯芯草 |
蜂蜡 | 合欢皮 | 腊梅花 | 丢了棒 | 木姜子 | 田基黄 |